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忙完一天,62岁的王大爷和老伴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自从上次单位体检被医生“警告”后,王大爷就买了台电子血压计,三天两头就测一回,可每次看到屏幕上显示“135/85mmHg”,他都忍不住自言自语:“这算高血压吗?药要不要吃?按以前的标准不是还正常吗?”正说着,微信
忙完一天,62岁的王大爷和老伴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自从上次单位体检被医生“警告”后,王大爷就买了台电子血压计,三天两头就测一回,可每次看到屏幕上显示“135/85mmHg”,他都忍不住自言自语:
“这算高血压吗?药要不要吃?按以前的标准不是还正常吗?”
正说着,微信健康群里忽然有人发消息:“高血压新标准已经调整,收缩压130就算高血压!”王大爷心里一紧:难道我提前步入高血压队伍了?
其实,和王大爷有同样疑问的中老年朋友还有很多。血压标准的调整,究竟该怎么看?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吃药?原来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还能继续吗?背后有哪些误区和新变化,又有哪些日常调理和管理要点?
别急,这次我们就系统聊聊“高血压新标准”,让大家真正看懂血压数值的秘密,学会科学管理自己的健康。最关键的是,第3点很多人都容易忽略,甚至可能决定你是否需要吃一辈子药!
前两年体检还“安然无恙”,如今怎么突然多了一顶“高血压帽子”?很多人困惑不解,这背后,其实是2022年《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的正式颁布,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标准指出:
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即为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下限,而不再是过去的“140/90mmHg”。
这一调整,使我国约2.7亿人血压增加的现状引起更多重视,也让更多原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人群被纳入干预视野。
换句话说,过去被认为处于“临界值”或“安全区”的收缩压135、舒张压85等,现在已经迈入了“高血压”范畴。
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专家根据国内外大样本数据综合评估发现,血压每上升10mmHg,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就上升12.6%以上,许多并发症其实悄悄在高血压前期就开始埋下隐患。
调整标准,不是为了“吓人”,而是“提前防线前移”,让更多人能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发展成严重慢病或危及生命的急症。
注意:实际确诊还需要多次、分时段、科学测量(非同日2次及以上血压超标),一时情绪、测量误差也须排查。
那是不是数值一达到新指标,人人都要立刻吃药呢?
新标准下,如何看待高血压等级和治疗建议,很多人仍被误导。
首先,高血压分为两大类:
原发性高血压:又叫“本态性高血压”,占总病例90%以上,找不到明确外因,和遗传、年龄、肥胖、盐摄入过量等密切相关。
继发性高血压:由肾脏疾病、内分泌紊乱、血管异常等引起,约占5-10%,需进一步查明原因。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按照新标准分级:
一、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高血压Ⅰ级(轻度)
二、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高血压Ⅱ级(中度)
三、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高血压Ⅲ级(重度)
高血压并非一诊断就需要吃药。
专家建议:Ⅰ级患者(无高危因素、靶器官损害)首选生活方式干预,如低盐饮食、增加运动、控制饮酒、维持合理体重。如坚果搭配清淡饮食,晚餐早收口、每天步行30分钟等,均被证明可使血压降低6~10mmHg。
只有存在“高危因素”(如糖尿病、心脏疾病、肾功能损伤、既往脑卒中)、Ⅱ级和Ⅲ级高血压,或生活干预3-6月后无改善,才需系统性药物治疗。
千万不要盲目服药,更不能随意停药或减量,否则反而易引发脑出血、心梗等严重并发症。
高血压,并非不治之症,但需要“早发现、早干预、规范管理”,才能最大程度预防心梗、脑卒中、肾衰竭等致命威胁。
新标准推出,意在提醒大家不要迷信“高血压没症状就安全”,也不要陷入“一定要吃药/不能吃药”的极端,而应结合自身风险,定期监测,科学配合药物和生活干预。
记住:管理好血压,不仅延缓衰老,还能提升生活品质,享受健康老去的每一天。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觉察、每一餐少盐、每次坚持测量之中。
今天起,主动学会检测、管理和复诊,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现在开始,永远不晚。
友情提示:个体健康状况因人而异,血压管理及药物使用必须结合医生具体面诊和个案评估,本文内容旨在科普新标准与管理要点,不能替代专业诊疗建议。若血压异常或用药困惑,请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心内科就诊。标准与效果受个体差异影响,实际结局以临床医生判定为准。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高血压诊断标准变了!一起了解下
3. 高血压正确诊断及合理用药
4. 高血压分型及用药
5. 高血压的诊断及分级标准
来源:黄氏说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