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台前幕后(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8 12:28 2

摘要:1936年12月7日,心情异常沉重的张学良带着卫队,从西安驻地,驱车前往位于临潼的华清池。在正式发动兵谏之前,张学良还想再跟老蒋聊一聊,希望能说服老蒋放弃剿共,转而联共抗日。

1936年12月7日,心情异常沉重的张学良带着卫队,从西安驻地,驱车前往位于临潼的华清池。在正式发动兵谏之前,张学良还想再跟老蒋聊一聊,希望能说服老蒋放弃剿共,转而联共抗日。

西安华清池是中国古代四大皇家园林之一,唐朝时期称之为华清宫。

在华清池东南角有一座独立的园林,被称为“环园”。1936年,蒋介石亲临西安,部署“剿共”计划,住在这里的五间厅。老蒋此行目的很简单,就是监督西北军和东北军执行剿共计划,彻底消灭被国军团团包围在陕北的红军,以完成自己的剿共大业。

彼时,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还有陕北红军已经达成了“三位一体” 的抗日合作协议,故此,当老蒋要求张学良和杨虎城抓紧组织攻势,向红军发起进攻时,张学良是拒绝的。

而老蒋也早已通过各方渠道,知晓东北军和西北军已经和红军有了来往,此行来西安,老蒋给了张学良两个选择,要么与红军决一死战,要么东北军和西北军就分别调到河南、安徽等地。两条路只能选一条。

对于张学良来说,这两条路他都不可能选。

继续与红军作战,首先违背了东北军众将领的抗日意愿,东北军在被红军消灭了一部分兵力后,再加上我们出台了正确的统战政策,在军事压力和东北军将士强烈抗日情节的共同作用下,东北军将士选择联共抗日,这让张学良明白,如果继续执行老蒋的“剿共”政策,他注定会走到众叛亲离的境地,成为孤家寡人。

而调离西北,就是自行肢解,这更加不能接受。在老蒋的逼迫下,张学良已经走到了一条绝路上,他决定再做最后一次努力。

到达华清池后,张学良遣走部下,与老蒋独自交谈。

开门见山,张学良慷慨激昂地说:“日寇侵略我国,步步紧逼,国家民族的存亡,已到最后关头,非抗日不足以救亡,非停止内战,不足以言抗日。继续‘剿共’断非出路”。

老蒋勃然大怒,厉声训斥道:“你受了共产党的迷惑,年轻无知!”

张学良怒目反驳蒋介石:“全国人民都要求抗日,倘你再一意孤行,必将成为民族的罪人,袁世凯第二!”

蒋拍桌子说:“现在你就是拿枪把我打死,这剿共计划也不能改变!”。

话不投机半句多,见双方政见无法调和,张学良不再多说,临走前,老蒋大骂张学良“竟敢犯上作乱!”

好言相劝无果,那就勿怪竖子无礼了!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按照张学良、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以迅速行动包围华清池,活捉了蒋介石。

第十七路军同时出击,控制西安全城,扣押了陈诚、、卫立煌、蒋鼎文、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

随后,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说明发动“兵谏”的原因,并提出了八项政治主张: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将领;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爆发,完全出乎所有人意料,就连“三位一体”的另一方,中共事前也不知情。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比中共还要早知道西安事变的是竟然是南京方面。

12月12日,清晨6点左右,当张扬要对外宣传八项主张时,掌握电台的东北军交通处处长蒋斌背叛张、杨,故意延迟发放宣言,并立即将西安的情况向何应钦做了汇报。

敌人就是最好的老师。

不得不说,国民党的舆论战、文化战玩得很溜,当南京方面率先得到消息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封锁西安的消息通道,何应钦下令,所有来自西安的报纸和消息信件,全部销毁,并立即组织专业电台人员,对西安广播进行轰炸和干扰。

此外,何应钦还与外国媒体打了招呼,包括苏联的《真理报》、《消息报》在内,都被要求不准刊登来自西安的消息,就连美国记者斯诺都被严厉警告,不准向外界播报来自西安的新闻。

封锁有关西安事变的真实消息还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国民党组织文人写手,以及旗下控制的报纸和期刊,发布虚假消息,事变次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了《张学良率部叛变!国府下令褫职严办》和题为《昨日西安之叛变》的社评等报道。

就连宋庆龄也说,“盖此时之西安,就新闻观点言,已成死城矣。”

事变期间,《中央日报》每天加印1万份,由空军直接运往前线和西安散发。国民党开动宣传机器,密集的社论、文告、通电、消息等每天排满了《中央日报》的版面,一时间,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骂张学良,都在控诉张学良的罪行。

因为得不到真实的消息,不管是抗日还是亲日派,都在骂张学良,舆论呈一边倒的状态。

这跟张学良发动事变前,所思所想的完全不同,他以为自己打出了抗日的大旗,并说明只是让蒋先生反省绝不会危害他的安全,便能得到国人的支持和理解,结果事与愿违,国人都在骂他。

幸好张学良和陕北有联系专线。

当张学良的电报送达陕北时,教员等人狂喜,甚至一些党政军要员在得知消息后,都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高喊“杀掉蒋介石”,随后立即举行了一次群众性的庆祝大会。可想而知,当时的陕北是何种喜庆模样,人人走路带风,开口就是祝贺。

彼时,对于尚未解决生存危机,时刻处于巨大军事压力之下的红军来说,活捉蒋介石的消息,如同天降甘露,尽管还不知西安事变的具体处理结果,但教员、张闻天、朱老总、周恩来等领导人都深知,改变历史走向的时刻到了。

如果对之前的文章还有印象的读者,应当了解,在1935年12月下旬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我们喊出的口号以及共产国际给出的指导是“抗日反蒋”。

但是到了1936年中旬,由于苏联当局决定选择老蒋作为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并开始跟南京政府商讨具体的合作协议,故此在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又给陕北发来电报,将之前的政策改为“联蒋抗日”,并让红军和国军和解,接受改编。

我们其实不太愿意联蒋,之前跟老蒋合作时教训如此惨痛,又怎么会突然冰释前嫌,转过头来就跟老蒋合作呢?

故此,西安事变发生后,我们没有再听从共产国际的指导,直接发了一封电报给共产国际:将与蒋介石以外的抗日派别达成政治和军事协定,组织联合政府,准备应付遭遇军事进攻的危险局面。

事变当天晚上,为了防止突变,陕北就电告张杨对蒋要在“紧急时应作断然处置”。

此次小范围会议,陕北高层主要达成了四点共识:

第一:致电正和国民政府谈判的潘汉年,要其劝国民党方面“不可以民族国家之利益迁就蒋氏一人”,应与中共一起反日救国;

第二:以军委主席团名义通报西安事变的发生,要求“各兵团加紧整理训练准备新的战略行动”,配合中央顺利解决西安事变;

第三:向主持北方局工作的刘少奇发出“关于西安起义的指示”,主要是号召民众“要求南京明令罢免蒋介石,并交人民审判”等;

第四:提醒张学良要把“蒋介石必须押在兄自己的卫队营里”、“紧急时诛之为上”,并告知张,陕北拟定让周恩来前去协商大计。

这是一次紧急会议,但通过这次会议,能看出那时的中共在处理紧急且重大的突发事件时,已经可以拿出较为全面的方案了,各方面考虑的也比较周到了。

12月13日,陕北又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要仔细讨论一下如何处理西安事变。

教员一开始是准备如何处理西安事变呢?

教员在13日的扩大会议上,曾提出要公审蒋介石,以西安为中心,控制南京,领导全国,并且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组织上掌握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形成联合统一的军事力量。但教员这个提议的后半部分被否决了,因为实现不了。

在会上,教员直接点明,这一事件“把我们从牢狱的情况下解放出来”。

并提出了对待西安事变的态度。他认为:“我们对这一事变的态度怎样?应该拥护还是中立,或反对?应该明白确定,是不容犹豫的。”要立即对外宣告。

接着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这次事变是有革命意义的,是抗日反卖国贼的。它的行动,它的纲领,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是应该拥护”。

在一开始,不论是教员还是周恩来都是支持审蒋的,教员直接说:“把蒋除掉,无论哪一方面都有好处。”

张国焘也比较激动,他多次提出要杀蒋,并说:“在西安事变意义上,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蒋。”“内乱是不是可免?这是不可免的,只是大小问题。”“因此,打倒南京政府,建立抗日政府,应该讨论怎么样来实现。”

但是,周恩来对此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周恩来不建议在政治上与南京政府对立,当时的负责人张闻天的头脑也较为清醒,他说:“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联合非蒋系队伍。在军事上采取防御,政治上采取进攻。”

可见,我们的高层还是比较清醒的,在很早之前就独立自主的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构想。

但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在初期的决策中,不与南京政府对立,不代表要释放蒋。不与南京政府对立,是指不在西安另立政权,尽力避免内战,而是想扶持国民党内部的抗日派上台。

事实上,在西安事变初期,陕北高层对蒋的处理意见基本是一致的,罢免他,并交给“人民审判”,交给人民审判的意思就是搞公审大会,然后视情况是否枪毙。

这样的思想是很能理解的,老蒋背叛革命,屠杀我党成员时,可一点都没有心慈手软,也正是老蒋的迫害和叛变,才让教员等人坚定了走武装革命的道路,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立足跟脚,再到在江西建立中央苏区。

老蒋在军事上打压我们,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政治上攻击我们,在文化上抹黑我们。

更别说,长征途中,老蒋对我们穷追不舍,赶尽杀绝。这一路走来,太过艰辛,吃了这么多苦,受了这么多罪,牺牲了这么多好同志,源头就是老蒋这个反革命分子。

故此,让陕北在一开始就同意释放蒋,是不符合情理的。

来源:樱桃汁百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