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山东某村民家的院子里挂满白幡,一场葬礼刚结束,另一场葬礼又仓促到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的千古绝问,在山东一个小村庄里,被一对老夫妻用生命写成了答案。
3月,山东某村民家的院子里挂满白幡,一场葬礼刚结束,另一场葬礼又仓促到来。
70岁的张老汉在妻子心梗离世15天后,灌下一整瓶农药,内脏灼烧溃烂,抢救无效身亡。
儿子红着眼眶说:"我爸走前总念叨,我妈在那边等他送饭。"
携手半世纪的老人,用最决绝的方式诠释了"生死相随",却也留下满地疑问:
当现代人用算法匹配灵魂伴侣、用房产证丈量爱情纯度时,这种以命殉情的痴情,究竟是感人至深的绝唱,还是不合时宜的悲歌?
这大概才是真正的爱情吧!
山东一70多岁的老人,喝农药自杀了,他太思念妻子了。
事情发生在山东一村民家里,一名70多岁的老人过世,儿子和儿媳,一时间感慨万千。
距离婆婆过世,仅仅过去了半个多月。
据儿媳解释,自己的婆婆是月初因为心梗去世的,那时她还在田里干活,突然就不行了。
送走婆婆后,公公每天就抑郁寡欢,经常一个人喝醉,甚至都尿在了床上。
公公婆婆有3个儿子,但是每个人都在城里定居了,他们协商轮流照顾,公公不愿意去城里。女子因为有腰间盘突出,就先在老家照顾公公。
可公公的举动很反常,除了喝酒麻痹自己外,还经常去婆婆的坟地里哭诉,别人怎么劝都不听。
作为儿媳,女子也理解,自己公公婆婆是原配,在一起几十年了,一起把3孩子拉扯长大,现在孙子孙女都20来岁了,感情很深。
婆婆的突然离去,公公接受不了。
一个不注意,公公就喝农药了,他也不想孤独活在这个世界上,他想去找婆婆。
公公被紧急送往医院,却也没有抢救过来,医生说他喝了很多,内脏都坏了,没有希望了。
"你说我爸得多喜欢我妈,喜欢到一起去死的地步……"
这是公公的二儿子对女子(妻子)说的,3个儿子都很伤心,但也不懂该怎么表达这种复杂的心情,感觉自己的父亲是解脱了,但作为子女,还是很伤心的,毕竟父母都不在了。
经常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普通人的爱情,或许没有那么悲壮,但能陪伴一辈子,其实很幸福了。
逝者安息!
这才是爱情该有的样子!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像买菜,离婚像换手机,根本不懂什么叫相濡以沫。
感动但反对!子女还在世就寻死,太自私了!想想那些为给孩子治病拼命活着的父母,这才是真正的爱。
表面看是爱情,是老年情感荒漠化的悲剧。要是子女多陪陪老人,社区有心理疏导,或许能避免
现在的社会,还存在"生死相许"的爱情吗?
现代爱情的三大病灶:
第一,爱情被量化成Excel表格。当算法宣称匹配度79%的情侣离婚率反比随机配对高14%,我们是否在数据茧房里囚禁了真心?
第二,生存焦虑挤压情感空间。
日本36%的非正式雇员因穷放弃恋爱,中国90后为攒首付压缩约会预算。当房贷月供比拥抱更真实,爱情成了马斯洛金字塔顶的奢侈品。
第三,数字亲密关系正在杀死真实温度。
年轻人日均游戏4小时,却在现实约会中肢体僵硬;情侣刷同款抖音视频,却无法共度沉默的十分钟。当"云陪伴"取代体温交融,殉情就成了古老的行为艺术。
真爱从未消失,只是换了战场。真正的"生死相许",未必是殉情,而是明知生活艰难,仍愿与你共同呼吸。
"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木心的诗在算法时代成了黑色幽默。
我们刷着短视频却不愿倾听伴侣的心事,收藏情感教程却学不会包容对方的鼾声。
或许该学学公园里牵手散步的老夫妻:他们不懂MBTI人格测试,不会计算彩礼嫁妆,只是把日子过成春播秋收的自然轮回。
爱情从来不是非死即活的单选题,而是藏在粗茶淡饭里的必答题。
与其追问世间是否还有殉情绝恋,不如把手机调成静音,握住身边那只有温度的手——毕竟,能活着相爱,已是命运最大的馈赠。
来源:硬核少年周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