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支队200伤员被多名日本女护士杀害,后3000日军俘虏被沉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14:04 1

摘要:9月3日的阅兵仪式上,当“杨靖宇支队”的战旗出现在长安街时,杨靖宇曾孙马铖明的眼泪夺眶而出。这面旗帜不仅代表着这支部队的光荣历史,更承载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上,“杨靖宇支队”战旗在战旗方队中迎风飘扬,镜头特写长达十余秒,震撼了无数观众。

9月3日的阅兵仪式上,当“杨靖宇支队”的战旗出现在长安街时,杨靖宇曾孙马铖明的眼泪夺眶而出。这面旗帜不仅代表着这支部队的光荣历史,更承载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浩荡而行,其中“杨靖宇支队”战旗赫然在列。

在直播画面中,这面旗帜第一个铺满屏幕,获得了长达十余秒的特写时间。通过网络直播观看阅兵时,纷纷截屏记录下这一令人动容的瞬间。

“看到这一幕,我哭了,我的东北,我的祖国。”“开始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劣,东北抗联将士永垂不朽!”网络上,来自吉林各地的观众纷纷留下炙热的心声。

时间回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吉林通化——这座中朝边境上的枢纽城市,成为了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

通化地处长白山盆地,位置极为重要,进可入松辽平原,退可守长白山区,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名将杨靖宇、王凤阁均在此地为国捐躯。

日寇统治时期,通化是伪“通化省”省会。1945年“八·一五”之前,日本甚至曾阴谋将伪“满洲国”国都由新京(长春)迁往通化。日本投降后,大量关东军士兵、日本侨民和伪满洲国军政大员相继逃往通化,把这里当作最后的避风港。

到1946年初,通化城内已有上万名日军俘虏,城外还有数万未缴械的日军战俘和伪满洲国官兵。与此同时,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医院也安置了大量伤员,其中包括在红十字医院治疗的近200名军人。

1946年1月,原关东军第125师团藤田实彦和孙耕尧密谋,计划在2月3日发起行动。

藤田实彦曾是率部攻进南京城的刽子手,日本战败后不甘心失败,率领一支3000多人的关东军残部躲进通化城外老爷岭的山林中,企图卷土重来。

这些日军暴徒的目标非常务实:保证通化日侨不回国;保证通化日侨不失业,汉奸的配合给了暴乱分子极大信心。

1946年2月2日,正值中国传统春节的大年初一,通化城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谁也没有想到,一场血腥暴乱正在酝酿中。

在通化红十字医院里,400名日本女护士已经做好了准备。这些护士多数曾在关东军任过职或是拓荒团成员,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

当晚,这些护士在给伤员的药物中加入了镇定剂。战士们服药后纷纷入睡。到了晚上10点多钟,护士们十二人一组走进病房,分成三人一组站在四个伤员的病床前。

随着护士长千代芳子的信号,护士们突然拿出手术刀,将手术刀深深刺进伤员胸口。有的伤员被痛醒后进行反抗,但因为有重伤在身且药物使他们丧失了体力,反抗往往是徒劳的。

有的日本女护士极为凶残,她们用手术刀划开战士们的肚子,将病历塞进他们的肚子里……这些在战场上没有倒下的战士,最终惨死在病床上。

2月3日凌晨4时,全市电灯突然闪灭两次而后全城一片黑暗,接着山上三堆大火冲天而起,城区不同方向也响起三声长音哨响。

顿时喊声响起,枪声大作,数千名日本关东军武装暴乱开始了。暴乱匪徒们手持机枪、步枪,挥舞战刀在复仇心理的支配下,嘶叫着分数路向市内公署大楼、通化支队、治安局、电话局、飞机场等重要目标发起疯狂冲锋。

由于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在城外剿匪,城内只有少量部队守卫。敌众我寡,形势十分危急。在各阵地中,专员公署大楼的自卫反击战斗最为激烈。

左滕和汉奸周洪汉指挥近千名日军和匪徒混合编队的暴乱分子,依仗人数众多和武器上的优势,疯狂地冲击行署大楼。

藤田实彦

实际上,东北民主联军对于敌人的破坏阴谋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但在暴乱前一天傍晚,距敌暴乱仅有十多个小时的时候,得意忘形的敌人将暴乱秘密泄露了出来。

2月2日傍晚,一个人走在街上被东北民主联军哨兵发现。盘问中,该人吱吱唔唔回答不清,哨兵认为可疑将其押送审。

经严加审讯,该人全部交代了当晚敌人要搞暴动,以及暴动的时间、信号等重要情况。与此同时,潜伏在民主联军内部的汉奸头目孙耕尧在策反民主联军官兵时,也露出了马脚。

股长沈殿凯假装答应参加暴乱,巧妙地套出暴乱秘密后及时报告了上级。得到情报后,吴溉之立即领导开展了粉碎敌人暴乱的紧急部署。

由于东北民主联军事先掌握情报,控制了内应分子,端除了汉奸暴动指挥部。暴乱开始时,日军指挥系统已被摧毁,暴徒没有拿到武器,很多人只能用冷兵器前来冲关。

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朝鲜义勇军部队里应外合夹击日军暴乱战俘。战斗异常激烈,坚守行署大楼的自卫武装只有500余人,却要抗击着十几倍的武装暴徒。

暴乱中,一个插曲充分显示了东北民主联军的果断:暴乱前夕,联军已经将一百多名原关东军指挥官员关押一处。暴乱伊始,日本军队围攻这个临时关押处。

面对只有一个班的看守兵力,班长当机立断,用机枪将一百多名企图中应外合的在押犯全部击毙,从而避免了形势的恶化。

暴乱被镇压后,约3000名日军俘虏被抓获。对于如何处置这些俘虏,东北民主联军与朝鲜义勇军之间产生了分歧。

我军历来坚持优待俘虏政策,但朝鲜义勇军代表方虎山认为:“鬼子太残暴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如果不杀,以后再发生暴乱怎么办?”

最终,朝鲜义勇军采取了极端措施。他们将1000多名日军战俘押到城外的冰面上,枪毙后塞进了冰窟窿里。根据亲历者回忆,枪声持续了两天才停止。

附近群众回忆,那年五月桃花汛特别腥,第二年河里的鱼又大又肥,但没人敢吃。方虎山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3000名鬼子!我亲自数的,3007!多七个是当年最凶残杀害老百姓最多的鬼子小队长,我特意留到最后,让他们看完全程才死。”

通化暴乱平息后第七天,即1946年2月10日,东北局将“通化支队”命名为“杨靖宇支队”,以此纪念这位在通化地区壮烈殉国的抗日英雄。

杨靖宇支队的前身可追溯到1933年9月在吉林组建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由杨靖宇将军亲手缔造。抗战期间,这支部队纵横长白山区,与日伪军展开千余次战斗,粉碎了日寇“统治东北、进兵中原”的企图。

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数日,在弹尽粮绝下战斗到最后一刻,壮烈殉国,年仅35岁。

战后,“杨靖宇支队”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屡建战功。如今,陆军某旅的前身就是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

这支英雄部队如今已转型为多兵种协同的合成旅。全旅打破兵种壁垒,开展“盲盒式”对抗训练,随机编组、陌生战场,官兵越练越默契,战斗力大幅提升。

驻守在长白山西麓的维东哨所官兵在收看阅兵直播后,迅速整理着装,整齐列队,执行全线巡逻任务。上士邹越激动地说:“当年,杨靖宇将军在长白山密林中与敌周旋。今天,我们守卫在将军战斗过的地方,就要以他为榜样,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红十字医院的李医生是那场惨案的亲历者和幸存者。他在被日本护士长千代芳子刺伤后扔进河里,却奇迹生还。

“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河滩上,胸口剧痛,浑身湿透。”李医生后来回忆道,“我知道医院出事了,必须立即报告。”他忍着剧痛,艰难地向城西军营爬去。

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李医生爬行了近两公里,身后留下一条长长的血痕。当他终于到达朝鲜义勇军驻地时,已经奄奄一息。

“日本护士...暴动...伤员...”他用尽最后力气说出这几个关键词后便昏死过去。正是这关键的预警,让朝鲜义勇军及时出动,截获了正在撤离的日本护士队伍。

李医生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但胸口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直到晚年仍清晰可见。他后来毕生从医,救死扶伤,于1987年逝世(由于是口述历史,年代久远,并没有找到李医生的照片和姓名,真实性暂无法考究)。

通化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日军战俘暴动事件之一,也是日本军国主义垂死挣扎的集中体现。

事件平息后,东北局加强了对日俘的管理和教育。1946年4月,在通化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日人管理委员会”,对留下来的日本技术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和思想改造。

这些日本技术人员后来在中国的医疗卫生、工业建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仅在东野卫生部,就有超过5000名日本医护人员为我军服务,其中不少人都经历了通化事件的思想转变。

通化事件也促使我军进一步完善了战俘管理制度。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颁布《处理日伪军官警条例》,明确规定了对日俘的分级管理、思想教育和劳动改造等措施。

通化事件已经过去79年,但其历史教训依然发人深省,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彻底清除。

近年来,通化市加强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和保护。2016年,在事件70周年之际,通化市修复了当年的红十字医院旧址,并建立了纪念馆。

每年2月3日,当地都会举行纪念活动,缅怀在那场暴乱中牺牲的烈士。2023年的纪念活动中,来自友好团体的代表也参加了悼念,他们表示:“必须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避免悲剧重演。”

通化市文史主任王晓波指出:“通化事件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同时也表明,任何企图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都注定失败。”

今天,通化事件已经过去79年,杨靖宇支队战旗依然飘扬在中国军队的行列中。

杨靖宇之孙马继志眼含热泪地说:“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爷爷和那些牺牲的东北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里战斗的情景。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一定是他们当年为之奋斗的美好图景。他们的在天之灵定当欣慰。”

杨靖宇之孙马继志

战旗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历史与现实交汇,先烈的理想与今天的和平交融,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容忘却,英雄永垂不朽。

(本文基于历史档案和公开资料撰写,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递和平发展的正能量)

参考资料主要包括《通化市志》等地方志书、相关研究论文、档案馆藏的东北民主联军文献,以及亲历者后代的口述回忆。同时参考了中日学者关于战后东北日侨遣返的学术著作,并核对了主流媒体对杨靖宇支队历史的公开报道,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来源:豫桥私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