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县博物馆3件文物入选全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5 15:17 2

摘要: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体现多民族文化交流。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体现多民族文化交流。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收藏机构保管。 托克托县博物馆三件馆藏一级文物入选。分别是大唐故银州龙川府长史白君墓志铭、金石刻、清光绪胡人石刻碑。

附: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

大唐故银州龙川府长史白君墓志铭

2002年1月,托克托县博物馆从一农民手中征集到一合唐代墓志。据这个农民讲,该墓志2001年秋季出土于伊盟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遗址东。

墓志由两块方砖制成,保存完好。出土时,两砖的正面合在一起,上面的方砖呈覆斗形,起志盖作用。砖为正方形,正面磨光,长宽各35厘米,厚6厘米。两砖的正面画竖格,每格宽3厘米。铭文用墨写于竖格内,行书体,每块砖写11行,从右至左竖读,每行13~17个字不等,全文共327个字。方砖正面四边用墨画出整齐的黑色边框。此砖埋入地下,甚至浸泡水中已有一千多年,但字迹仍然很清晰。

墓志简要记述了墓主人的祖籍及其家族的功德、忠孝、宦绩、英名、情操、生卒年月和埋葬的方位。全篇铭文选词精辟,言简意赅,四、六句富有韵律,具有唐代墓志铭的典型风格。

墓志引人注目的是其书法。以前各地发现的墓志大多是被石工镌刻而成,因为镌刻成的志文容易保存下来。但是,在镌刻中有些字体笔画也容易走形。从书法角度讲,镌刻成的文字不全是书家字体的原貌。而我们看到的这合墓志是直接用毛笔写上去的,而且笔画都很清晰,展现在眼前的是1200多年前唐代的书法作品。志文书法先楷后行,偶而有楷行相间的用笔手法,个别字甚至出现了隶书,说明书者楷、行、隶样样皆能。

金石刻

石刻内容整体不成文,部分内容为唐宋诗词,其中有唐朝王勃的《腾王阁序》中的律诗和宋代民歌中的个别诗句。宋代民歌内容与近现代所能见到的资料内容个别字句有所不同,特别是韵脚不同,如“赤日炎炎似火烧”,石刻为“赤日南风似火攒”。第二句“野田禾黍半枯焦”,石刻为“野田禾黍半枯干”。第三句完全一样。第四句“楼上王孙把扇摇”,石刻为“楼上王孙取(趣)意欢”。不仅个别字词上和现在见到的诗有出入,而且整首诗的韵脚也有别,究为现在见到的这首诗有错,还是本来就是各别的两首诗,不得而知。在刻文中,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律诗出现很多白字和错误的地方。我们认为该石刻是一一件金代石匠石刻习字作。

另外,石刻内容两处出现“万”字,均为契丹字写法,与现代 简化字“万"字基本一样, 辽代契丹字亦是方块字形,说明辽代创制契丹字与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金代石刻虽然是一件石刻习字作,但它的发现,为研究唐宋诗词、古文字的演变及其他文化内涵,提供了有史料价值的实物依据。

清光绪胡人石刻碑


清光绪胡人石刻碑从托克托县旧城征集,该柱夹石为托克托县旧城财神庙石旗杆的一部分,柱夹石分为两块合抱而成,夹石四面对称雕刻着花卉图案和人物肖像,一面为胡人石刻像。对清代胡人石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石刻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们研究古代雕刻技术、书法艺术及考证经史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作为我国文物资源中特色鲜明、价值突出的重要类型,古代碑刻石刻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是加强碑刻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古代碑刻石刻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在各地博物馆、艺术馆中,更可以见到大量丰富多彩的古代石刻文物,从满载史料的华美墓志、图像生动的汉代画像石,到南北朝以降的佛教造像、经幢刻经,隋唐宋元的镇墓石、碑版丛帖,林林总总,都是华夏历史资料的宝藏,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

了解更多资讯

查看精彩内容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为云中融媒

来源:云中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