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三我蹲在马桶上刷《乔布斯传》,看到 1997 年他回苹果第一件事就把 70% 的产品线砍得精光,差点把手机扔水箱里,这哥们怕不是被硅谷的阳光晒傻了?
上周三我蹲在马桶上刷《乔布斯传》,看到 1997 年他回苹果第一件事就把 70% 的产品线砍得精光,差点把手机扔水箱里,这哥们怕不是被硅谷的阳光晒傻了?
要知道当时我刚为了 “搞钱”,同时接了设计、运营、文案三个副业,每天睡 4 小时,咖啡灌得心脏快跳成缝纫机,还觉得自己离 “逆袭” 就差再熬两个通宵。
结果乔布斯一句话把我整懵了:“决定不做什么,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
我盯着这句话愣了三分钟,马桶圈都坐凉了。
原来这么多年我以为的 “努力”,其实是在给平庸打工?后来翻遍他的访谈、传记,甚至扒了苹果早期的产品文档,才发现这哥们的智慧里藏着太多反常识的 “坑”,而 99% 的人就是踩着这些坑,把自己活成了 “努力的庸人”。
大众提起乔布斯,总爱说他 “极致追求完美”,比如 iPhone 的倒角要磨几十次,图标阴影要调上百遍。但很少有人注意,他最牛的 “完美”,其实是 “主动放弃不完美的选项”,简单说就是 “该砍就砍,绝不恋战”。
1997 年苹果快破产时,产品线乱得像菜市场:有针对学生的、针对企业的、针对设计师的,甚至还有款能当传真机用的电脑,功能堆得比现在的多功能电饭煲还杂。
乔布斯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高管们叫到会议室,在白板上画了个 2x2 的格子,横轴写 “消费级”“专业级”,纵轴写 “桌面端”“笔记本端”,然后说:“以后苹果只做这四个格子里的东西,其他全砍。”
当时高管们快哭了:“那我们研发了半年的儿童电脑怎么办?还有刚签了订单的办公打印机呢?” 乔布斯眼皮都没抬:“留着它们,苹果才真的会死。”
结果砍掉 70% 产品线后,苹果反而把精力集中在 iMac 上,半年就扭亏为盈。
反观我们这些 “平庸选手”,最擅长的就是 “把路走宽”,其实是把路走乱。
我之前认识个程序员,本职工作没做到顶尖,却非要学剪辑、做直播,美其名曰 “多技能傍身”。结果直播没火,代码也写得漏洞百出,被老板约谈时还委屈:“我明明比别人努力两倍!”
这就是 99% 的人陷入平庸的第一个坑:把 “求全” 当 “完美”,把 “忙碌” 当 “努力”。
就像你去超市本来只想买牛奶,结果看到饼干打折、薯片促销,最后拎着一堆过期都吃不完的零食回家,反而忘了自己要喝牛奶。
乔布斯的 “完美” 是 “我只喝牛奶,再便宜的零食也不碰”,而我们的 “完美” 是 “只要打折,不管能不能吃,先囤了再说”。
更扎心的是,我们还特会给自己找借口。
比如 “多学点总没错”“万一以后用得上呢”,就像我妈总爱囤塑料袋,说 “下次装东西能用”,结果家里堆了三大箱,最后还是当垃圾扔了。
乔布斯最烦的就是这种 “万一思维”,他在研发 iPhone 时,有工程师提议加个键盘,说 “用户可能习惯键盘”,乔布斯直接怼回去:“用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直到你把东西放他们面前。”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没有键盘的 iPhone 颠覆了手机行业。
而那些 “担心用户不习惯” 的厂商,比如诺基亚,还在执着于全键盘,最后把自己玩没了。
这就是差距:乔布斯用 “主动放弃” 聚焦核心,我们用 “全面撒网” 消耗自己,最后他成了传奇,我们成了 “那个很努力但没成的人”。
去年我朋友跟风做短视频,今天拍美食、明天拍知识、后天又搞探店,说 “多试试总能找到风口”。
结果半年下来,粉丝没破千,还把工作辞了,天天在家啃老。
我把他骂醒时,想起乔布斯当年的一个操作:早在 2002 年,苹果就有能力做平板电脑,但乔布斯却把项目搁置了,理由是 “时机没到”。
当时团队都急了:“微软都开始做了,我们再不做就晚了!” 乔布斯却慢悠悠地说:“晚?比起做错,晚一点算什么?” 直到 2010 年,触摸屏技术成熟了,他才推出 iPad,一上市就卖爆,半年狂销 1500 万台。
你看,99% 的人都有 “机会焦虑症”,就像看到别人排队就想凑过去,不管前面是卖奶茶还是办信用卡。
而乔布斯是 “看到排队先琢磨这队值不值得排”,这就是他和我们的本质区别:我们把 “抓住机会” 当成功,他把 “筛选机会” 当成功。
我之前也犯过这毛病。
2020 年时,大家都在做社群团购,我也跟着建了个圈子,每天凌晨起来选品、发货,忙得脚不沾地。
结果三个月下来,除去成本只赚了 500 块,还把自己搞得肠胃炎。
后来才发现,那些真正赚到钱的人,要么本来就有供应链资源,要么擅长运营,而我啥都没有,就是跟风凑数。
乔布斯一辈子错过的 “好机会” 多了去了:早期没做智能手表,等了好几年才出 Apple Watch;没跟风做折叠屏,说 “折叠屏现在还不够好”;甚至在 iPhone 初期,连复制粘贴功能都没有,理由是 “用户不需要,他们只是没发现更好的交互方式”。
而我们呢?看到别人做直播赚钱,就不管自己会不会说话、有没有内容,硬着头皮上;看到别人做知识付费,就随便凑几节课,以为能割韭菜;看到别人炒股赚钱,就把积蓄全投进去,结果被套牢。
就像一只在滚轮上跑的仓鼠,看起来跑得飞快,其实一直在原地打转,最后还纳闷:“我明明很努力,怎么还是没成功?”
乔布斯说过:“创新就是对 1000 件事说不,这样你才能专注于真正重要的 1 件事。”99% 的人之所以平庸,不是因为没机会,而是因为机会太多,把垃圾机会当宝,把真正的机会挤走了。
就像你钱包里塞满了没用的优惠券,真正要用的身份证反而找不到了,最后不是没机会,是你自己把机会搞丢了。
前阵子我用一款记账 APP,本来只想记个账,结果打开一看,能叫外卖、能社交、能理财,还有个 “好友 PK 账单” 的功能,搞得我每次记账都像在玩社交软件,最后账没记明白,还加了一堆陌生人好友。
这让我想起乔布斯的一个 “反人类” 操作:iPhone 初期没有复制粘贴功能,用户骂翻了天,他却坚持不改,直到一年后才加上。
当时有记者问他:“用户都在吐槽,你为什么不早点加?” 乔布斯说:“因为我要让他们习惯更好的方式。” 原来他觉得当时的复制粘贴交互不够好,宁愿让用户等,也不将就。
后来苹果的 “剪切板” 设计,确实比其他手机更简洁好用,你看,乔布斯的 “懂用户”,不是 “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 “用户需要什么,我比他们先知道,然后逼他们接受更好的”。
而 99% 的人做事情,都是 “讨好型思维”:做产品的,用户说要加功能就加,最后产品臃肿得像个胖子;做服务的,客户说改方案就改,最后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在职场上,同事让帮忙就帮忙,最后自己的工作都没做完。
我之前在广告公司做设计时,遇到个客户,一会儿说要把红色改成绿色,一会儿说要把字体放大,一会儿又说要加个 “大气的龙图腾”,明明是个奶茶店的海报,最后搞得像春节联欢晚会背景板。
我当时不敢反驳,只能照做,结果海报出来后,客户自己都觉得丑,还怪我 “没水平”。
后来我才明白,乔布斯的 “懂用户”,是 “引领用户”,而我们的 “懂用户”,是 “纵容用户”。
就像家长教育孩子,有的家长孩子要吃糖就给,最后孩子蛀牙;有的家长告诉孩子 “吃糖不好,我们吃水果”,最后孩子养成健康的习惯。
乔布斯就是那个 “不给糖的家长”,而我们是 “把糖当饭喂的家长”。
再比如苹果的 iOS 系统,一直不开放文件管理功能,很多用户骂 “不自由”,但乔布斯说:“我要让用户不用管文件,只用享受手机。” 后来事实证明,大多数用户根本不需要复杂的文件管理,反而觉得 iOS 更简洁好用。
那些开放文件管理的系统,反而因为太复杂,让普通用户望而却步。
这就是 99% 的人平庸的第三个坑:把 “迎合” 当 “专业”,把 “妥协” 当 “服务”。
我们总以为 “满足别人的需求” 就能成功,却忘了 “创造更好的需求” 才是真正的厉害。
就像你去餐厅吃饭,顾客说要吃 “辣的”,平庸的厨师只会给你加辣椒,而厉害的厨师会给你做一道 “香辣又不刺激肠胃” 的菜,乔布斯就是那个厉害的厨师,而我们大多是只会加辣椒的厨师。
看完乔布斯的故事后,我把三个副业砍到了一个,每天多睡了 2 小时,反而把设计做得更精了。
之前我总觉得 “多做一点就能多赚一点”,现在才明白 “做好一点比做多一点赚更多”。比如之前我做设计,一个月接 10 个单子,每个单子赚 500 块,总共赚 5000 块;现在我一个月接 3 个单子,每个单子赚 3000 块,总共赚 9000 块,还比以前轻松。
我妈之前总说我 “太懒”,现在也不说了,因为她看到我 “懒” 出了更好的结果。
其实乔布斯也不是 “工作狂”,他每天下午都会抽时间散步,还会陪孩子吃饭,甚至在研发重要产品时,也会准时下班,他只是把 “该花的时间花在该做的事上”,而我们是 “把所有时间花在所有事上”。
99% 的人注定平庸,不是因为不够聪明,也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被 “常识” 绑架了:以为 “多做就是努力”,以为 “抓住机会就是成功”,以为 “迎合就是专业”。
而乔布斯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他跳出了这些 “常识”,用反常识的智慧,把 “少做” 做到极致,把 “错过” 变成策略,把 “引领” 当成目标。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 “多做点总能成”,你可以给他看乔布斯砍产品线的故事;下次再有人跟你说 “机会不等人”,你可以给他看乔布斯搁置平板的故事;下次再有人跟你说 “用户是上帝”,你可以给他看乔布斯不加复制粘贴的故事。
然后补一句:“平庸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用平庸的思维,把自己活成了‘努力的庸人’。”
现在我蹲马桶时再也不刷 “成功学” 了,而是会想:“今天我又多做了哪些没必要的事?” 毕竟乔布斯说过:“你的时间有限,别浪费在重复别人的生活上。”
与其在平庸的路上狂奔,不如停下来,学学乔布斯,先搞明白 “不做什么”,再谈 “做什么”,毕竟,少走弯路,就是最快的路。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