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0日,2025中关村论坛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大会在京举办。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做主旨报告,重点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具体经验和做法。
3月30日,2025中关村论坛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大会在京举办。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做主旨报告,重点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具体经验和做法。
会后,卢建军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就如何增加高校的“创新供给”,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良性循环,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难题等问题分享了观点。
卢建军作报告
中国教育在线:科技成果转化与拔尖创新人才作为高校最重要的两项“创新供给”,当前仍面临着转化率与产出量偏低的双重困境。我们该如何有效增加高校的“创新供给”?
卢建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阐述了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深度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而关键核心技术靠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支撑。基础研究对国家战略科技的支撑、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愈发重要。大学科技供给质量,首先取决于其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一流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须打牢基础研究的“根基”,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牵引的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牵引也尤为重要,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这样才能发挥其对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撑作用,从而提升科技供给质量。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顺序有其深意,为什么创新链排在首位?怎么实现“四链”深度融合?我理解的“四链”深度融合是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引入资金链、共享人才链。因为只有首先打通创新链,才能融合产业链,资金链才会跟进,过程中也共享了人才链。产业链清晰可见,由链主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构成,但创新链“在哪儿”、如何打通创新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如何“深度融合”还需深入探究,我认为打通创新链就是要破解科技创新的“孤岛”问题,这需要大学“向后伸手”、企业“向前伸手”,双方携起手来才能实现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对于怎么实现大学和企业的深度融合,西安交通大学聚焦“企业主导什么、怎么主导、校企怎么融合、在哪儿融合、怎样深度融合”等问题,探索建立“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成立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的校企深度融合研发中心(孵化器),按照“双管理、双首席、双签字、双导师”的原则管理运行,构建“企业出题、校企共同凝练课题、揭榜挂帅领题、师生共同答题、校企共同评价”机制,从而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条,实现大学和企业的深度融合。
打通创新链后,大学的基础研究和企业的产业创新才能融合,随后资金链才会跟进。若企业不愿与大学融合,不接受大学的科研成果,金融资本也不会感兴趣。大学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但金融资本对此不关注,因为从众多成果中筛选可转化成果的工作量巨大。因此,需要“科技红娘”——技术经理人借助概念验证平台,用科学方法判断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西安交通大学率先成立技术经理人学院,并且为每个学院配备科技成果转化专员,密切追踪各院系、各实验室最新科研进展,及时发现适应市场需求、有较大转化价值的新技术、新成果,做到“发现早、发现小”,并第一时间向企业和金融机构推介,打通社会金融资本、市场主体企业及时了解掌握高校最新技术成果的通道,让基础研究成果的“第一棒”能顺利传递,促进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
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引入资金链后,就能共享人才链。教育强国建设对人才竞争力有两方面要求,一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二是汇聚人才竞争力,要打造世界人才中心。一流企业和一流大学深度融合将有助于在实体化运行、工程化环境、实战化项目、双导师育人、有组织科研、全链条创新、多元化评价的环境中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学校还探索建立了“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新机制,从而破解企业高端科技研发人才不足的难题,提升了对海内外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国教育在线:宇树机器人、DeepSeek 等国产高科技“破圈”,一批又一批我国自主培养的人才惊艳世界。对于我国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您有何建议?
卢建军: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重视对有潜质青年学生的发现和培养。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从上世纪80年代持续开办至今,从中学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录取到少年班重点培养。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进入大学后,大学需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和创新的生态,不能沿用传统模式束缚学生,例如限制过多课时固定课程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模式等。需要用未来技术为牵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非单纯让学生积累知识。要让学生去有“枪炮声”的地方锻炼实战能力,边学边实践,除本科生课程实验外,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科学研究的生态和场景,培养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本科阶段,甚至本科预科、少年班预科阶段,就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发兴趣驱动下的自由探索。
西安交通大学启动了“珠峰计划”(综改试验班),为每个学生配备多个导师,根据学生特质引导其面向未来技术、基础学科方向,自主寻找兴趣,导师给予指导,开展采集式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开源大模型生态,开放学校实验室,包括小学期、寒暑假期间,构建宽松且有引导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生态,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西安交通大学校园风光
中国教育在线:您在主旨报告中强调了西部对于国家创新链整体生态的重要性,交大创新港做出了很好的样板。相比于长三角、珠三角,西部有哪些特点和发展思路,西安交大有什么使命?
卢建军:1956年根据国家教育、科技、产业布局,交通大学“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就是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西迁69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扎根西部,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铸就了“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勉励师生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我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作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新时代提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安交通大学作为西部的龙头高校,肩负着推动西部大开发的使命。西部大开发已进行25年,然而西部缺少像中关村、张江、深圳、硅谷这样的区域发展创新引擎。
2021年,学校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目前,已与227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3家、中国500强企业70家),建立85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500余项,聘请企业导师995名,培养工程硕博士2000余名,组建71名职业化科技经纪人团队,从3万项存量成果中梳理出1400项易于转化成果推送给企业,引入204多支种子天使基金和317家金融机构,转让许可专利1400余件,就地转化214家企业。
在西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路径在于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地方发展、融入产业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和一流大学建设协同发展。面向未来,西安交通大学将坚持从国际视野看交大、国家战略看交大、跳出交大看交大,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基础研究实力,提高科技供给质量,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坚持校企地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示范区,聚力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创新引擎,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本文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在2025中关村论坛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大会上的访谈实录)
来源:中国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