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年前,创新药是资本市场的 “顶流明星”:PD-1 抑制剂、ADC 药物接连实现技术突破,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药企的研发管线被资金疯抢,市值一度一飞冲天。如今,稀土板块也迎来相似的 “高光时刻”—— 永磁材料订单爆单、稀土价格企稳回升、政策持续加码行业整合。
几年前,创新药是资本市场的 “顶流明星”:PD-1 抑制剂、ADC 药物接连实现技术突破,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药企的研发管线被资金疯抢,市值一度一飞冲天。如今,稀土板块也迎来相似的 “高光时刻”—— 永磁材料订单爆单、稀土价格企稳回升、政策持续加码行业整合。
于是不少投资者好奇:稀土会成为下一个 “创新药” 吗?这里不是说稀土能 “治病救人”,而是指它能否像创新药那样,凭借 “技术突破 + 需求爆发 + 全球竞争力”,成为长期高景气的投资赛道?今天我们从产业本质、成长逻辑、风险差异三个维度,拆解这两个赛道的异同,带你看清稀土的真实投资价值。
一、创新药的 “黄金逻辑”:技术突破 + 需求刚性 + 全球卡位
要判断稀土能不能成为 “下一个创新药”,得先弄明白创新药当年 “火出圈” 的核心逻辑。
(一)技术突破:“0 到 1” 的颠覆式创新
创新药的核心生命力,在于 **“解决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以 PD-1 抑制剂为例,过去晚期癌症患者只能依赖副作用大、效果有限的化疗,而 PD-1 通过 “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 的全新机制,将部分癌症的 5 年生存率从个位数直接提升到 30% 以上;再看 ADC 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它实现了 “精准识别癌细胞 + 强效杀癌细胞” 的组合,让 HER2 阳性乳腺癌等曾被认为 “难治” 的癌种有了新希望。
这种 “从无到有” 的技术突破,直接创造了全新的市场需求—— 药企无需与已有药物 “内卷”,而是开辟出一片 “蓝海市场”,这也是创新药能获得高估值的底层原因。
(二)需求刚性:“治病救命” 的强需求托底
生老病死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创新药瞄准的 “治病” 需求,天然具备 “刚需属性”。只要药物疗效明确、价格在可承受范围内,患者和医保都会 “用脚投票”。以 PD-1 为例,国内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超 400 万,即便 PD-1 的年治疗费用从最初的几十万元逐步降至几万元,其市场规模仍突破数百亿,且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三)全球卡位:中国创新药的 “出海野心”
创新药是 **“全球化竞争赛道”**。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BTK 抑制剂)成功在美国获批上市,成为首款 “中国原研、美国获批” 的抗癌药;恒瑞医药的吡咯替尼(HER2 抑制剂)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创新药企业通过 “跟随创新 + 差异化突破” 的路径,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让资金看到了 “国产替代 + 全球扩张” 的长期成长空间。
二、稀土的 “潜力逻辑”:资源稀缺 + 技术升级 + 需求
稀土被称为 “工业维生素”,是新能源、军工、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材料。它的赛道逻辑,与创新药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
(一)资源稀缺:“卡脖子” 的战略级资源
稀土不是 “普通的土”,而是 17 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其中铽、镝等重稀土尤其稀缺。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 38%,但过去长期处于 “卖资源” 的状态,导致价格被压得极低(2010 年前后,稀土价格曾因无序开采跌到近乎 “白菜价”)。
如今,全球 “资源主权化” 趋势正在加剧:美国重启本土稀土矿,但受环保要求、产业链缺失等制约,产能释放十分缓慢;欧盟将稀土列为 “关键战略资源”,却缺乏冶炼加工能力;而中国通过 “配额制 + 集团整合”(北方稀土、中国稀土等行业巨头持续整合),把稀土供给牢牢掌握在手中 ——2025 年稀土开采配额仅同比增长 2%,远低于下游需求的增速。这种 “供给端的强约束”,是稀土价格 “从周期品属性转向成长品属性” 的重要基础。
(二)技术升级:从 “卖原料” 到 “卖材料” 的蜕变
过去,稀土是典型的 “周期股”,盈利高度依赖 “挖出来直接卖”;但现在,稀土正加速转向 “成长股”,核心驱动力是 **“高端材料的技术突破”。
永磁材料领域:稀土永磁(钕铁硼)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风电发电机的核心材料。过去,高端钕铁硼长期依赖进口,如今国内企业(如中科三环、金力永磁等)突破了 “高磁能积、低铽含量” 的技术瓶颈,产品成功进入特斯拉、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供应链。某稀土永磁企业研发的 “无铽磁体” 技术,让永磁体成本下降 20% 的同时性能不缩水,直接打开了 “新能源大规模应用” 的空间。
其他高端应用领域:稀土还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抛光液(北方华创等企业实现技术突破)、新能源电池(稀土储氢材料可提升电池安全性)等领域,从 “工业基础材料” 升级为 “高端制造核心材料”。
(三)需求爆发:新能源 “抢着要” 的核心材料
稀土需求的核心驱动力,是新能源产业的狂飙式发展:
新能源汽车领域:每辆新能源汽车需要约 3.5 公斤稀土永磁材料(用于驱动电机),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 1200 万辆(同比增长 25%),直接拉动稀土永磁需求增长 30%;
风电领域:每 GW 风电装机需要约 220 吨稀土永磁,2025 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预计超 80GW(同比增长 18%),稀土需求同步攀升;
工业电机领域:在 “高效电机” 升级的大背景下,稀土永磁电机的渗透率从 2020 年的 15% 提升至 2025 年的 35%,传统领域的需求也被进一步激活。
数据可以佐证这一趋势:2025 年上半年,国内稀土永磁材料产量同比增长 28%,其中新能源领域的占比超过 60%(2020 年这一比例仅为 35%)。
三、稀土 vs 创新药:相同与不同,决定了 “赛道属性”
稀土和创新药,都具备 “高景气潜力”,但底层逻辑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 “投资属性” 有所不同。
(一)相同点:“技术 + 需求” 双驱动的高景气
两者都依赖 “技术突破打开需求空间”:创新药靠 “新药研发” 解决医疗需求,稀土靠 “高端材料技术” 解决产业升级需求;同时,两者的需求都具备“成长性”(创新药需求随疾病谱变化而增长,稀土需求随新能源渗透而增长)。
(二)不同点 1:赛道属性 ——“医药消费” vs“工业周期 + 成长”
创新药属于 **“医药消费赛道”,需求更 “稳定且刚性”(人总要面对生老病),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更容易走出 “长牛慢牛” 行情;
稀土则属于“工业周期 + 成长赛道”,需求与 “工业生产、新能源装机” 强相关,会受到宏观经济走势、行业政策(如新能源补贴退坡)的影响,短期波动会比创新药更大。
(三)不同点 2:成长逻辑 ——“创新驱动” vs“资源 + 技术双驱动”
创新药的成长,核心依赖 “持续的研发创新”(每年都需要有新药管线推进,才能维持高估值);
稀土的成长,则是“资源稀缺性 + 技术升级”** 的双重驱动 —— 资源端的 “供给约束” 保证了价格的下限,技术端的 “高端化” 则打开了价格的上限和成长空间。
(四)不同点 3:风险点 ——“研发失败” vs“政策 + 价格波动”
创新药的核心风险是 “研发失败”(一款新药从临床到上市的成功率不足 10%),一旦核心管线研发失败,公司估值可能出现暴跌;
稀土的核心风险则是“政策变化 + 价格波动”:若全球稀土供给超预期(如美国矿山产能释放加快),或国内稀土出口政策调整,会对价格产生影响;同时,稀土价格本身仍带有 “周期属性”,若新能源需求不及预期,价格可能出现回落。
四、稀土的长期价值:不是 “下一个创新药”,而是 “独特的成长赛道”
回到最初的问题:稀土会成为下一个创新药吗?
答案是:不会完全成为,但具备 “高成长赛道” 的潜力。
它不像创新药那样 “需求完全刚性、波动极小”,但凭借 “资源稀缺性 + 新能源需求爆发 + 高端材料技术突破”,稀土正从 “传统周期资源” 加速转向 “高端制造核心材料”,长期成长逻辑是通顺的。
对投资者而言,稀土的投资价值体现在:
短期:受益于 “新能源旺季 + 供给收缩”,价格和股价可能迎来阶段性行情;
长期:伴随 “国产高端材料替代 + 全球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行业格局持续优化,北方稀土、中科三环等龙头企业有望实现 “量价齐升 + 估值重构”。
稀土的 “机会”,藏在 “周期” 与 “成长” 的交汇点
稀土不是 “下一个创新药”,它有自己的 “独特性”—— 既带有 “资源周期” 的基因,又具备 “成长赛道” 的潜力。
投资稀土,要认清它的 “两面性”:既可能因 “新能源政策、宏观经济” 出现短期波动,也能因 “技术升级、全球需求” 获得长期成长。与其纠结 “是不是下一个创新药”,不如聚焦 “稀土在高端制造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 “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资源壁垒”。
来源:铭阳考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