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逆市暴涨410亿!靠「种姓制度」把汽车卖成爱马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8 13:59 3

摘要: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剧烈震荡的近三年,欧美传统车企集体承压,而中美新能源势力强势崛起。数据显示,2021-2024年,特斯拉市值增长4090亿美元(经近期回调后),比亚迪增长520亿美元,小米汽车相关业务估值飙升1330亿美元;反观欧洲阵营,大众、宝马、奔驰累计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剧烈震荡的近三年,欧美传统车企集体承压,而中美新能源势力强势崛起。数据显示,2021-2024年,特斯拉市值增长4090亿美元(经近期回调后),比亚迪增长520亿美元,小米汽车相关业务估值飙升1330亿美元;反观欧洲阵营,大众、宝马、奔驰累计市值蒸发超250亿美元,日本丰田市值缩水570亿美元。

然而在一片低迷中,意大利超跑品牌法拉利却以「逆周期神话」刷新行业认知——近三年市值暴涨410亿美元,2023年、2024年股价分别飙升55.12%和26.72%,稳居全球车企市值第五位,成为欧洲汽车工业唯一的「抗跌标杆」。

法拉利的资本奇迹,首先源于对自身商业定位的颠覆式重构。这家诞生于1947年的车企,早已超越交通工具制造商的传统角色,将品牌内核锚定「奢侈品+收藏品」的双重属性。其核心策略可概括为「制造稀缺的艺术」:通过严格控制产能、打造限量车型、构建准入壁垒,将汽车转化为身份象征的文化符号。

以2023年推出的F80为例,这款定价360万欧元(约合2800万元人民币)的超级跑车限量799辆,看似亲民的售价背后,是严苛的购买资格审查——加拿大某资深收藏家在拥有40辆法拉利后,仍需经过品牌「长期关系评估」才能获得购买资格。

这种有钱也买不到的饥饿营销,本质上是将汽车转化为金融资产:据HeritageAuctions数据,2013年发售的Laferrari(限量499辆,原值140万美元),2023年二手成交价飙升至380万美元,十年增值近300%。在中国市场,2020年购入的法拉利F8(330万元),两年后转售价格可达360万元,实现「开车赚钱」的反常识消费逻辑。

法拉利的商业模式暗合奢侈品行业的核心法则:通过稀缺性制造「社交货币」。其财报显示,2024年限量版车型交付量仅占总销量的7%,但贡献了32%的营收和45%的毛利。这种「用10%的限量款拉动整体溢价」的策略,使法拉利在2024年以1.3万辆的全球交付量(不及中国车企单月销量),实现38亿欧元营收和12亿欧元净利润,毛利率高达52.3%,远超传统车企20%-30%的水平。

法拉利的第二重护城河,是精心设计的「客户等级制度」。这套体系从早期的经销商推荐制,逐步进化为包含消费记录、社会地位、品牌参与度的综合评估体系。想购买Laferrari等顶级车型,客户需满足三个核心条件:过去三年至少购买1辆法拉利、拥有3辆以上品牌车型、参与品牌专属活动(如赛车体验、老爷车修复)。数据显示,购买限量版车型的客户平均拥有10辆以上法拉利,7%的「超级VIP」贡献了35%的营收。

这种「种姓制度」本质是构建「身份认同共同体」:欧洲客户为维持「高阶玩家」地位,往往会购买全系列车型以证明忠诚。以F80为例,每售出1辆限量版,带动至少5辆普通车型的销量,形成「乘数效应」。2024年财报显示,81%的新增客户来自现有用户,客户平均年龄45岁以上,客户留存率高达92%。法拉利商务总监恩里克・加列坦言:「我们追踪客户的每一次品牌互动,从赛事参与到社交分享,这些构成了购买资格的核心评估体系。」

相较而言,迈凯伦、兰博基尼等竞品虽模仿限量策略,但因缺乏系统性的客户等级管理,始终无法复制法拉利的「共识溢价」。保时捷虽在销量和利润上远超法拉利(2024年销量29万辆vs法拉利1.3万辆),但资本市场仅给予其「传统车企」估值(市盈率8.7倍),而法拉利估值高达42倍,反映出市场对其「奢侈品属性」的特殊定价。

尽管法拉利在欧美市场呼风唤雨,但其在中国市场正经历冰火两重天。2024年财报显示,中国市场收入占比仅8%,销量从2022年的1522辆暴跌至2024年的1162辆,三年跌幅达23.7%。表面看,这是疫情后交付延迟、限量版车型分配策略的结果,深层原因则是中国奢侈品消费逻辑的悄然转变。

一方面,中国高净值人群对炫耀性消费的态度趋于理性。十八大以来,「自我监督机制」促使高端消费去符号化,劳斯莱斯、法拉利等品牌因过度关联网红经济,被部分顶级消费者视为新贵标签,反而遭遇品味降级。某奢侈品行业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百万级豪车市场中,奔驰、保时捷、路虎占据前三,比亚迪旗下仰望品牌以技术颠覆跻身第五,而法拉利因「理财属性淡化」和「社会认同度下降」,排名滑落至第十二位,销量同比暴跌40%。

另一方面,法拉利对中国市场的「战略轻视」反噬自身。其2024年财报直言「中国经济放缓对品牌影响有限」,但数据显示,中国客户购买的法拉利中,普通车型占比达85%,限量版车型仅占15%,与欧美市场「限量版驱动品牌溢价」的模式形成反差。更关键的是,F1赛事在中国的低认知度,导致法拉利缺失「赛事文化赋能」的滤镜,其「赛道基因」难以转化为本土认同。

法拉利的估值奇迹本质是“共识经济”的胜利,通过构建“稀缺性-身份象征-投资属性”闭环,在高净值人群中形成“集体信仰”。但它也面临三大挑战:新能源浪潮削弱其技术优势;中国车企在高端市场崛起,动摇“欧美超跑不可超越”的认知;Z世代偏好“低调奢华”,租赁模式普及,解构了法拉利的符号价值。

然而短期内,法拉利的护城河依然稳固。2024年品牌赞助与赛事收入达6.7亿欧元,F1车队估值47.8亿美元,持续为品牌注入「速度图腾」的文化资本。更关键的是,在奢侈品行业,「历史叙事」和「圈层准入」的壁垒难以被技术突破颠覆——正如爱马仕的手袋工艺并未因工业技术进步而贬值,法拉利的「种姓制度」仍将在欧美市场延续其「车轮上的贵族」神话。

法拉利的逆势突围,揭示了一个反常识的商业真相:在技术同质化时代,决定高端品牌价值的不再是产品性能,而是「社会分层的仪式感」。当其他车企在续航里程、智能座舱上激烈内卷时,法拉利早已跳出「交通工具」的竞争维度,将汽车转化为「阶层认证的图腾」。这种商业模式的成功,本质是对人类「身份焦虑」的精准把控——即使电动车颠覆了出行方式,却难以颠覆「通过消费证明社会地位」的深层欲望。

然而,随着全球财富结构的变化和新消费价值观的兴起,法拉利的「种姓制度」能否持续,取决于其能否在技术革命中守住「非功能性价值」的最后阵地。对于中国车企而言,突破欧美品牌的认知壁垒,或许不仅需要技术超越,更要构建属于自己的「高端叙事体系」——当东方美学与科技实力真正转化为新的「身份符号」,才能在这场隐秘的「资本种姓战争」中突出重围。毕竟,在汽车工业的终极战场,征服人心的从来不止是四个轮子,而是轮子上承载的社会共识与价值信仰。

文本来源于@巫师财经的视频内容

来源:围炉话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