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精神纽带。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清远市阳山县,深入挖掘“韩愈文化”底蕴,激活非遗资源活力,做实文化惠民服务,以文化公共服务升级为抓手,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软实力”,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凝聚文化动能,让千年古邑在传承与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精神纽带。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清远市阳山县,深入挖掘“韩愈文化”底蕴,激活非遗资源活力,做实文化惠民服务,以文化公共服务升级为抓手,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软实力”,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凝聚文化动能,让千年古邑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时代新颜。
阳山创作的粤剧小戏《阳山贤令——韩愈》
深耕韩愈文化,打造县域文化金名片
漫步阳山大道北,贤令山脚下的阳山县博物馆(韩愈纪念馆)古意盎然——飞檐层叠、陶瓦沉灰、廊柱朱红,尽显唐代建筑的朴拙雄浑。馆内,韩公井、碑廊等景点错落,《鸢飞鱼跃 天下文宗——韩愈在阳山史迹展》《垂范古今——阳山历代崇韩景韩文化展》《唐贤故地 南岭新章——阳山历史通史展》等三大主题展厅,借助声光电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让参观者可以穿越千年沉浸式感受韩愈治邑印记与阳山历史文脉。
阳山县韩愈纪念馆
近年来,阳山县持续挖掘韩愈文化价值,构建起“点线面”结合的文化景观体系:修缮韩愈文化遗迹,建成韩愈纪念馆、韩愈文化公园、韩愈中学等核心场所;打造韩愈东、南、西、北路及韩愈大桥、贤令湖等景观,县城内景韩场所与景点达数十处。在此基础上,阳山创新文化传播形式,举办“韩愈令地·绿美阳山”系列惠民活动,通过专家学术研讨提炼文化精髓,开展诗文创作大赛、诗文书画摄影展等民间活动,让韩愈文化从历史典籍走向大众生活,形成特色文旅品牌,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激活非遗资源,推动传承创新双向赋能
“妈妈,麦羹煮好了吗?我想赶紧吃了后去上学!”清晨的阳山,孩童的吆喝声里藏着当地最鲜活的非遗记忆。作为市级非遗项目,阳山麦羹不仅是家家户户的日常美食,更是县域文化基因的生动载体。
阳山麦羹
目前,阳山县已构建起完善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拥有省级非遗项目1项(凤舞)、市级14项(含阳山贤令、春牛舞、阳城木雕等)、县级63项,培育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共45人,涵盖传统技艺、民俗、舞蹈等八大类别。
阳山凤舞
为守护好这份文化遗产,阳山县从制度、载体、传播三方面发力。出台专项实施方案,成立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制度保障,并持续开展非遗摸底和申报工作,加强对非遗的传承保护,目前新增县级非遗项目50个、成功申报市级项目10个。
建成600多平方米的非遗陈展馆,以阳山历史文化为背景,融合“阳山山水”元素与现代科技,设置非遗主展厅、仿古集市展厅、非遗学堂展厅、乡音民韵厅等展区,以科学多样的形式集中展示阳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年接待观众超万人次。
创新开展“非遗进校园”“传承课堂”等特色活动,并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累计培训4000多人次,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魅力。
同时,依托“今日阳山”APP、“阳山文旅”微信公众号及“畅游阳山”小程序,通过文旅专栏、VR导图等形式,线上展示凤舞、麦羹制作等非遗资源,其中“今日阳山”APP累计安装量超14万次,相关内容阅读量达700万次,让非遗文化突破时空限制触达更多人群。
做实文化惠民,织密城乡公共文化网
“当你生气的时候,会像小怪物一样喷火吗?”每个周日,阳山县图书馆中,“韩愈书房”亲子故事会的互动总能引发阵阵欢笑。自创办以来,该活动已举办500多期,成为当地文化惠民的“暖心品牌”。
一直以来,阳山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扩大文化服务覆盖面:2023年开展文化惠民演出300多场、群众性文化活动400多场,惠及20多万人;2024年组织各类活动300多场,覆盖群众30多万人;2025年以来,已开展群众性活动130场、送戏下乡100多场,县图书馆进馆人数达12.8万人次,县博物馆接待12万人次。
阳山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演出
在设施建设上,全县建成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及文化艺术中心1个,167个村(社区)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县公共文化场所总面积达80700平方米,每万人拥有面积2198平方米,服务覆盖近57万人口,构建起“县有中心、村有站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阳山市民群众观看文艺演出
从韩愈文化的传承活化,到非遗资源的创新发展,再到文化惠民的精准落地,阳山县以文化为笔,绘就了城乡共富共美的新图景。未来,阳山县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深化文化赋能,为推动阳山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力量。
文、图 | 李程 叶剑斌 阳山宣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