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完几个月,也没见他开始动,我好奇去问一下,看看他需要什么帮助。结果他说写计划书,在用之前大厂的那套,先整个完美计划书: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什么颗粒度、底层逻辑……
去年一个朋友从某大手机厂里出来了,他问我,要怎么开始做IP?我把我多年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了。
聊完几个月,也没见他开始动,我好奇去问一下,看看他需要什么帮助。结果他说写计划书,在用之前大厂的那套,先整个完美计划书: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什么颗粒度、底层逻辑……
我说哥们,别搞那一套了,你现在就一个人,没那么多讲究,你拿起手机,对着自己,先拍一条视频出来。咱们今天先拿张照片做头像,再改个名字,写个50字的介绍,明天就拍一条视频。
不知道怎么拍,你就找你的两个员工帮你写脚本:豆包、kimi(那会Deepseek还没出来),让它们拿着别人的长文章先缩句,再让它们扩句。最后根据自己的表达习惯,改一改文案。迈出第一步,干了再说。不然计划书写两万字也没用啊。
我大概能明白他的犹豫和纠结。每个人要踏出“那一步”并不容易,虽然你往前走一点就是了,但抬起腿的第一份动力,是需要时间积攒的,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一段时光。
今年我开始重新拍视频,在视频号更新我的珠宝工作日常。记得我很久都没拍视频了,虽然架起手机就能拍,但拍完后要发出来,重新面对大家,接受审阅,是需要克服一点心理障碍的。
后来,我开始放过自己,不再要求自己必须怎样怎样。慢慢好起来,我开始愿意拍点视频记录工作,愿意和你们分享一些东西。(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视频号,平时会分享我的一些珠宝工作日常,期待和大家有更多互动~)
我发现,当我把“拍视频”改成“和你们分享一些东西”,通过这种【弱化用词】的方式,卸下了心理包袱,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后,做着做着,事情慢慢就朝着好的方向推进。
这个思维,同样适用在生活各方面,以前我去健身,有氧做多少、无氧做多少,身体要练成一个怎么样的状态,都有标准。这两年工作忙,去健身房频率次数减少了很多,忙就彻底不去。现在锻炼身体已经没有目标和要求了,只要能去,做几组力量训练,出出汗就行。
以前经常把肌肉量、体脂率、BMI等挂嘴边,忘了多久没测过了,现在锻炼身体只求身体健康。
为什么用【弱化用词】的方式,能帮助你消除拖延症压力?
心理学中有一个“目标毒性”效应:过度宏大的目标会触发心理防御机制,就像站在珠峰脚下的人,往往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
很多时候,我们迟迟不开始一件事,并不是因为事情有多难,而是未知困难和对结果的恐惧,就把自己吓退了。比如“我要找工作”“必须读完这本书”“开拓新项目”“健身锻炼”......看到这些词,就联想到压力、外界评价、成败。别说做了,光想想,就肌肉紧绷,精神紧张。
但只要换个轻松一点的表达,就感觉没那么大压力。把“找工作”改成“看看有啥机会”,“晨跑五公里”改成“下楼溜达五分钟”,“拍专业vlog”改成“随手记录生活”。
这不是降低标准,而是用最小的指令法哄自己先开始,把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行动本身。简单来说,就是把大目标分解成简单具体的小任务,然后从最微小的事情开始入手,后面的事情,自然而然就能一步步地往前推进。
《掌控习惯》里有一段话:“人们很容易低估每天进行微小改进的价值,也很容易高估某个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但只要你愿意坚持下去,起初看似微小和不起眼的变化,会随着岁月的积累,将复合成显著的结果。”
很多年前,我认识一位姑娘,她喜欢旅游,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分享住的酒店,把酒店好玩的、好吃的,还有一些需要避坑的都分享出来。刚开始,她只是把小某薯当朋友圈那样随便发布,后面看她内容的人变多,涨粉了,开始有一些酒店找她合作推广。
她就来了动力,去研究别的旅游博主,怎么把视频和图文做得精美。去买专业拍摄器材,去学习拍摄技巧。拍着拍着,又不满足局限的镜头角度,考了无人机驾驶证,自己开无人机拍摄。随后又学习了化妆,穿搭,随着内容越做越好,找她合作的品牌也越来越多,除了旅游酒店,还有一些家居和汽车品牌推广。
就这样一步步的,她从一个分享旅游生活的素人,到现在成了圈里面比较有名的KOL,有着不错的事业和收入。
不是说事情做了一定会有结果,但不做就一定不会有结果。人生不就是在于各种尝试吗?尝试又不是考试,不是非得拿出个什么结果。就算得不到想要的预期,但至少积攒了经验,这也是一份宝贵的人生体验。
这种套路也可以用在教育孩子上,养娃和陪读路上,真的会减少很多鸡飞狗跳:
· 想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把“每天坚持阅读”改为“翻几页你喜欢的书”;
· 想培养孩子独立的自理能力,把“打扫房间”改为“花两分钟把玩具、书本、衣服放回原位”;· 想让孩子快点写卷子,把“赶紧去做卷子”改为“去做几道你会做的题目”;· 想让孩子多运动,把“去跳绳”改为“跳两分钟绳玩一下呗”;· 想让孩子多出门不要玩手机,把“不要看手机”改为“出门认识个有趣的朋友”;我们总以为打败拖延症,需要钢铁般的意志,但其实,只要不要把结果当回事,不要谈太宏大的目标,去专注眼下一小步,反而有不可思议的收获,还能让人接受及时正向的及时反馈激励,避免目标远大完成不了的挫败感。
工作、生活、学习都是一样,只有自己喜欢、愿意才能做得长远,外部压力可能会让人赶鸭子上架一会,但没法走太远。能走多远,最终还是自己内在的动力决定的。
来源:echo小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