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要说科技界里的什么最热,估计大家第一就会想到AI人工智能,而AI对摄影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最明显的就是在图像生成方面。像DALL·E 3、Midjourney V6等生成式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质量,生成一张张“完美照片”。这些模型想要生成一张接近获奖
现在要说科技界里的什么最热,估计大家第一就会想到AI人工智能,而AI对摄影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最明显的就是在图像生成方面。像DALL·E 3、Midjourney V6等生成式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质量,生成一张张“完美照片”。这些模型想要生成一张接近获奖水平的照片,一般只需几秒钟,而这些照片可能需要拍摄者数小时乃至数天才能拍出来。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AI照片的泛滥。不久前,知名图片库Getty Images宣布删除1700万张AI生成照片,就是为了保护拍摄者的版权。因为大部分人都无法区分一张照片是AI生成还是用相机拍摄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以后对拍摄者而言,拍摄的照片必须要能突出个性与自己的想法表达,才能在AI照片泛滥中脱颖而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当AI的镜头不再受限于物理定律,摄影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像素重构。”
不过虽然AI人工智能那么强大,也不用那么悲观,因为尽管AI在不断进化,但它仍然缺乏人类所特有的“情感”。很多时候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完美构图或色彩饱和这些纯技术性的画面,而是背后那个按下快门的人。像战地记者在战场上拍下士兵颤抖双手的特写,不仅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更唤起大家对战争下人性脆弱的共鸣。这种“抖动”的瞬间,是AI无法模拟的真实。还有一位日本摄影师,他用30年时间持续跟拍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将陪伴转化成一张一张的成长照片。这种真实的、不加修饰的情感表达,是任何算法都无法复制的。
更有意思的是神经科学的研究。《自然》子刊曾发表一项实验结果:人类在观看真实摄影作品时,大脑中掌管情绪的杏仁核活跃度提升了27%。这也就是说,通过拍摄者拍出来的画面很多时候能触发我们心中更深层次的感知与情感,而AI图像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也可以说:“AI能计算光线角度,却算不出按下快门时的心跳频率。”
既然在摄影里,AI人工智能并非完美无缺。所以只要正确引导,它不但不是敌人,反而会成为摄影不可或缺的新帮手。像在纽约时装周,一些摄影师已开始用Stable Diffusion等AI工具预演布光方案,让拍摄现场效率提升400%。除此以外,伦敦艺术大学还开设了“AI暗房操作师”认证课程。其目标在于帮助摄影师掌握AI工具在拍摄、修图、转换风格等方面的实战能力。甚至在作品版权保护方面,视觉中国等平台也推出了“人类创作证明”的服务。用技术回击技术,让原创价值得以追溯与证明。
综上所述,AI虽然给拍摄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可能。对于拍摄者而言,这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精神考验。如何在AI的浪潮中保持人类视角与情感温度,将决定谁能成为AI统治时代下的胜出者。在AI时代,摄影不但不会消失,反而还会重生。而真正的好照片,永远来自那个愿意多走几步、多等几秒、也多感动几分的拍摄者手中。未来的摄影师,将不再只是生活画面的记录者,更是技术与情感的桥梁。他们不仅要掌握人工智能的工具,还要不断深化对人性、社会与艺术的理解,才能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中,讲出属于人类自己的摄影故事。
来源:一萱摄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