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居易在京城长安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负责传授太子经籍礼仪等知识。但是不久由于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站出来请求严惩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结果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京城长安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负责传授太子经籍礼仪等知识。但是不久由于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站出来请求严惩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结果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一年是唐宪宗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白居易从长安出发赶赴江州也就是现在的九江去上任。一路无事,他便借此再一次认真地读起李白杜甫的诗集来。
白居易被人称为诗魔,他善于探讨借鉴前人的经验,一边读诗还一边批注。并且还在诗集封底上题了一首诗,对李杜的一生和诗歌创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白居易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白居易这首诗一开头就选择李杜二人的生平来叙事。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写他们的一生,从人生的高光时刻跌落下来,以致颠沛流离,穷困潦倒。
诗句中的“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翰林就是写的李白,因为李白担任过唐玄宗的翰林待诏。那个时候他意气风发,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
当然李白是有政治理想的,他并不想只做一个皇上的御用文人。由于高力士等权贵的排挤,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诗中江左日就是写他离开长安后长期在江浙一带漂泊流浪。
后边“员外”一句则是写杜甫。杜甫担任过唐肃宗的左拾遗,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逃难到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中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诗中这是以官职来称呼杜甫。
同时这也是写杜甫的磨难。他从唐肃宗身边的谏官被贬,一路经过剑南的山川风雨,流落到成都成了寄人篱下的幕僚,自称是万里悲秋中的异乡人。
李杜二人都是想进入仕途有所建树的,但他们“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不但没有做成大官,还遇上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尝尽了人世的艰辛。
特别是李白,他的政治追求至死不渝,总是以大鹏自比,期盼自己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结果到最后还误入永王李璘事件,流放夜郎,差点赔上了性命。
李杜两人的遭遇可以用“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来形容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只是当了一个小官,晚年在湘楚之间流浪,直至离世。
李白虽然性格豪放不羁,被贺知章等人称为谪仙人。但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不安中,他执着的追求无法实现,也是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悲愤。
李杜二人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大的建树,但他们“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在文学创作上发力,所写的诗歌风格一个豪放,一个沉郁,成为了双峰对峙的两座高峰。
他们的诗歌作品跨越了地域、民族和时空的界限,“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样板和经验。
李白继承了屈原楚辞的风格,歌行体写得波澜壮阔,动人心魄。杜甫从诗经里吸取营养,格律诗沉郁顿挫,忧思之情令人钦佩。
有秀句,有新词,李杜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可以说白居易当下领衔创作新乐府,相信他也从李杜诗歌中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所以诗歌以“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结尾。李杜之所以政治上失意,在文学上大放异彩,这一定是天意。我们一定要懂得,这是上天的特别安排。
因为只有让李杜吃苦受难,对社会现实感同身受,才能写出真正的好诗来。这种诗歌不是装模作样、无病呻吟,而是反映现实,表达真情实感,寄托理想追求。
人间要好诗,这个名句富有哲理。上天对李杜作出这样的安排,也是顺应人世间的要求,因为人间需要好诗来反映,来鼓舞激励。
几乎同时的韩愈在《调张籍》诗歌里对李白和杜甫也有类似的结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与白居易两首诗歌互相映衬,互相媲美,成为有史以来李杜诗歌最为著名的评价。
来源:读书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