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评价屈原。诗人与其他人的评价不同,每个问题几乎都对屈原提出了批评。如说屈原名望上像君子,行为上像小人。《离骚》体物之情甚崎岖,却是屈原自炫贞亮的一种表现。屈原被逐江南,颇有怨恨,不足效法。享有高官厚禄,错受朝廷大夫。被流放行吟河湖边,而不
旅次湘沅有怀灵均[1]唐·孟郊[2]
分拙多感激[3],久游遵长涂[4]。
经过湘水源,怀古方踟蹰[5]。
旧称楚灵均,此处殒忠躯。
侧聆故老言[6],遂得旌贤愚[7]。
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8]。
骚文衒贞亮[9],体物情崎岖[10]。
三黜有愠色[11],即非贤哲模[12]。
五十爵高秩[13],谬膺从大夫[14]。
胸襟积忧愁[15],容鬓复雕枯[16]。
死为不吊鬼[17],生作猜谤徒[18]。
吟泽洁其身[19],忠节宁见输[20]。
怀沙灭其性[21],孝行焉能俱[22]。
且闻善称君[23],一何善自殊[24]。
且闻过称己[25],一何过不渝[26]。
悠哉风土人[27],角黍投川隅[28]。
相传历千祀[29],哀悼延八区[30]。
如今圣明朝[31],养育无羁孤[32]。
君臣逸雍熙[33],德化盈纷敷[34]。
巾车徇前侣[35],白日犹昆吾[36]。
寄君臣子心,戒此真良图[37]。
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评价屈原。诗人与其他人的评价不同,每个问题几乎都对屈原提出了批评。如说屈原名望上像君子,行为上像小人。《离骚》体物之情甚崎岖,却是屈原自炫贞亮的一种表现。屈原被逐江南,颇有怨恨,不足效法。享有高官厚禄,错受朝廷大夫。被流放行吟河湖边,而不能表达忠贞。屈原自沉有违人性,也与孝行不符。未能如《礼·坊记》所言:“善则称君,过则称己。”第二部分先写群众撒粽子纪念屈原,后写当朝的英明。孟郊只是他个人观点,并不影响屈原声誉。
[1] 旅次:旅人暂居的地方。《易·旅》:“旅即次。”王弼注:“次者可以安行旅之地也。” 载《孟郊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216.
[2] 孟郊:唐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东野。少隐居嵩山。性狷介,与韩愈友善。年四十五、六方登进士第。后调溧阳尉。郑馀庆为东都留守,署为水陆转运判官。后馀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工诗,与贾岛齐名,并称“郊岛”,又以诗风瘦硬,有“郊寒岛瘦”之说。
[3] 分:性分。指万物的本性所规定的内容与限度。郭象提出,每个人或每一事物都有各自的本性,且本性有着具体的内容与限度,如事物的大小、形状,人的年寿、智愚等。人和事物的本性是天生所具,不能改变的。万物都应该安于自身的“性分”。
[4] 久游:谓长期相处。《史记·秦始皇本纪》:“缭(尉缭)曰:‘……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也谓久居外乡。遵:沿着。长涂:涂:通“途”。长途:远程。
[5] 踟蹰:徘徊不前貌;缓行貌。《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6] 侧聆:侧耳而听。宋·苏舜钦《荐福塔联句》:“侧聆悲下俗,仰面识长空。”故老:年高而见识多的人。晋·陶潜《咏二疏》:“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7] 旌贤:亦作“旍贤”。表彰贤人。《后汉书·胡广传》:“臣闻德以旌贤,爵以建事。”
[8] 小人儒:指追求名望的儒者。一说指无远大见识,只追求眼前小功利的儒者。《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二句:言屈原名列君子,行近小人。
[9] 骚文:指骚体作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衒(xuàn):同“炫”。自我矜夸。贞亮:忠贞诚信。战国·楚·宋玉《神女赋》:“怀贞亮之絜清兮,卒与我乎相难。”
[10] 体物:生成万物。《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郑玄注:“体,犹生也;可,犹所也。”孔颖达疏:“言鬼神之道生养万物无不周徧,而不有所遗;言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生也。”情崎岖:形容情意缠绵或感情委婉曲折。《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西乌夜飞五》:“感郎崎岖情,不复自顾虑。臂绳双入结,遂成同心去。”
[11] 三黜:三次被罢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愠色:怨怒的神色。《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12] 贤哲:贤明睿智或贤明睿智的人。唐·杜牧《题魏文贞》诗:“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13] 五十爵:《礼记·士冠礼》:“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高秩:优厚的俸禄;高爵位。《后汉书·朱佑景丹等传论》:“高秩厚礼,允荅元功。”
[14] 谬:《说文》狂者之妄言也。《博雅》误也,欺也。膺:胸;接受、承受;伐、打击。王逸《离骚经注》:“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谬膺:错受。
[15] 胸襟:亦作“胸衿”。犹胸境。指心情、志趣、抱负等。晋·刘伶《北芒客舍》诗:“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衿。”忧愁:因遭遇困难或不如意的事而苦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16] 容鬓:容颜鬓发。唐·杜甫《早花》诗:“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雕枯:指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7] 死:指屈原赴汨罗江自沉而死。不吊:谓不为天所哀悯庇佑。《礼记·檀弓上》:“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
[18] 猜谤:也作疑谤。猜疑诽谤。王逸《离骚经注》:“同列大夫靳尚,妒害其能,共谗毁之,王乃疏屈原。”
[19] 吟泽:披发行吟泽畔。
[20] 忠节:忠贞而有节操。《后汉书·周荣传》:“出为颍川太守,坐法,当下狱。和帝思荣忠节,左转共令。”
[21] 灭其性:《礼·丧服四制》:“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
[22] 孝行:孝敬父母的德行。《周礼·地官·师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23] 闻善:谓闻知善言善行。语本《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 ,沛然莫之能御也。”
[24] 一何:为何;多么。《战国策·燕策一》:“齐王按戈而却曰:‘此一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自殊: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意思。《韵府拾遗·虞韵》:“令狐楚为太原李说尚书进白兔,状皓然养素,恬尔守柔。处群萃以自殊,抱贞明而不污。”
[25] 闻过:听到过错,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26] 不渝:不改变。《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毛传:“渝,变也。”
[27] 风土:本指一方的气候和土地。《国语·周语上》:“是日也,瞽帅、音官以(省)风土。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韦昭注:“风土,以音律省风土,风气和则土气养也。”泛指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
[28] 角黍:食品名。即粽子。以箬叶或芦苇叶等裹米蒸煮使熟。状如三角,古用黏黍,故称。《太平御览》卷八五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川隅:靠河边沿的地方或者河的角落。《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练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为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汨罗之遗风。”
[29] 相传:递相传授。《墨子·号令》:“官府城下吏、卒、民皆前后、左右相传保火。”千祀:千年。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惠心奋千祀,清埃播无疆。”
[30] 哀悼:悲痛地追念。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悼,靡所寘念。”八区:八方;天下。《汉书·扬雄传下》:“天下之士,雷动云合,鱼鳞杂袭,咸营于八区。”颜师古注:“八区,八方也。”
[31] 圣明朝:封建时代所谓的“治世”、“明时”。《敦煌曲子词·感皇恩》:“休将舜日被尧年,人安泰,争似圣明天。”
[32] 养育:供给生活所需,使生存、成长。《史记·秦始皇本纪》:“然以诸侯十三,并兼天下,极情纵欲,养育宗亲。”羁孤:羁旅孤独的人。《文选·谢庄〈月赋〉》:“亲懿莫从,羇孤递进。”李善注:“羇孤,羇客孤子也。”
[33] 君臣:君主与臣下。《易·序卦》:“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逸:引申出豪迈、超群的意思。雍熙:谓和乐升平。《文选·张衡〈东京赋〉》:“百姓同于饶衍,上下共其雍熙。”薛综注:“言富饶是同,上下咸悦,故能雍和而广也。”
[34] 德化:谓以德行感化。《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纷敷:犹纷披,和缓貌。《文选·王褒〈洞箫赋〉》:“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吕向注:“纷披、容与,和缓貌。”
[35] 巾车:以帷幕装饰车子。因指整车出行。《孔丛子·记问》:“文武既坠,吾将焉归……巾车命驾,将适唐都。”徇:依从。顺从。
[36] 昆吾:日正午所经之地。《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37] 良图:妥善的谋划。《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士弥牟谓韩宣子曰:‘子弗良图,而以叔孙与其雠,叔孙必死之。鲁亡叔孙,必亡邾。’”也指远大的谋略。
来源:惟学居主刘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