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英时说:中国传统的读书法,在朱熹的阐述下显得尤为深入人心。《朱子语类》中的《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旧学世界的钥匙。朱子不仅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还总结了自荀子以来的丰富读书经验,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明路。
余英时说:中国传统的读书法,在朱熹的阐述下显得尤为深入人心。《朱子语类》中的《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旧学世界的钥匙。朱子不仅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还总结了自荀子以来的丰富读书经验,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明路。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些中国的传统读书方法已经过时,无法与当今西方的新方法相提并论。然而,通过对比朱子的读书法与西方所谓的“诠释学”,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共通之处。“诠释学”所揭示的阅读层次,在朱子的著作中都能找到相应的映照。
朱熹的读书法并非零散的技巧,而是一套深刻、系统且充满哲学思辨的方法论体系。它旨在通过特定的文本研习方式,最终抵达对“理”(即宇宙万物背后的根本法则与规律)的把握,实现人格的完善与智慧的升华。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相辅相成的原则:
一、核心原则: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
这是朱熹读书法最广为人知,也是最根本的两大支柱。
1. 循序渐进 朱熹强调读书要有次第,不可躐等。这包含两层意思:
· 文本顺序的渐进:应先读基础、简单的文本,再攻艰深、复杂的。例如,他主张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再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最后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这好比盖房子,先打好地基,再立起框架,最后进行精装修。
· 理解深度的渐进:读书不求一步到位。第一遍可能只了解大意,第二遍理解字句,第三遍才能深入探讨微言大义。要允许自己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浅显到深入的过程。
2. 熟读精思 “熟读”是“精思”的基础,“精思”是“熟读”的目的。
· 熟读:要求反复诵读,直至“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这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反复吟诵中沉浸于文本的语境、节奏和气势,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原意。
· 精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深入思考,直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要不断追问“为什么”,探求文字背后的深刻义理,并将书中的道理与自身的经验和思考相印证,最终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二、操作方法:虚心涵泳与切己体察
这两点是实现“精思”的具体路径,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
1. 虚心涵泳 “虚心”指读书时要摒除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臆测,保持开放和空灵的心态,像容器一样准备接纳文本的本意。 “涵泳”是一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涵”指沉浸其中,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泳”指水中游泳,悠然自得。合起来就是指读书要沉浸在文本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咀嚼、玩味、体会,像品味美食一样,细细感受其中的滋味和精华。这是一种审美与理性相结合的阅读状态,反对浮躁和功利。
2. 切己体察 这是朱熹读书法最具实践性的要求。它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与自身的实际生活、道德修养紧密结合。 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读到一个道理,要反过来思考:我自己是怎么做的?我有没有做到?我该如何改进?例如,读到“孝悌”,就要反思自己是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将书中的“理”在自身的“事”上加以验证和践行,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三、终极目标:居敬持志
这是统摄所有读书方法的根本心态和终极目标。
· 居敬:“敬”是一种严肃认真、专一敬畏的心理状态。读书时要心神凝聚,全神贯注,如同面对圣贤,心存敬畏。这与“虚心”一脉相承,是排除杂念、保证阅读效率和质量的前提。
· 持志:指要树立远大而坚定的志向。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科举功名或炫耀知识,而是为了“明天理,灭人欲”,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高的志向为读书提供了持续不竭的内在动力。
与西方诠释学的映照
正如余英时先生所指出的,朱熹的读书法与西方诠释学(Hermeneutics)确有神似之处:
· 反对“偏见”:诠释学强调要克服自身的“前见”以理解文本原意,这与朱熹的“虚心”异曲同工。
· “诠释循环”:理解部分依赖于对整体的理解,而理解整体又依赖于对部分的理解。这与朱熹“循序渐进”中由字句到篇章、由浅入深的过程,以及“熟读精思”中不断往返于文本与思考之间的方法不谋而合。
· 应用性:现代诠释学认为,理解本身即是一种应用,读者需将文本意义与自身处境相结合。这与朱熹“切己体察”的要求几乎完全一致。
结论:为何它至今仍是最厉害的方法?
朱熹的读书法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直击阅读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套技术指南,更是一种哲学、一种修养、一种生活方式。
在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阅读日趋浮躁的今天,朱熹的方法显得尤为可贵:
· 它治疗浮夸,告诉我们沉下心来“熟读”才是根基。
· 它反对空谈,强调“切己体察”和知行合一。
· 它抵制功利,用“居敬持志”提醒我们读书的终极目的是提升自我,而非仅仅获取工具性知识。
它要求读者与文本进行一场深度、真诚、富有创造性的对话。这种方法,无论用于研读国学经典,还是 approaching 西方哲学、文学乃至科学著作,都能引导读者穿越文字的表层,触及思想的精髓,并最终将知识转化为生命的智慧。这正是其超越时代、堪称“最厉害”的真正原因。
来源:把书读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