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英烈(77)铮铮铁骨 赤胆忠心 ——王全斌烈士传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10:35 2

摘要:王全斌同志是大革命初期入党的老党员,曾任县委委员、县委书记,是潍河暴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一九二九年一月八日在潍城英勇就义,谱写了一曲为民族的解放而献身的壮烈凯歌。

铮铮铁骨 赤胆忠心

——王全斌烈士传略

陈希栋 辛禄升

王全斌同志是大革命初期入党的老党员,曾任县委委员、县委书记,是潍河暴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一九二九年一月八日在潍城英勇就义,谱写了一曲为民族的解放而献身的壮烈凯歌。

王全斌,又名王佑文,潍县茂子庄(现潍坊市潍城区)人,一九○○年三月出生,他自幼聪明伶俐,学习勤奋,善于思考。在学校里颇得老师的宠爱和同学的敬佩;家中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们也都很喜欢他。他少年时代就秉性豪爽刚强,有正义感,愤懑人间不平。王全斌十一岁那年,辛亥革命爆发,这次大革命的浪潮,对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九一六年,袁世凯窃国称帝,各地讨袁军起,年仅十六岁的王全斌就投笔从戎,参加讨袁斗争。他在一九二○年考入山东工业专门学校,学习金工科,一九二四年暑假毕业后返回故乡。他在校就读期间,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把全国各地的工人运动推向高潮。这些沧桑事变,对他由民主主义思想向共产主义思想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王全斌回潍县后,先在东关第一公学任体育教员,后又去二十里堡师范讲习所任教。一九二五年春节过后,潍县党的创始人庄龙甲在二十里堡及其附近的庄家、南电、茂子庄一带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的组织和创办农民协会。王全斌很快便与他结识,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不久由庄龙甲同志介绍,先后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这年三月,二十里堡毓华小学闹学潮,进步学生在庄龙甲及国民党左派教师郭伯民领导下,驱逐了该校的反动校长刘剑华。秋天,王全斌担任了这所学校的校长,他一方面热情地向学生进行革命的思想教育,扩大党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毓华小学这块阵地积极开展党的活动。使这所由美国英美烟草公司开办的学校成了潍县党组织的活动中心之一。

王全斌从事革命活动的初期,正是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时期。一九二六年四月上旬,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丁君羊在潍县参加了国民党山东省第一次全省各县市代表联席会议后,又在城东黄菜楼召开了我党活动分子会议。王全斌作为潍县党的活动分子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后,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他协助庄龙甲积极做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和宣传工作,同时,积极开展筹建国民党县党部的活动。五月,国民党潍县临时县党部召开各区分部代表大会,他又以潍县南区代表的资格同我党跨党的党员庄龙甲、郭家瑞、田化宽、田智恪、张同俊等一道,参加了这次改选县党部执行委员的会议。由于他和庄龙甲等同志在会前和会议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共产党员在改选的县党部执行委员中占百分之二十,增强了我党在县党部中的力量。

继国民党区分部代表会议之后,庄龙甲又在王全斌的场院屋里主持召开了中共潍县第一次代表会议,产生了中共淮县第一届委员会,王全斌被选为县委候补委员。从此,县委机关经常设在他所在的学校里和他家中。十月,县委改组,他接任县委宣传委员兼西南乡区委书记的职务。

王全斌不仅自己抛弃优裕的生活投身革命,而且还带领家中亲属一道革命。县委成立后,决定在大力开展农民运动的同时,加强文华、文美中学和乐道院医院的工作。王全斌经常到文华、文美中学向在校学习的弟妹、侄女和其他进步学生宣传马列主义。在他的教育和感染下,弟弟王全武、妹妹王全珍、侄女王美德等学生,不仅成为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而且都在一九二六年加入了共青团。他的姐姐王全荣也积极支持革命活动,就连大嫂娘家的兄嫂也都同情革命。他家成为潍县一带有名的革命家庭。

一九二七年四月,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潍县的国民党右派分子也蠢蠢欲动。在这种情况下,王全斌以灵敏的政治嗅觉和坚定的党性原则,会同庄龙甲同志,坚决执行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省执委关于把国民党县党部的领导权控制在左派手里的指示,使在五月召开的国民党潍县第一次改组县党部的代表大会时,共产党员就占了执行和监察委员的全部名额,全斌同志也当选为执行委员。

一九二七年十月,潍县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被国民党右派分子破坏,我党开始在白色恐怖中独立领导革命。这年冬天,县委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要急速进行武装”的指示,决定迅速建立革命武装。王全斌充分利用家中富裕的条件,说服管理家务的姐姐王全荣献出二百四十元大洋,买了两支手枪,供赤卫队长王兆恭、王永庆使用。

一九二八年春天,潍县一带饥荒严重,党的活动经费和人民群众生活都非常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群众的斗争情绪。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全斌同志毅然把他家在西南乡的土地(连麦苗一起)和储存的二万四千多斤粮食捐献出来,分给了贫苦农民,供给党的活动经费。当分粮的时候,理家的姐姐担心家中日子没法过,全斌同志便安慰她说:“放心吧,有群众吃的就有咱吃的;有我吃的就有你们吃的。”全斌同志还在这年的三月份,出钱在西南乡的辛庄盖了三间房子,供贫苦农民的孩子上学,并作为党组织的活动场所。就这样,群众从王全斌同志的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风格。

全斌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处处身先士卒。一九二八年四月,他参与领导了砸大柳树税局的活动,迫使官府的税收人员长期不敢下乡敲诈百姓。五月三日,济南惨案后,日寇自青岛运兵济南,他以所学的金工知识,同张同俊等同志一起制造了两枚炸弹,准备去炸日军列车,破坏敌寇运兵计划。同月,全斌同志在自己村西的白浪河滩上同王兆恭、王永庆同志一起召开了数千人参加的大会,发动茂子庄、庄家、南屯、王尔庄等村的广大群众破坏潍台公路。后因反动当局得知消息,又加之在砸大柳树税局后反动当局加强了戒备,故破路和炸军车的计划未能实现。麦收季节,县委决定组织抗租、抗税、“抢坡”、“吃坡”斗争,他奉命领导了“抢坡”、“吃坡”斗争。在这次斗争中,全斌同志亲临现场具体指挥。他手持枪支警告官庄的地主说:“如敢指名告发,砸死勿论。”在他的领导下,西南乡的辛庄、夏坡、狼埠、大寨等十余个村庄组织了以党团员和农民协会活动分子为骨干的百余人抢麦队伍,掀起了抢麦斗争的高潮。全斌同志因领导得力,受到群众的称赞。

一九二八年六月,潍县的国民党右派分子趁张宗昌委任的县长李家驎逃跑之际,破坏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处于敌对状态。国民党二区区党部委员、恶霸地主王全干反动气焰十分嚣张,县委决定将其镇压。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王全斌、王兆恭同志。他俩接受任务后,在六月一天的傍晚,率领特工队将王全干击毙。

由于王全斌同志在革命斗争中积极坚决,在党内外享有较高威信,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又加之这次镇压了反动地主王全干,于是他便成为国民党反动当局捕杀的主要对象之一。反动当局不仅查封了他的家,而且贴出告示,悬赏缉拿。严重的白色恐怖,恶劣的斗争环境,艰苦的斗争生活,骨肉分离的精神折磨,并没有吓倒、难倒王全斌同志,他仍然一如既往地积极工作,坚定地领导群众同敌人斗争。但是,党组织为了保护干部,遂于一九二八年夏天将王全斌同志调往高密县工作,同年冬季任高密县委书记。

王全斌同志到高密后,正值省执委巡视员刘子久在诸城高密边界的南郭庄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他便与刘子久、王元盛、宋琦(又名宋国瑞)、郭金祥等在高密、诸城、安丘三县交界的潍河沿岸,教育发动群众建立“贫民会”。“贫民会”在刘子久、王全斌等领导下,自九月开始搞“抢坡”运动,后来发展到“抗租”“抢租”。为了解除地主的武装,他们首先解决了高密西南乡曹家坡的一个庄长,鼓舞了群众的斗争情绪。十月四日晚八时许,“贫民会”八十余人举行了武装暴动,他们用土枪、土炮攻占了南郭庄,烧毁了地主劣绅的房子一所,圩子门三座,地主场院一处,缴获手枪五支。同时,提出了“成立游击队”、“建立苏维埃”的口号,开展了抗粮、抗税、抢秋的斗争。第三天,召开了一百多人参加的贫民大会,并设立了“贫民会”的办公机构。随之,这一带受影响的农民也都行动起来,开展了抢秋斗争。暴动持续了一个月,是潍河沿岸对敌斗争影响最大的一次运动

同年十一月七日,王全斌同志在高密县夏庄宋琦家中主持召开了一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由刘子久同志传达党的“六大”会议精神,号召全体党员,要振作精神,积蓄力量,准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会后,王全斌同志按照“六大”指示的要求,积极发动群众,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十二月二日,王全斌同志参加了省委在济南召开的扩大会议,会后乘火车回高密。当列车行至黄旗堡车站附近时,王全斌同志被国民党特务宋法玉认出,不幸落入敌手。

王全斌同志被捕后,被秘密关押在国民党潍县公安局。在那灭绝人性的地狱里,他受尽了亘古未有的非刑和惨无人道的折磨,但他宁死不屈,斥敌不止。每次审讯,他都变法庭为讲坛,变受审人为主审官。他义正辞严,历数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的丑恶行径和残杀革命人民的累累罪行,使敌人狼狈不堪。敌人恼羞成怒,竟疯狂地割下他的双耳。全斌同志仍然大骂国民党反动派,并高呼“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等口号。惨无人道的匪徒们又割掉全斌同志的舌头,妄想威逼他写出共产党员的名单。全斌同志便拿起笔来写“共产党好,能救国救民”。匪徒们又将他的双手剁掉,后又将他的双脚砍下。在遭受这世间罕见的酷刑之后,全斌同志仍坚贞不屈,他圆瞪双目,怒视敌人,以示共产党人的凛然大义,铮铮铁骨。最后,凶残的敌人竟残酷地挖去了他的双眼。一九二九年一月八日夜,王全斌同志,为党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匪徒们将他的尸体投进了公安局外面的荷花湾内。

王全斌同志仅在世间度过了二十八个春秋,但是,他那公而忘私、献身革命的崇高风格,他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潍河两岸广大人民的心中;他那反帝反封建的顽强意志,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永远激励着人们在革命的征途上奋勇前进。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永远缅怀革命先烈王全斌同志,曾把他的家乡命名为“全斌乡。”

王全斌同志英灵千古,他的名字与世永存!

来源:洞见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