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英语教与学》(以下简称《小学英语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71篇,被全文转载的报刊有31种,其中《英语学习》《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小学教学设计》《教学与管理》《中小学外语教学》《教学月刊(小学版)》的转载量排在前5位(有并列排名)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沈琰琰 古海波
一、统计分析
(一)报刊转载量排名
2024年《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英语教与学》(以下简称《小学英语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71篇,被全文转载的报刊有31种,其中《英语学习》《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小学教学设计》《教学与管理》《中小学外语教学》《教学月刊(小学版)》的转载量排在前5位(有并列排名),占转载论文数量的56.7%。
(二)作者单位、地域分布情况统计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来源单位统计,56.1%来自中小学,25.7%来自教研室、教科院、教师进修学院等教育科研单位,14.6%来自高校,3.5%来自出版社等其他单位。
高校中,北京师范大学(3篇)、浙江师范大学(3篇)、北京教育学院(2篇)、曲阜师范大学(2篇)是作者较为集中的单位。
教育科研部门中,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转载3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各转载2篇,其余皆为1篇。
从地域分布看,2024年《小学英语教与学》所转载英语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布于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见表1)。江苏省依然独占鳌头,其他省份与其有明显差距。
(三)基金项目文章统计
2024年《小学英语教与学》转载的171篇文章中,有70篇属于基金项目课题研究成果,占总量的40.9%,相较2023年的72篇,数量稍有下降,但国家级课题成果由2023年的1篇增长为4篇,省部级课题成果由2023年的32篇增长为48篇,可见高级别的基金项目论文呈增长趋势。
(四)研究领域分布
2024年《小学英语教与学》具体转载栏目设置及数据见表2所示。由表2可知,教学领域(109篇)的文章最多,凸显了教学实践的重要地位;评价领域(17篇)、课程领域(17篇)、学科领域(12篇)分别位于二、三位;教师领域(9篇)、学生领域(7篇)文章依然薄弱。
二、热点与重点问题
(一)义教修订版教材解读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的各版英语新教材已于2024年9月投入使用,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成为当务之急。2024年转载文章主要关注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原则以及教学建议。如陈则航等指出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新教材在编写原则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核心素养融合发展为目标、遵循儿童语言学习规律、内嵌学思用创融合理念,编写思路体现了厚植家国情怀、聚焦主题意义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关注学习策略等重要理念,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以学科育人为出发点,深入解读教材;以问题为导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充分了解学情,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重视评价设计,推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小学英语教与学》2024年第12期,后文凡引自该刊的文章仅标注期数)。
郑文指出人教版小学英语新教材特点是以主题为引领、以问题为主线、以语篇为依托、以评价为导向,并针对新教材中的词汇、语音、阅读启蒙、对话等核心板块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以对话板块为例,教师应帮助学生感知对话语篇意义,提升学生对话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倾听模仿和真实表达的习惯(12期)。何锋等指出译林版小学英语新教材秉持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宜性原则,主要特色和亮点包括“培根铸魂,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厚植家国情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主题为引领,强化教材内容整体性;便利教学,契合一线教学需求”,教师应该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编排逻辑与意义,着眼全局,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重视评价,落实“教—学—评”一体化(10期)。
(二)教学实施
1.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标理念下的重要教学变革,在英语学科被表述为“英语综合实践活动”(阚荣萍、姚立新,2024)。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或主题探究需要,旨在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学科知识,关联知识学习和生活实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但在实践中遭遇多种困境,如胡盼盼等认为存在目标定位浅表模糊、内容组织跨而不合、学习活动主体降格等问题(5期)。杭燕楠认为存在课程设置缺失化、学科知识空泛化、教师认识模糊化、教学实践浅表化等困境,并建议从选择跨学科的探究主题、拟定跨学科的学习目标、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和开展跨学科的多元评价四个方面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效性(5期)。
更多研究探讨如何优化实践流程以及如何选择跨学科或综合实践主题。如李勤华认为需要从问题出发确定学习主题,从内容入手选定所跨学科,从目标逆向设计评价任务,从探究视角切入实践活动,在敞开分享中及时调整(7期)。吴红梅认为从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英语课程教学的内在逻辑、学生已有的学习与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建构的结构化特征四个方面提炼与选择跨学科主题(9期),阚荣萍、姚立新建议可从学生学习需求、真实问题、中外文化差异和学科融合处发现主题,进而设计和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10期)。
2.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指向真实问题解决,是新课标鼓励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深化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2024年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绘本阅读、诗歌教学、作业设计等方面。如崔静梅基于具体案例,从设计项目方案、构建项目任务、探究项目意义以及开展项目评价四个方面,探究了以项目式学习优化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10期),李润利、李鹤元借鉴项目式学习理论,设计以主题为引领、以核心问题为驱动、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小学英语单元实践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7期)。
李建东探究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开展微项目化学习的具体策略:分析研读绘本,确立项目主题;融入项目思维,学习理解绘本;加强深度实践,凸显项目重点;借助问题驱动,迁移项目研究;展示项目成果,激发持续动力;优化多元评价,助推项目落地(4期)。高神爱将童诗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融入单元整体教学,教师依据教材和学情设计项目化学习内容,制定评价细则,推动项目化学习的进程(4期)。梁兰杰、韩莉丽探讨以项目式学习实施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包括确立项目主题及内容、明确作业目标、开发进阶任务、搭建资源型支架、制定评价表、设计作业学评单(1期)。
3.单元整体教学
新课标强调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发挥学科育人价值。2024年主要从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以及单元作业设计两方面展开讨论。吴琼认为主题意义视域下的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单元主题意义的理解,教师可采用“精读单元板块,明确主题意义;拆分单元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探究活动,逐步达成目标;设计主题评价,检验学习成果”的策略(6期)。杭玉洁阐述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索,即“依托数字技术,重塑单元学习逻辑;运用数字技术,重整单元学习要素;融合数字技术,重设单元学习评价”(9期)。
在单元作业设计方面,秦意洁认为单元作业设计要基于单元整体视角,教师要设计层层递进的任务,提高作业的思维含量,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与辨析能力、归纳与推断能力、批判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1期);张宏丽认为应以单元为组织单位,整体设计体现系统性、关联性、综合性、递进性的作业,依托单元前置性作业和后置性作业,优化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9期)。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融合
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2024年被转载文章一方面阐述了融入的原则,如鲁子问认为应该以全球文明为视角,阅读中外文献,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确定传承与传播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设计和开展传承与传播教学实践与评价(6期),张摄圆认为应该“培育文化意识,坚定互鉴共赏;研读教材资源,厚植文化自信;设计教学活动,树立价值取向”(6期)。另一方面,也结合绘本、故事教学实践,介绍了具体的融入策略,如黄贻宁、黄睿认为需遵循学科实践的课程理念,设计获知、认知、言知的教学目标,在阅读理解主题探究、迁移创新过程中挖掘语言元素、建构知识意义、进行显隐设计(6期),吴春苗探索了在教学中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学习的中国故事,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教学,梳理故事“六要素”和理解文化差异等方式,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6期)。
5.“教—学—评”一体化
新课标中提出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同功能,树立“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教育部,2022)。2024年主要围绕“教—学—评”的内涵以及具体的教学设计展开。如鲁子问认为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是保障小学英语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构建“以学为始”和“以评定教”的课堂教学,保障核心素养的落地(2期)。王玉探讨了如何借助课堂学习任务单使“教—学—评”一体化真正落地生根,确保课堂学习任务单与课堂的教学、学习和评价目标一致,内容统一,活动一体化,以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定评、以评促学(2期)。张巍提出从“重视教学准备,挖掘育人价值;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育人效果;探究小组学习,发挥育人优势;完善评价方式,激活育人潜能”等方面探索“教—学—评”一体化(6期)。高淼、柳丽萍以“学习导向型评价”为理论视角,探究“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单元整体评价设计、诊断性测评手段的使用以及学生评价主体性的凸显等方面(8期)。
6.英语学习活动观
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变革当下教学模式,落实课程目标,提升英语教学效果提供了操作路径。2024研究成果着重于优化英语学习活动,如面对教学实践中活动多而不实、实而不深等问题,汪倩倩提出应以目标为引领、构建系统化的活动结构,以社会情境为支撑、推动进阶化的活动过程,以证据驱动为核心、开展多维度的活动评价,从而推进学习活动由浅表走向深层(11期)。其他研究则是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提出戏剧教学、绘本教学等具体策略。如周丽娇基于学习活动观设计了英语戏剧教学活动,包括“以学促思,加深学习与理解;以用促学,促进应用与实践;以学促创,助力迁移与创新”(7期),刘金华结合教学实例,阐述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绘本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三个层次:“学思结合,建立知识关联,培养学习理解能力;学用结合,促进语用关联,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学创结合,强化知识、经验关联,培养迁移创新能力”(11期)。
(三)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和落实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2024年主要从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师领导力、教师课堂评价语以及教师行动研究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如在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方面,张莉深入讨论了四种发展途径:目标导向的有组织教研活动、基于真问题的小课题研究、发挥名师效应的工作室和各种层次的研修项目(3期),古海波、卫钱喻则更为具体地探讨如何基于名师工作室提升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包括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明确工作室成员分工、合理利用学习中介、积极建立保障机制(1期)。袁芳经过实践研究提出“立·顶层设计、推·多元赋能、革·立足生本、集·厚积辐射”四个促进教研团队建设的路径(6期)。在教师发展影响因素方面,郑文芳通过对一位小学英语专家型教师的专业学习经历进行叙事探究,揭示了教师个体层面的学习动机、学习反思和身份认同,以及组织层面的专业领导者与专业成长平台等因素对教师发展的影响(11期)。
此外,姜建宇探讨了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前策划力、教学指导力、环境驾驭力和文化影响力等课堂领导力(4期)。许萍、罗晓杰通过调查发现言语评价语与小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呈正相关,与其消极的学业情绪呈负相关,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关注师生情感互动,强化积极学业情绪,提高学生学业成就;丰富教师评价类型,减少学生的消极学业情绪,助力学生体验成功”(8期)。范厉杨、杨鲁新发现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拓展学习过程,特级教师和高校专家的耐心指导与研究支持及教师自身能动性在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9期)。
(四)评价研究
2024年关于评价研究主要聚焦在基于新课标的考试命题策略和表现性评价两大方面。不少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考试命题策略,如黄小燕探讨了基于新课标的命题策略:聚焦学科育人,丰富试题的选材与任务;强化语篇意识,关注结构化理解与表达能力;凸显思维进阶,合理设置测评任务层级;强调问题情境创设,指向发展问题解决能力(6期)。此外,有研究针对不同测试题型展开具体研究,如周晓霞关注阅读题型,探讨了如何从融入育人元素、丰富文本类型、优化命题形式、创新命题素材、巧设考点梯度等方面入手,使阅读命题紧扣时代热点,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1期)。仇成龙关注信息还原题型,从语言材料的选择、语言材料的改编、空格的设置、干扰项的设置、成型试题的举例五个方面论述了六年级信息还原题的编制与应用(2期)。郭翔关注听力题型,认为需要“使用精选图文素材,提升思维含量;渗透优秀文化,着眼价值引领;巧用多模态,深化语篇理解”的策略,在听力试题命制过程中渗透对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考查(8期)。
在表现性评价研究方面,杨靓认为课堂表现性任务首先需要教师制定可测可评的任务目标,然后围绕文本主题意义设计系列化、层次性任务,最后将任务评价贯穿表现性任务始终,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7期)。骆琤等认为基于表现性评价理念的小学英语期末测试,应“研读课程标准,制订命题说明;基于评价理念,科学研制试题;关注过程细节,保障测评实施”,从而充分发挥该类评价对促进英语教学改革的作用(11期)。
三、未来研究展望
关于小学英语课程与教材方面,可持续关注新课标的落实情况以及义教修订版教材的分析与使用。关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实施,需要重点关注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一体化、读写结合、教育戏剧实践等。关于学生的研究,继续加大对学生思维品质、学习情感与心理、基础薄弱学生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与研究深度。关于教师的研究,加强对于提高教师素养策略、促进新教师和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系统研究。另外,前两年综述中提及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语篇研读、多模态资源的利用与实践、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实践、教研模式创新、学业质量标准的实施与测试等都应成为小学英语教育研究的前沿主题。
未来研究也需要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不断优化,不仅有常见的教学经验总结以及课例分析,也希望有针对这些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以及理论阐述,即“不能只讲具体是怎么做的,更要写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为何会有效”(徐浩,2023),鼓励采用徐浩(2023)提出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框架,即“围绕教学实践的思路来组织材料,即思路的缘由(引言)、思路是什么(基本观点)、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观点的理论、概念或逻辑进行阐述)、具体做的时候是什么状况(课例展示)、效果如何(教学成果)、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教学反思)”,也期待更多人能采用问卷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基于数据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接下来提几个比较具体的研究话题,希望引起广大研究者的注意。
(一) 学科育人实践
小学英语课程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未来研究中需要不断加强小学英语的学科育人实践研究。具体而言,要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将中国文化融合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通过采取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戏剧等教学方式,不仅提升语言学习成效,也不断探索在小学英语课程中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的路径与方法。
(二) 义教修订版教材的分析与使用
教材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资源。各个版本的义教修订版教材基于新课标,在教材编写理念、设计思路、主题内容、编排方式等方面有较多的创新,但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未来研究一方面可以关注不同版本的修订版教材在主题、内容、语言特征、文化和插图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教材使用策略以及使用效果,支持教师挖掘教材的促学潜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促学价值。
(三) 阅读引领的语言教学实践
阅读在学生英语学习中极为重要。未来研究一方面要持续关注小学英语中的阅读实践,比如读写结合、分级阅读、绘本阅读等,探索不同地区的阅读教学新方法、新策略;另一方面要在阅读中特别关注语言教学实践,要让小学英语教学“更迫切地回归语言与语言教学”(徐浩,2024),聚焦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避免设计和使用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教学活动,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语言实践机会。
(四) 人工智能赋能英语教学
日新月异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外语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小学英语教育研究者同样需要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助推小学英语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策略。未来研究需要不断摸索人工智能助力小学英语的课程和教学材料开发、语篇研读、活动设计、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积极考查人工智能赋能英语教育的教学效果。
(五) 新时代儿童英语学习心理特点和规律
社会、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不断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未来研究需要持续关注新时代儿童英语学习心理特点和规律。具体来说,一是有必要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明确他们的英语学习特点。二是要关注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比如学习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韧性以及焦虑、无聊、愉悦感等学习情感。三是特别需要关注基础薄弱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与学习心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城市和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大差异,需要不断摸索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这要求广大研究者深入教学一线,努力融通理论与实践,努力解决真实问题,不断提高英语教育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六)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高质量教育需要高水平教师。未来需要不断创新教研机制,首先,可以开展基于名师工作室、教研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研等不同形式的教师发展研究。其次,还需要开展提高教师能力和素养的研究。为应对当下教育中的各种新情况,需要积极探索提高小学英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材使用能力、语篇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研素养、数字及人工智能素养、评价素养和情感素养的路径与策略。最后,有必要关注新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困境以及探索支持他们发展的各种有效策略。
(七) 国外小学外语教育研究
国际视野是英语教育的精神内核。未来研究也需要关注国外的小学英语教育实践,这有助于识别和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教学策略,也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教学的多样性,促进教师深刻理解外语教学的情境性特征,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比如可以加强了解国外的课程资源开发、游戏化教学、戏剧教学、差异化教学以及形式性评价等教学形式,还可以更多了解其他非英语语种的小学外语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借鉴和反思,持续提高我国小学英语教育质量。
来源:永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