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千年运河之畔,一场数字蝶变正悄然上演。去年3月挂牌成立的扬州市数据局,以“运河文化”为灵魂,以“算力优势”为根基,开启了一场“专业+综合”双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数字答卷”。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千年运河之畔,一场数字蝶变正悄然上演。去年3月挂牌成立的扬州市数据局,以“运河文化”为灵魂,以“算力优势”为根基,开启了一场“专业+综合”双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数字答卷”。
有“数”可依
构建制度矩阵,吸引“国字号”平台
“数字扬州,并非简单技术叠加,而是一场触及城市基因的变革。”在今年2月召开的扬州全市数据工作会议上,扬州市数据局负责人说,过去一年,扬州以政策为引领,从零起步,构建起全国首个“1+4+N”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制度矩阵。市委书记、市长“双挂帅”成立数字扬州建设专班,形成了“数据局—大数据集团—大数据管理中心”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通过一系列机制举措,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此举得到了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高度评价,称其“打造了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同生共长的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筑基建制过程中,扬州还成功吸引了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与运河文化融合发展中心、中国仿真学会长三角数据要素研究院等“国字号”平台落户。这些平台的入驻,让千年运河在数据流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向“数”革新
释放数据价值,创新融资与赛事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被形象地称为“21世纪的石油”。为充分释放数据价值,扬州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首创“运商分离”授权运营模式。扬州大数据集团作为一级运营主体,携手9家二级开发主体,开辟了公共数据价值释放的新路径。仅一年时间,数据高质量目录编制数达1.25万个,同比增长172%,归集数据总量达101亿条,同比增长204%。
如何将冰冷的数字,变为企业发展的“及时雨”?扬州创新推出数据资产登记、入表融资授信等一系列“首批”举措。19家企业凭借自身的“数据身价”,获得了1.2亿元的授信融资,实现“数据资产也能贷款”。此外,扬州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将“大运河杯”数据开发应用创新大赛升格为国家级赛事,吸引了10个国家2100余名选手参与。目前,60个创新方案正在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乘“数”而上
推进数实融合,赋能千行百业
算力“一张网”,赋能“好地方”。在推进数实融合、赋能千行百业过程中,扬州以算力基础设施为战略支点,创新“算力招商”模式,成功吸引了中国电子云、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落地。全国首个跨流域算力平台——“运河城市算力平台”以万P级算力串联起杭州、苏州等运河城市,构建了“数字大运河”算力共同体。
为了更好地支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城市数字化,扬州推出了全国首批“算力券”政策,单个企业最高可获得200万元补贴;设立1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专项基金,差异化布局数字经济园区,招引了28个项目,协议总投资达335.6亿元……用“真金白银”“真招实策”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目前,我市数字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40家会员企业正集聚数字经济产业联合会,共绘发展蓝图。
加“数”前行
数字惠及民生,融入市井烟火
数字化转型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百姓的获得感上。如何让数字成为民生改善的“助推器”?过去一年,扬州加“数”前行,上线全国首个城市级文旅大模型“下扬州”,让“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盛景在指尖跃然呈现;推出30个“小巧灵”应用,解决你我他生活中的多个民生难题,如“先诊疗后付费”服务覆盖了25家医院,智慧挪车、电梯阻车等场景让城市更加宜居,使得每一个数字应用转化为更精准的医疗服务、更智能的交通出行。
以“数”惠民,数字赋能政务服务持续升级。扬州实现了政务服务“云勘验”,平均时长缩短至19分钟,通过率达到97.49%;推动36个“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探索城市级“全领域”免证改革,让“数据跑腿”代替了群众奔波;全市12345热线受理188.19(工单总量)万件,同比上升20.77%,30秒接通率96.47%,按时办结率99.39%,综合满意率99.43%,热线评价指标位于全省前列;举办省《政风热线·市长上线》扬州专场直播活动……数字长河流经处,万家灯火更温暖,融入市井烟火的数字,最终成为广大市民的“服务员”“守护者”。
激发数据新动能,“数”写古城新优势。站在新起点,扬州将持续擦亮“运河文化”与“算力优势”特色牌,以“数据释放价值、数据赋能经济、数据服务人民、数据辅助决策”为导向,构建具有扬州特色的数据工作格局,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 程宝军
本文来自【扬州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