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岁月中,他为何拒绝出国继承亿万家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3 15:17 1

摘要:张贤亮短篇小说《灵与肉》讲述右派许灵均下放牧马的苦难岁月中,与四川姑娘秀芝相遇相爱,最终拒绝父亲出国安排,坚守土地的故事。作品展现特殊年代的人性质朴与生命坚韧,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由谢晋导演改编为经典电影《牧马人》。

一段跨越阶层的爱情,一个拨动时代心弦的选择,许灵均的故事为何至今令人动容?

张贤亮短篇小说《灵与肉》讲述右派许灵均下放牧马的苦难岁月中,与四川姑娘秀芝相遇相爱,最终拒绝父亲出国安排,坚守土地的故事。作品展现特殊年代的人性质朴与生命坚韧,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由谢晋导演改编为经典电影《牧马人》。

牧马人剧照——许灵均与秀芝

01 开篇:一个富二代的艰难抉择

许灵均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从美国归来的亿万富翁父亲希望他跟随自己去国外继承家业,而他自己却在西北荒漠的农场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一边是灯红酒绿、衣食无忧的奢华生活,一边是偏僻荒凉、条件艰苦的草原牧场。这个被父亲遗弃多年的孩子,会如何选择?

许灵均回忆起自己坎坷的前半生。他是一个地主小姐和一个留洋学生不自由婚姻的产物,童年时期父亲出轨、母爱缺失。

后来遭遇娘死爹弃,只能去睡马槽,成为苦孩子。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教员,却因历史原因被打成“老右”下放到农场放马。

02 劳改岁月:苦难中的温暖人情

在农场的艰苦岁月中,许灵均经历了灵与肉的双重磨难。右派身份让他备受歧视,却也在劳动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他这样描述放牧的感受:“自己已经融化在旷野的风中,他的消沉、他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以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当文革浪潮袭来,许灵均需要被拉出来示众时,几位放牧员以“坡下的草情不好”为理由,带着他和牲口一起上山避风头。

放牧员们一边吹口哨一边叫喊着“去啵!咱们上山去,管他们妈嫁给谁!”许灵均将这种质朴的情感当作“一种极其特殊的温情”,深刻留在记忆里。

03 天降姻缘:郭蹁子“捡”来的媳妇

在动荡年代,许灵均的婚姻也“完全脱离了常轨”。热心善良的放牧员郭蹁子帮他“拣”了个四川媳妇秀芝,两人毫无了解基础便成了家。

偶然性表现为一种奇特的命运,把完全意想不到的幸福突然赏赐给人。许灵均回顾这段经历时感叹,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婚姻也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纯粹靠盲目的偶然性来排列组合”。

旁人“只会从偶然性中看到荒谬的一面”,但当事人许灵均却认为这是他“意想不到的幸福”。这个有点荒诞却合理的结合,成为了许灵均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

04 草原爱情:质朴中的深刻情感

秀芝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她坚韧、勤劳、善良,让自己的丈夫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自信。在热播剧《后宫甄嬛传》中饰演槿夕姑姑的女演员孙茜。

在电视剧《灵与肉》中饰演秀芝时表示,她希望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女性的魅力。

真正的爱情可以超越物质条件的限制,抵御时间的侵蚀和利益的诱惑。许灵均与李秀芝的爱情故事展现出了爱情的真实与纯洁,是两个人之间心与心的双向奔赴。

张贤亮通过这条爱情线索,向读者传达了爱情的力量:它能够给予精神以慰藉,给予生活以动力。这种情感在艰苦的岁月中显得尤为珍贵。

05 历史背景:张贤亮的苦难与创作

《灵与肉》的作者张贤亮有着与主人公许灵均相似的苦难经历。他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

20世纪50年代初读中学时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在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

1979年彻底平反后,张贤亮重新执笔创作。他的作品《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

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并获国家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有特殊贡献的知识分子”的称号。

06 艺术成就:从小说到影视的改编

1982年,小说《灵与肉》被改编为影片《牧马人》,由李准改编,谢晋导演。影片获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

2018年6月17日,改编自小说的同名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第八套播出。该剧是一部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剧目。

通过全面塑造主人公许灵均的文化人格,诠释出“文化有情、荒凉有价”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宁夏50多年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

07 深层思考:知识分子的精神升华

《灵与肉》不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更是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升华的缩影。张贤亮在作品中深刻体现了灵与肉的对照。

将肉体温饱和精神温饱进行极致化的表现,迫使许灵均、作者和读者进行抉择。

许灵均在回首往事时感到,“那些经历了许久的苦难和痛苦似乎不值得多提”,而来自辽阔草原最纯粹抚慰的与最淳朴的低层劳动人民的理解和温暖,才是弥足珍贵的东西。

“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苦难与幸福的辩证关系。许灵均的精神在苦难中不断崩塌、分解、更新,渐渐重构起一个心灵世界,重新塑造出人格形象。

08 文学价值:苦难中的人性光辉

《灵与肉》是张贤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它通过许灵均一生诸多身份的转变,展现了特殊时代下中国人民的苦难与创伤。

小说开篇引用了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一句话“他是一个被富人遗弃的孩子”,将许灵均松散的人生聚焦起来。

在一个重要抉择面前展示了许灵均的前半生。作品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人,更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价值、信仰以及民族文化精神构建的深度思考。

09 现实意义:跨越时代的精神价值

2024年是张贤亮逝世十周年,《灵与肉》也迎来了发表的第44个年头。这部作品的生命力证明了其所探讨的人性本质和道德底线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

通过许灵均的故事,让广大群众认识到: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一个人所具有的尊严、良知、道德等精神品质,都是不可动摇、不可撼动的。

正如评论家所说:“苦难从来不值得歌颂,但是在苦难中展现的那些人性的光辉,值得我们久久褒扬,倾注心血书写”。

10 最终选择:对土地与祖国的深情

当许灵均的父亲为他们全家提供美国生活的机会时,许灵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在“他用汗与泪浸润过的那片土地”。

这一选择是对爱国主义的真挚体现,也是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深刻理解和道德的坚守。

右派摘帽后,许灵均更加强化了对这块土地的感情,因此拒绝了父亲为他们全家出国的想法,决然地选择留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这个选择背后,是对劳动人民的质朴、正直、纯粹的深切的敬仰和感激。是在困难与磨炼中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价值。

是人对自然的敬畏和亲近之时的旷达和依赖。这就是许灵均最终选择留在草原、留在劳动者身边的原因。

《灵与肉》超越了时代限制,通过许灵均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中,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土地的深情、对国家的忠诚。这种精神品质不仅属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值得每一代人传承与思考。

来源:世事传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