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应用访谈录的作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8 15:12 2

摘要:通过访谈形式记录人物对话,模拟口述史特征(如《史记》对历史事件的鲜活呈现能够赋予虚构故事以纪实色彩。例如《瓦猫》中通过人物对话还原历史场景,形成虚实交织的叙事效果。

典型例题

小说中采用访谈录形式具有多维度文

学价值,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增强文本真实性与史料价值

1. 口述史的真实感

通过访谈形式记录人物对话,模拟口述史特征(如《史记》对历史事件的鲜活呈现能够赋予虚构故事以纪实色彩。例如《瓦猫》中通过人物对话还原历史场景,形成虚实交织的叙事效果。

2. 细节可信度提升

访谈录要求对话内容符合人物身份与时代背景(如张实真强调对话需"增强画面感"这种写作规范使虚构人物言行更具逻辑合理性,如《格萨尔王》通过对话深化藏族文化细节。

二、构建多重叙事视角

1. 打破单一叙事垄断

访谈录允许不同角色对同一事件进行差异化陈述,形成类似《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未完成的开放性对话。

2.民主化的话语空间

该形式天然具备"平等对话"特质(如余英时强调的"思想交流过程",为边缘化声音提供表达渠道,暗合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文本观。

三、创新叙事结构与节奏

1. 非线性时间架构

访谈录可突破线性叙事限制,通过问答跳跃实现时空蒙太奇效果。

2. 互动性阅读体验

采用"采访者-受访者"对话体,读者在双重文本(提问与回答)中主动建构意义,形成参与式阅读。

四、深化主题表达维度

1. 历史与现实的互文

访谈录常承载文化记忆,使小说兼具文献价值与社会观察功能,如《华夏古今访谈录》通过对话勾连古今。

2. 真理的探索性呈现

通过未完成的对话,展现思想交锋过程而非结论,契合后现代主义对确定性的解构。

典型例题

(20-21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魂系高原

杨晓敏

两次都陪同我到哨所采访的团政治处刘干事是湖北人,1970年入伍,正连职,是全团的“二号老兵”。他曾长期在哨所执勤,对各种环境非常熟悉。我们每每闲聊,无话不谈,但主要话题还是西藏兵在边防服役的众多感受。

恋爱婚姻问题自然是一个重要方面。刘干事诙谐地说,他当年谈恋爱八次,没能挽住一个姑娘的胳膊走进洞房,原因之一就是他在选择爱人时条件太“苛刻”。后来我才了解清楚,原来刘干事谈对象时,总是以西藏兵的憨直坦露心迹,问姑娘的第一句话老是“你爱不爱西藏”,好像他心目中的西藏远比他本人重要得多。因为他知道,谁嫁给西藏兵,谁就要和那个地方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在丈夫服役期间乃至转业回来,都要比别的女人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否则便不会有太美满的结局。

“爱不爱西藏”几乎是“爱不爱丈夫”的同义词。家乡的县服装厂一个叫小何的姑娘犹豫一阵后,终于向他敞开了心扉,点了点头。然而他们结婚一年后,当小何孤零零地躺在产房时,她却禁不住泪湿枕巾,不得不用最刻薄的语言埋怨起远在西天边的西藏兵丈夫。说自己瞎了眼,找了一个没心肝、冷血动物和天下第一没用的人。医生说她胎位不正,会难产,让她提前入院。小何心忧如焚,发电报去告急。刘干事当时正在3号哨点,大雪早已降临,除了电台联络外,哨所已完全与世隔绝。连续三封电报把团首长也吓慌了,只得用军用电台通知刘干事。他面对无垠的雪线一筹莫展,阴沉着脸,急得像一头囚笼困兽团团转,连嘴唇都咬出血来。

小何要剖宫产了,手术前非要有亲人签字才行。岳父见女婿迟迟不归,望着痛苦不堪的女儿,只好颤抖着手接过医生早已递过来数次的笔。小何专门给女儿起名叫“刘晓疆”,说是以后让孩子知道,生她时爸爸在边疆。刘干事从西藏回来正赶上女儿周岁生日。此后每次他休假,幼小的女儿根本不“欢迎”他,仿佛他是天外来客。三个月的假期好不容易“培养”点儿感情,又要匆匆离去,惴惴不安的心绪又会延续到十八个月以后。小何对丈夫下结论说:“谁嫁给你们西藏兵,谁就是世界上最无助的女人。”

刘干事的家庭,是众多西藏兵生活的一个缩影。

我问他为什么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他对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刚入伍不久,便参加了一次追悼会,棺材里,安放的不是人的血肉尸体,而是两具白骨。迟来的葬礼,差点儿使两名战士永远蒙受冤屈,牵出两个家庭悲剧。

团部的两名战士到三十公里外的哨点送信。那天艳阳高照,晴空万里,雪线泛着白炽的光芒。在翻越海拔4000米的大雪山时,一声闷响,天崩地裂,约七十五公分厚的雪块呈板状訇然滑塌。他俩被推出五十米开外,双双坠落雪崖,摔昏冻死在三十多米宽的河滩上。

纷扬的雪花骤起,覆盖了他们弥留的痕迹。当时边境线上情况复杂,团里查无下落,草率定为越境潜逃。半年后通知两名战士家乡的当地政府对其家属按叛属处理。翌年秋季,团里明副政委到哨所检查工作,在通过狭窄的雪道时,牵着的军马也坠落崖下。警卫员绕道下山抢救,在奄奄一息的军马旁,发现两具形体依稀可辨的白骨和遗物。追悼会后,两名战士的骨骸被葬于烈士陵园。组织上对两名战士各追记三等功一次,装入档案。尔后又派人专程到两名战士的家乡,宣布为其平反,家属按烈属对待。

刘干事和我先后上了哨塔。他仰起黝黑的脸庞,眼睛盯着连绵的雪山说:

“军人是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职业,应该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品质和美德。我的日记本上,记载着数名死去的战士的名字。有一个班长,叫孙居顺,在即将退役的前夕,去执行最后一次巡逻任务,在离界碑不远处,被雪崩夺去生命。有一个连长,准备修建篮球场改善哨所的文体生活条件,他在带领战士们炸石头时,由于心脏病发作,没听到警戒信号,被一块飞石当场砸死。还有一个战士叫李明高,后来当上排长,一次为抢救被冰川掩埋的烈士遗体,拼命刨冰,接连几天辛勤劳作,活活累死在抢险现场。他们没有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大都死得并不壮烈,平平常常,甚至死于意外事故。然而他们作为西藏兵的一员,默默地倒在风雪边关,就死得有无限价值了。我们在雪山哨所生活、思考、站岗、巡逻,眼看着西藏在进步,祖国在腾飞,难道这些还不够一个边防军人骄傲吗?”

他摁下录音机,倾听一支歌,一支西藏兵喜爱的曲调:

“温暖的太阳照在雪山,

雅鲁藏布江水金光闪闪,

万恶的叛匪被消灭,

解放军来到咱们家乡……”.

刘干事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我分明窥见,他眼眶里饱含深情的泪水。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不爱西藏’几乎是‘爱不爱丈夫’的同义词”,这句话表明驻守西藏的官兵早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西藏,融入守卫祖国边境的事业之中。

B.“阴沉着脸”“急得像一头囚笼困兽团团转”“嘴唇都咬出血来”,这些文字反映了刘干事得知妻子难产时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的心理。

C.两名战士遇雪崩而献身却被误判为越境潜逃的故事,一方面讴歌了戍边战士的牺牲精神,一方面也抨击了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作风。

D.小说引用了一段西藏兵所喜爱的曲调的歌词,借以抒发西藏兵热爱祖国、坚守边疆、恪尽职责的崇高精神,也对小说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刻画边防官兵形象时多使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如孙居顺、李明高等人的事迹均由刘干事讲述。

B.小说情节安排上详略得当,详写刘干事的几件事,略写其他驻西藏官兵的事,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驻藏官兵的事迹。

C.小说多次写西藏冰雪覆盖的恶劣环境,这既交代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也推动了小说某些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以刘干事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结尾,这样的安排充满含蓄意味,引发读者对西藏边防官兵献身精神的思索。

11.小说通过刘干事之口讲述了几位戍边战士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2.小说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9.C 10.A 11.①从情节上看,这样写充实了小说的内容。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这样写首先使刘干事的形象更鲜明,他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源于西藏兵的优良传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磨砺出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同时也使小说以英雄群像的方式来礼赞边防战士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③从主题上看,这样写突出了戍边战士忠于祖国、英勇无畏、甘于奉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魂系高原”的题旨得以充分表现。 12.①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以“我”问“他”讲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使叙事更具现场感与真实性,更能感染读者;②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以“我”的见闻、感受构成故事情节的主干,使叙事更集中紧凑;③采用“我”作为记者的访谈实录的形式,使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转换更加自然灵活;④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便于抒发人物的真情实感,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一方面也抨击了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作风”理解错误,这一说法脱离了文本整体内容及意蕴,从文中来看,这篇小说主要是礼赞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磨砺出的边防战士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两名战士被误判是说明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劣,因为环境恶劣无法找到两名战士的遗骸,而这样恶劣的环境更能凸显战士们的崇高品质。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把握选项考查的具体方向,再结合文本辨明正误。

A项,“多使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如孙居顺、李明高等人的事迹均由刘干事讲述”错误,本小说采用了访谈实录的形式,受访人为刘干事,故孙居顺、李明高等人的故事由刘干事讲出属于正面描写。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作用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通过刘干事之口讲述了几位戍边战士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然后概括这几位戍边战士的事迹,接着分析这些事迹对小说主要人物以及主题的作用。从文中来看,刘干事讲述的几位戍边战士的事迹是小说的重要内容,是对“他为什么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这一问题的回答。答题时,应从小说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思考。

首先概括这几位戍边战士的事迹,如送信牺牲的两名战士,如被雪崩夺去生命的孙班长,如被石头砸死的连长,如抢险现场活活累死的李明高……这些戍边战士在这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表现出崇高的牺牲精神,讲述这些事迹是对边防战士牺牲精神的礼赞,同时也让小说的情节更为丰富;然后分析这些事迹对小说主人公的作用,从文中来看,小说的主人公是刘干事,他为了国家而舍弃小家,而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源自于西藏兵的崇高的献身精神,所以这些事迹让主人公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最后还要分析这些事迹与小说主旨之间的关联,小说的标题是“魂系高原”,展现的是戍边战士甘守边疆,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而这些战士的事迹让这一主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然后回顾访谈实录的特点是什么,接着分析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述本文的故事有什么好处。新闻访谈具备新闻的基本特征,也就是真实性特征,同时,访谈的形式能够在问答之中突出内容要点,使内容集中紧凑。将这些特点和小说的要素结合起来,考虑访谈与小说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关系,最后考虑艺术效果即可。就本文来看,文中的访谈主要呈现在“我”问“他”答之间,这就好似二人在面对面交谈,更有现场感和真实感;因为是访谈的形式,所以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是借助“我”的见闻和感受呈现出来的,这就让小说的叙事显得更为集中紧凑;“我”是第一人称,而“他”是第三人称,因为采用访谈的方式,所以小说的人称出现转换,显得自然,因为是访谈的方式,人物的情感抒发更为真实自然。考生可以结合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来源:老谢语文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