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日表示,印度和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有办法“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苏杰生当天在美国亚洲协会举办的一场活动上谈及中印关系时发表了上述言论。同样关注到这一表态的印度新德里电视台(NDTV)表示,苏杰生发表相关言论,正
据环球时报报道,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日表示,印度和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有办法“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苏杰生当天在美国亚洲协会举办的一场活动上谈及中印关系时发表了上述言论。同样关注到这一表态的印度新德里电视台(NDTV)表示,苏杰生发表相关言论,正值印中两国修复关系之际。《印度快报》提到,苏杰生作出上述表态前一天,中印两国在北京举行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3次会议。
苏杰生(资料图)
过去四年,印度过度依赖美日印澳四边机制,试图通过"印太战略"制衡中国,却忽视了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这种战略误判导致印度在吸引外资时陷入尴尬境地:西方资本既想利用印度市场,又担忧其营商环境的不确定性。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崛起,使得宗教议题超越经济发展成为政治焦点。这种社会分裂不仅消耗了国家凝聚力,更导致政策制定的短视化。当中国在高铁、5G等领域实现突破时,印度却在种姓制度改革、土地流转等关键问题上裹足不前。
印度若想要在新时代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实现认知上的三大转变:首先,摒弃“受害者”心态,不再一味指责外部,而是正视自身制度缺陷;其次,摆脱对西方技术和资本的过度依赖,当自己科技树攀得足够高的时候,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主创新;最后,重新定位对华关系,把握住竞争中潜藏的合作机遇,而不是把中国视为必须打败的对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依靠外部施舍实现崛起,中国的发展奇迹来自持续的改革与开放,而不是西方的“抬举”。
莫迪(资料图)
而且印度仍需克服战略摇摆的惯性。一方面,其加入 “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机制,试图在中美之间 “选边站”;另一方面,又想通过对华合作对冲美国压力。这种 “骑墙” 策略若运用不当,可能导致两边落空。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务实的外交政策。印度若想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大国,首先需要学会与中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苏杰生的言论暴露了印度精英阶层的认知困境:既想借助西方力量制衡中国,又不愿承认中国崛起的内在逻辑。
最近,印度总理莫迪在接受采访时,罕见对中国示好。他从中印历史、文化、古代经济、现代经济、边境冲突、恢复信任、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谈及了中印关系。简单来说,莫迪这是一次专门喊话中国示好的专访。其中很多表态,以往很少出现过。莫迪强调,印度和中国以“健康和自然的方式竞争”,竞争不是坏事,但永远不应该变成冲突,强调对话而不是纷争。他还回顾中印在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称两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相互学习”,并且“曾经都是经济强国”。
印度工厂(资料图)
近日,外交部发言人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近期是中国和印度建交75周年纪念日。中方如何评价中印关系的整体发展?对两国关系未来有何展望?发言人强调,中方愿同印方一道努力,在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中印关系,以两国建交75周年为契机,增进双方战略互信,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协调,共同维护中印边境地区和平安宁,推动中印关系沿着健康稳定轨道向前发展。
印度能否真正实现与中国的长期稳定合作,以及这种合作能否真正促进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利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莫迪的“豪赌”,能否押对宝,只有时间能够给出答案。这不仅关系到印度的经济命运,也关系到亚洲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莫迪政府需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谨慎处理与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避免陷入新的困境。而世界也拭目以待,关注这场复杂的国际关系博弈将如何收场。
来源:铁血兄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