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利润归美国所有!3500亿投资陷入分歧,李在明:我无法签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4 16:53 1

摘要:2025年9月11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就职百日记者会上,他对着镜头一字一句说出“我无法签字”。

2025年9月11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就职百日记者会上,他对着镜头一字一句说出“我无法签字”。

这场始于2025年4月的韩美贸易谈判,从最初的“关税减免换合作”,逐渐演变成美国对韩国经济资源的“强制索取”。

如今韩国外汇储备仅4162.9亿美元,3500亿现金相当于其84%的储备规模,一旦支付协议上的3055亿元,韩元汇率、民生经济都将面临不可控风险。

这场谈判早已超越双边经贸范畴,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小国家应对霸权压力的典型样本。

李在明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突然抛出一颗“经贸炸弹”,宣布对韩国输美商品加征25%“对等关税”,覆盖汽车、半导体、家电等韩国支柱产业。

这一政策犹如晴天霹雳,要知道,韩国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13.5%,仅汽车行业就有50万人直接就业,若关税落地,现代、起亚等企业每年将损失超70亿美元。

为挽救出口,韩国紧急组建“超规格谈判团队”,由财政部长具允哲、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金宗官牵头,历经11轮视频会谈、3次赴美磋商,终于在7月达成初步框架。

韩美谈判

韩国承诺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并采购100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美国则将关税降至15%。

当时韩方还乐观地认为,这是“互利共赢”的结果,但谁也没想到,8月下旬谈判进入细节阶段时,美方突然加码。

他们要求3500亿美元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且项目本金收回后,90%的利润归美国所有。

这一要求彻底打破平衡,李在明在9月的百日记者会上直言,“这份协议若签署,韩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将被绑定,我们不能拿民众的福祉冒险。

李在明

面对李在明的拒签,美国商务部部长卢特尼克也在CNBC节目中给出“最后通牒”,“韩国要么在10月前签署协议,要么从11月1日起恢复25%关税,没有第三种选择。

他还特意提到“日本上个月已签完协议”,暗示韩国“不应搞特殊”。

这种“非黑即白”的施压逻辑,让原本的经贸协商彻底变味,从“互惠合作”沦为“霸权式摊牌”,而韩国汽车产业的命运,也随之悬在了半空。

美国商务部部长卢特尼克

美方提出的“3500亿现金投资+90%利润分成”条款,对韩国经济而言,堪称“釜底抽薪”。

先看3500亿美元的现金要求,根据韩国央行2025年8月发布的外汇储备报告,韩国当前外汇储备总量为4162.9亿美元。

而其中60%是美元资产,且多为美国国债,另外30%是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实际可随时动用的流动性资金仅2500亿美元左右。

韩国外汇

若要拿出3500亿现金,韩国必须大规模抛售美国国债或其他海外资产,这将直接引发两个后果。

一是韩元汇率暴跌,进口成本激增,加剧国内通胀,二是外汇储备低于“3个月进口额”的安全线,这会削弱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除此之外,利润分配规则也让韩国难以接受,美方要求“本金收回前,美韩利润五五分成,本金收回后,90%利润归美国”,这么离谱的要求,怎么想都不可能被接受。

韩美谈判

为啥?以韩国计划投资的半导体项目为例,三星电子原本考虑在亚利桑那州建设一座12英寸晶圆厂,总投资约180亿美元,投资回收期通常需要8-10年。

按照美方规则,前10年三星只能拿到50%利润,10年后仅能拿到10%,而韩国国内半导体项目的平均回报率约18%,在美国投资的回报率却可能不足5%。

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对企业而言毫无吸引力,协议是不可能达成的。

三星老板李在镕

韩国谈判团队曾提出替代方案,以“政府担保+企业贷款”的形式完成投资,而非全额现金。

比如由韩国产业银行提供1500亿美元贷款担保,企业自筹1000亿美元,剩余1000亿美元通过发行美元债券筹集。

但这一提议被卢特尼克当场拒绝,还称“美国需要的是能直接拉动就业和产业的现金投入,担保或贷款无法快速见效。

当协议条款从“合作共赢”转向“单向掠夺”,韩国的犹豫与拒绝,本质是对自身经济安全的底线守护。

韩美关系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韩国国内形成了“政府硬刚、企业焦虑、民众抗议”的复杂局面。

在政府层面,李在明政府明确划定三条红线。

一是利润分成必须重新谈判,“本金收回后韩方至少应获得30%利润”。

二是投资方式必须允许“现金+担保”组合,“不能掏空外汇储备”。

三是美方必须解决签证问题,“确保韩企技术人员合法工作”。

李在明

为争取支持,李在明还在9月15日召开国会听证会,公布了美方谈判草案的部分内容。

当议员们看到“90%利润归美”“现金投资不设缓冲期”等条款时,连在野党议员都忍不住质疑,“这不是协议,而是不平等条约。”

企业层面的焦虑则更为现实,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义宣和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也表示“无论李在明接受不接受现有协议,韩国企业所面临的损失都是无法挽回的。”

郑义宣

此外,民众和舆论的反对声浪更是此起彼伏,9月10日,首尔市中心爆发万人抗议游行,民众举着“拒绝向美输送血汗钱”“守护韩国外汇储备”的标语,高呼“李在明,不要妥协”。

而学界的担忧则聚焦于“产业空心化”,延世大学经济学教授金相淳指出,韩国半导体、汽车、造船三大支柱产业,已有20%的产能转移至海外。

而若再将3500亿美元投入美国,国内产业升级将缺乏资金支持,美国要求韩企“技术本地化”,这意味着韩国的核心技术可能被稀释。

韩国民众抗议

这种内外交织的压力,让李在明政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既要捍卫经济主权,又要避免与美国彻底交恶。

到底下一步棋该如何去走,相信李在明也头疼的很,这也正是无主权国家的悲哀之处,既不能完全倒向宗主,激起国内民愤,又不能得罪宗主,让美军撤走,正可谓是“两头犯难”。

李在明

不过,无论怎么说,历史都早已证明,单边关税、强制投资换不来真正的合作,只会加剧全球产业链的断裂。

真正的经贸合作,必须建立在公平、互惠的基础上,美国若继续沉迷于“霸权逻辑”,最终只会失去更多合作伙伴。

像韩国这样的中小国家,唯有团结起来,坚持多边贸易规则,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守住自身利益。

韩美谈判的结局尚未可知,但它已成为检验全球贸易体系韧性的重要试金石,唯有摒弃霸权、回归共赢,才能让全球化之路走得更远。

信息来源:美国商务部长向韩国施压:要么签协议要么付关税,没有灵活度

观察者网 2025-09-12

信源截图

信息来源:韩国总统顾问:韩美贸易谈判因“3500亿美元赴美投资方案对汇率市场影响”陷入延迟!韩国无法接受与日本类似条款

和讯网 2025-09-09

信源截图

来源:欲断魂的行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