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在这个舆论都可以自导自演,可以自行引导的时期,车圈大佬的言行似乎不用承担什么责任,吹牛打嘴炮也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但因为你的一言一行,误导了消费者,伤害了最信任你的人,让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逝去的时候,难道这些车圈大佬们不会因此内疚吗?
虽然在这个舆论都可以自导自演,可以自行引导的时期,车圈大佬的言行似乎不用承担什么责任,吹牛打嘴炮也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但因为你的一言一行,误导了消费者,伤害了最信任你的人,让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逝去的时候,难道这些车圈大佬们不会因此内疚吗?
又是三个家庭的悲剧。
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三位相约一起到安徽池州参加第二天上午的招考考试的武汉某大学的大四女生,均未能被救出,不幸遇难。接管标准小米SU7仅2秒!门锁死致“活活烧死”!小米回应引争议!【愉观车市】
三个花季女孩的突然离世令人扼腕叹息!
而这也并非个案。去年4月26日,山西运城一辆问界M7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运城马女士的弟弟与坐在车后排的丈夫、儿子3人均遇难。
我曾亲自去过运城马女士的家,遇到逝者的爷爷奶奶,爷爷颤颤巍巍来开门,老年痴呆的奶奶,甚至不知道孙子和曾孙已经不在人世,两个本该幸福的家庭,因为一场车祸而支离破碎,
问界M7的事故风波沸沸扬扬,最后悄然落幕后续不了了之,无独有偶,而小米SU7恶性事故,随着雷军的一则表态,舆论也开始分成两派,甚至有人指责是驾驶员对智驾的过于信任导致。那么,究竟是什么使用户放心将性命交给尚未成熟的新兴技术呢?是车企天花乱坠的宣传还是消费者对科技的盲目乐观。在智能驾驶的美好愿景与残酷现实之间,安全的天平又该如何平衡?
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样的事故,似乎并没有引起警示,仅仅在三个花季少女遇难数天之后,小夫妻躺在二排看电影,车在高速上无人驾驶的视频又在网上传播。
令人忍不住惊出一身冷汗。
每一次事故后,都没有从源头上去深思事故的起因,主机厂浮夸的宣传口径依旧:为了混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发明了一个统称叫“智驾”;明明只有高配才有的NOA,说成“全系标配”;明明知道目前智能驾驶所能达到的“安全”都是依托于冗余配置,而冗余不仅成本高,也依然存在漏洞风险,仍不惜自吹自擂自己有多安全——
但凡概念明确一点,但凡风险多说一点,但凡宣传更加科学和理性一点,但凡消费者的认知再全面一些,但凡法规再完善一些———这样的悲剧发生的几率就会少一些。
始作俑者是车企大佬们的夸大宣传
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之下,与其相互推卸责任不如进行深刻的反思,究竟什么才是这一起起事故背后的始作俑者?
作为一个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无可避免会有瑕疵,无可避免会有技术不够成熟的漏洞,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年汽车行业内卷严重,谁都想在这一轮竞争中“出人头地”,为了突出自己的“先人一步”,给消费者营造“行业第一”,很多车企的大佬,不惜为此虚头巴脑,满嘴跑火车胡乱宣传,误导不明就里的消费者。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就问DeepSeek一个问题,车企高管在自动驾驶上如何误导消费者?
DeepSeek答:近年来,随着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车企高管的言论和营销策略因夸大技术能力或模糊责任边界而引发争议,甚至导致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实际能力产生误解。
如夸大技术能力,宣称“全球第一”或“完全自动驾驶”
典型的案例是:华为余承东多次高调宣称华为智能驾驶“全球第一”,并强调其“无图NCA”技术领先行业。尽管华为的技术在国内确实处于领先地位,但“全球第一”的说法缺乏权威数据支撑,且特斯拉FSD、Waymo等系统在全球范围内仍被视为更成熟的方案。
如特斯拉马斯克**长期宣传其“完全自动驾驶(FSD)”即将落地,但至今仍未兑现承诺。加州法院已裁定特斯拉涉嫌误导消费者,可能面临销售执照被吊销的风险。
去年4月份举办的蔚来智能驾驶发布会上李斌表示:“现在我们用实际做的东西告诉大家,蔚来毫无疑问是中国智能驾驶的第一梯队,如果从数据的角度来讲在很多方面毫无疑问我们是第一名。”
模糊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的界限
许多车企使用非标准术语如“L2.9”“准L3”等,暗示其技术接近L3级自动驾驶,但实际上仍属于L2级辅助驾驶(责任主体仍是驾驶员)。
如小米SU7曾宣传NOA功能可实现“施工避让”,但实际事故中该系统未能有效识别路障,导致悲剧发生。
我们从网易汽车发布的事故前三分钟视频中看到:事故路段是有减速指示牌的,最后减速到60公里每小时,但处于自动驾驶中的小米SU7并没有识别。而在小米SU7的发布会上宣称的是“施工避让”指驾功能。
而部分车企在广告中使用“解放双手”“AI代驾”等话术,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已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言语自相矛盾,为了利益自己否定自己
如比亚迪王传福曾在2022年炮轰“自动驾驶是忽悠”,认为其最终形态只是“高级辅助驾驶”。然而,2024年比亚迪却号称拿到国内首个L3测试牌照,被批评“前后矛盾”,且其智驾平权的说法也被业内认为是“营销话术”。
营销话术误导消费者
部分车企在宣传中弱化“辅助驾驶”概念,强化“自动驾驶”印象。如在各类视频中,经常可以看到模特在驾驶座上化妆,暗示车辆可完全自主行驶。
生命的代价,我们该学习到什么?
面对行业内大佬们的吹嘘,消费者的认知偏差,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以“放开双手”的驾驶为荣,甚至拍摄极度危险的驾驶场景视频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去年5月5日,一博主发布视频引起业内关注,在该视频中显示一台理想汽车正在“无人驾驶”,副驾驶上还有一名儿童且未系安全带,司机绕道后座拍视频,通过插安全带卡口等方法让车辆辅助驾驶系统强制运行。
虽然,有记者将视频反映给理想汽车客服,客服称坚决杜绝这样的操作,太危险了。但是,原视频的反面教育,远远大于了客服的回应。
其实,只要我们意识到新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要我们谨慎理性乐观对待新事物,只要我们不夸大其词,客观评估风险提前告知,只要消费者能够明白其中的利弊,就会减少很多因为无知无畏、充当小白鼠失去性命的案例。
无论是小米SU7、问界M7还是特斯拉大大小小的事故,实际上,每次事故发生后,车企都会推卸责任。如特斯拉在Autopilot相关事故中,常以“辅助驾驶需全程监控”为由推责;小米SU7事故后,官方声明强调“驾驶员接管”,但此前宣传NOA功能时却未充分说明其局限性。
但是,在此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为时过晚。
愉观车市认为:车企大佬之所以用扩大宣传,虚假宣传,前后不一致宣传等行为误导消费者,根本原因是“吹牛撒谎误导不需要代价”,法律不追责,道德不谴责,所以行为可以不负责。
虽然,目前工信部已出台政策规范智能驾驶宣传,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但真正能否落实到位,真正将这些行为的处罚落实到位,恐怕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为一名在汽车行业追踪报道了20年的行业媒体人,一路见证了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很敬佩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也能明白和理解在汽车行业内卷之下,竞争的不易,为了商业利益为企业摇旗呐喊未尝不可。
但同时,我想说的是,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除了企业的商业利益,更加要顾及社会公共利益。虽然在这个舆论都可以自导自演,可以自行引导的时期,车圈大佬的言行似乎不用承担什么责任,吹牛打嘴炮也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但因为你的一言一行,误导了消费者,让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逝去的时候,难道这些车圈大佬们不会因此内疚吗?
消费者为什么敢于放开双手驾驶,凭的是对这些车圈大佬的信任,因为信任选择相信,最后却伤害了最信任你的人,这是企业的长久之计吗?
此外,夸大其词的宣传,从短期来看,似乎赢得了商业利益,似乎看起来你的品牌和产品暂时赢得了“第一”,但众所周知,这样所谓的“第一”无非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封号”,可信度自然不用说,如果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模仿,大家为了商业利益集体“放嘴炮”,最后中国汽车行业必然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整个行业的风气被带歪,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从商业行为来看,也是短视的。
行业仍需进一步自律,不如将打嘴炮的精力转而潜心研究技术,更要从源头上避免因误导性宣传酿成更多悲剧。同时,在此我也想再次提醒消费者,一定要充分意识到,无论是几级自动驾驶,终极安全守护还是要依靠自己。
来源:愉观车市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