摘要:“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徐秋峰深有感触地说。从晶体研究所所长助理成长为压电晶体材料事业本部总经理,他就成长在海宁这片沃土里。
21720、23167、20983
这三个数字分别是
海宁2022年-2024年招引的大学生数量
每年超过2万名大学生选择海宁
为什么是海宁
很多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
因为海宁有他们发展的舞台
骨干绽放大作为
“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徐秋峰深有感触地说。从晶体研究所所长助理成长为压电晶体材料事业本部总经理,他就成长在海宁这片沃土里。
“天通在海宁是科技创新的龙头企业,很符合我未来的职业规划。”1986年出生的徐秋峰,在大学毕业后入职家门口的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从此,他也打开了通往科技创新世界的大门。
2014年,徐秋峰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成功研发出当时全球最大的C向90千克蓝宝石晶体,最终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2016年起,面对钽酸锂和铌酸锂晶体材料被国外垄断的困境,投入到压电晶体材料的研发,带领团队攻克大尺寸晶体生长、晶片加工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成功实现钽酸锂、铌酸锂晶体的国产替代,打破国外垄断。
徐秋峰(左二)
如今,徐秋峰已是企业的正高级工程师、压电晶体材料事业本部的总经理,但他的成长并未止步。
“压电晶体的尺寸从最初的4英寸发展到实现量产的8英寸,目前12英寸的已经研发出来了。”徐秋峰骄傲地透露,近期公司联合清华大学等共同完成的“面向5G通讯的高性能压电晶片制备与应用技术”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上,专家认定该成果在压电晶体制备、晶片加工等核心环节实现了重要创新,成功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8英寸掺铁钽酸锂晶体
12英寸光学级铌酸锂晶体
“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我们组建了包括5名高级工程师和十几名工程师的专业团队,用一年时间攻克了12英寸光学级铌酸锂晶体制备的难题,这个速度在行业内是相当快的。”对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徐秋峰的感受很深,在他看来,每一次的技术突破,对个体来说,也是一次成长和蜕变。
目前,天通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领先的钽酸锂和铌酸锂压电晶体材料制造商,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首位,与之相对应的是各类人才的快速成长。
同样在海宁找到舞台的还有00后孙苏玥。2023年大学毕业后,孙苏玥入职海宁轨道公司成为通信维修员,刚入职时,她连做网线都犯难。2024年,凭借在大学时对机器人的研究经验和自身爱钻研的劲头,孙苏玥加入公司创智青年工作室。在这里,她和团队研制出钢轨螺栓自动喷涂养护机器人、轨道自动匀砟小车等,也获得了很多外出参加技能竞赛的机会。
从嘉兴市工业机器人比赛二等奖,到浙江省省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赛项一等奖,再到全国数据安全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二等奖……技能竞赛就像磨刀石,能把技术的刃口越磨越亮,孙苏玥顺利拿下“浙江金蓝领”荣誉。如今,她已深深扎根在海宁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新人加速融入
刚毕业的“00后”韩诗笛,出于对稳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选择留在海宁发展,入职海宁国科经开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行政助理。
初入职场,公司不仅为她提供了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还提供了全面的福利保障,如人才公寓、生日福利、节假日关怀以及各类技能培训。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更让她坚定了归“潮”的选择。
入职仅几个月,韩诗笛在业务上已经游刃有余,遇到问题时也更加从容,完成了从大学毕业生到公司行政助理的快速顺滑切换。背后,也有海宁实实在在的举措助力。
当企业抱怨“招不到熟练工”,毕业生苦恼“找不到对口岗位”时,海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创新打造产业人才学院这一精准实训基地。
走进浙江宝捷机电模具设计事业部,两个脸上还带着学生青涩稚气的年轻小伙,正熟练地操纵着电脑鼠标绘制冲压模具。别看他们毕业没几天,已经是合格的初级模具设计师了。
“我现在从事的是冲压模具岗位,要求能够熟练使用CAD、Topsolid等二维、三维软件。”刘毅琨就读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进入海宁产业人才学院后,仅7个月时间就具备了独立顶岗的能力。
“老师傅会根据实际经验,以及曾经犯过的错误为鉴,手把手指导我们,让我们的能力能够满足岗位需求,少走许多冤枉路。”刘毅琨表示。
据了解,海宁聚焦企业、高校、政府、赋能机构“四方联动”的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着力构建“1个产业人才学院+N个合作院校+X个二级载体”的人才培育框架,大幅提升了合作企业数量和招引学生数量。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已有258名大学生入学产业人才学院。
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徐秋峰、孙苏玥、韩诗笛、刘毅琨等人的经历不同,从顶尖科研到基础岗位,都在快速成长,这份成长,离不开海宁为各类人才提供的广阔舞台和坚实支撑。这份支撑,源于海宁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和精准的人才政策。
在时尚产业领域,从原创设计研发到直播电商带货,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全链条创意转化的土壤;在光伏新能源赛道,晶科、正泰等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大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在生产线上找到一展所学的用武之地;在产学研基地,海宁与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合作,高校科研成果快速对接产业需求,让学子们的科研梦想有了“落地”的平台……
不仅如此,海宁深知“引才”,更知道“留才”。从青年人才公寓、青年人才驿站到潮乡青年交友会、职场技能沙龙,再到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健康体检“专属服务”,海宁细微之处的关怀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产业发展的速度
城市生活的温度
让“来海宁,为舞台”不仅是一句承诺
更成为无数大学生
用脚投票的现实选择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