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在国内吹着空调刷手机时,有一群中国军人正穿着蓝色贝雷帽,在海外的战火、瘟疫、饥荒里,替陌生人守着“能睡个安稳觉”的希望。他们不是电影里的英雄,是真真切切在异国他乡扛下危险的“维和先锋”——今天,一定要讲讲他们的故事。
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在国内吹着空调刷手机时,有一群中国军人正穿着蓝色贝雷帽,在海外的战火、瘟疫、饥荒里,替陌生人守着“能睡个安稳觉”的希望。他们不是电影里的英雄,是真真切切在异国他乡扛下危险的“维和先锋”——今天,一定要讲讲他们的故事。
在南苏丹的朱巴,中国维和步兵营的战士们每天要走15公里巡逻路。路面上可能埋着未爆弹,路边随时会窜出持械分子,正午温度飙到45℃,防弹衣闷得像蒸笼,他们却不敢慢一步——因为沿线的村落里,有老人孩子等着“中国蓝盔”来护平安。
去年有段视频我看一次哭一次:巡逻队遇到两派武装冲突,村民们抱着孩子往战士身后躲。班长李磊把当地老奶奶护在防弹衣后面,对着冲突方喊话:“这里有平民!要打离远点!” 子弹擦着装甲车过,他手都没抖,直到把所有村民送回安全屋,才发现后背的衣服全被汗浸透了。
不止南苏丹,在黎巴嫩的雷区、马里的加奥地区,中国军人的巡逻车永远是当地民众最信任的“移动安全屋”。有个黎巴嫩小孩跟在巡逻队后面,用中文说“谢谢”——那是他从中国维和军人教的第一句话,也是对“和平”最朴素的理解。
很多人以为维和军人只负责打仗,其实他们更像“全能守护者”:建学校、开医疗点、修道路,把中国的“温暖”带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刚果(金),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女军医张颖,每天要接诊上百个病人。有次遇到个高烧昏迷的婴儿,当地没有保温箱,她就把婴儿裹在自己的作战服里,用体温焐着,守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婴儿退烧时,妈妈抱着张颖哭,手里攥着家里仅有的一把咖啡豆——那是她能拿出的最贵重的“谢礼”。
还有在苏丹达尔富尔,中国工兵分队用3个月修好了一条20公里的“生命路”。之前当地村民要走5小时山路才能去镇上看病,路通了之后,骑车20分钟就到。通车那天,村民们举着“中国朋友,谢谢”的牌子,跟着工程车跑,尘土飞扬里,笑容却亮得晃眼。
他们带的不只是药品和工具,还有“不丢下一个人”的心意:给非洲小朋友发书包时,会特意多带几支铅笔;给老人看病后,会留下写着用法的纸条(怕语言不通);甚至会教当地年轻人种中国的蔬菜,让他们不用再靠救济粮过日子。
维和不是“旅游”,是真的在“刀尖上走”。马里是联合国公认的“最危险任务区”,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地,每周都会遇到火箭弹袭击。
去年,工兵分队的王浩在修复被炸毁的桥梁时,发现桥底有未爆弹。他没让战友上,自己穿起30斤的排雷服,趴在桥底一点点排查。40度的高温下,他汗流浃背,手却稳得像定住一样——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慢一点、错一点,后面的战友和村民都可能有危险。排完雷后,他摘下头盔,脸憋得通红,却笑着说“小场面,没事”。
还有在黎巴嫩的扫雷兵,他们用“手摸、眼看、金属探测器探”的方式,在满是地雷的土地上开辟“安全区”。有个战士说:“每次弯腰排雷时,都想着家里的爸妈,但更想让这里的人能放心种地、孩子能随便跑。”
从2000年首次派出维和部队至今,中国已经向10多个国家派出5万多名维和官兵,他们交出的“成绩单”,每一笔都沉甸甸的:
• 修复道路超1.3万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跑3个来回;
• 搭建医疗点数百个,救助病患超20万人次;
• 排除地雷及未爆弹1.6万余枚,开辟安全区近300平方公里;
• 帮助当地建设学校、水井、发电站,让上万个家庭告别“没学上、没水喝”的日子。
更难得的是,中国维和部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中“零违纪、零投诉”的部队之一。有位联合国官员说:“看到中国蓝盔,就知道‘可靠’两个字怎么写。”
有人问:“我们自己过得好就行了,为什么要去海外维和?” 其实答案就在维和战士的日记里:“和平不是天生的,你不守护,它就会碎。我们去海外,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让更多人不用经历战争,就像我们国家的人一样,能安稳过好每一天。”
他们带着中国的“和平理念”去,却从不强加什么——修的路,当地人可以随便走;建的学校,谁都能去读书;医疗点,不管是平民还是难民,都一视同仁。就像在南苏丹的一位村长说:“中国军人来之前,我们怕子弹;他们来之后,我们敢在晚上出门了。”
现在,蓝色贝雷帽上的“中国”二字,已经成了海外很多人眼里的“安全符号”。那些被救助过的孩子、被保护过的村民、被修复的家园,都是中国军人“使命与担当”最真实的证明。
当我们在朋友圈晒美食、旅行时,别忘了有一群中国军人在海外,把危险挡在身前,把和平留给别人。他们的肩章上刻着“维和”,心里装着“世界”——这就是中国维和先锋,一群“把他乡当故乡,把陌生人当亲人”的英雄。
向中国维和军人致敬!愿他们每次出发,都能平安回家!
来源:草木人间花叶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