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蒋经国探望张学良,张:我年纪大了,想自己出资盖房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08:18 1

摘要:1961年深秋,台北阳明山的枫香树落下了第一片红叶,彼时,士林官邸旁的招待所里,张学良正望着窗外的远出神。他在等蒋经国。

1961年深秋,台北阳明山的枫香树落下了第一片红叶,彼时,士林官邸旁的招待所里,张学良正望着窗外的远出神。他在等蒋经国。

其实我们无论看影视剧还是书籍,或者书籍,都会发现,研究张学良的人,多会关注他与蒋介石长达半个世纪的恩怨纠葛,但对于与蒋经国的交往情况却鲜为人知。

事实上,不论是张学良的口述历史,还是关于他的幽禁日记,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在同蒋氏父子的交往中,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近半个世纪的恩怨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与蒋经国情同手足的密切往来。

1936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在苏联12年的蒋经国有了回国的契机,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他要感谢张学良。

从 1949年起,蒋经国一直是张学良的介监护”人。有关张学良的事,无论大小,一律要呈报蒋经国,若没有他的表态,任何人不得擅作与张学良有关的大小决定和安排,也不 得发表与当局口径不符的任何言论。

1959年张学良“解禁”之后,当局允许他可以见一见老朋友,也可以到台北市区和附近的村镇去转转;可是他依然受到特殊“关注”,其行止还是由蒋经国一手掌握。

只不过蒋经国在对张学良的“管束”方面,采取了与戴笠、毛人凤的不同辖制方式,他以友好的态度进行的,使得张学良感觉到了些许温暖。

其实对于张学良,蒋经国原先并不认识,只是通过蒋介石的口中,得知了他大量的有关情况,从此在心目中,就对这位少帅“情有独钟”。

那是1956年,蒋介石授意蒋经国可以定期探望张学良,由此打破了此前“只许监视、不许接触”的禁令。

蒋经国记得,第一次见面时,张学良穿着洗得发白的棉布长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上去仍保持着当年东北军少帅的体面。

对此,张学良印象深刻,方两人聊起早年在东北的往事,以及蒋介石当年与张作霖的交往时,张学良只是静静听着,末了叹一句:“都过去了。”

很快,脚步声从走廊尽头传来,张学良起身时,身着中山装的蒋经国已推门而入,手里还拎着两盒刚出炉的凤梨酥。

可以说这是两人近十年来第六次见面,没有前几次的拘谨,蒋经国落座便笑着递过点心:“张先生,尝一尝,很好吃!”

“谢谢!”张学良笑着接过来,递给蒋经国一杯茶,开始寒暄起来。

而在此期间,张学良突然说出了一个请求:“年纪大了,总住招待所不是长久计,想自己出资盖栋小房子。”

这句话虽然说得轻,却让空气瞬间静了下来。

要知道,彼时的他已被软禁25年,从浙江奉化到贵州桐梓,再到台湾新竹,始终住在别人安排的住处,如今主动提“盖房子”,显然是渴求“安稳”的日子。

其实事实上,在软禁的日子里,张学良的居住环境的确不堪回首。

1946年刚到台湾时,张学良和赵一荻住在新竹清泉部落的竹屋里,那里雨天漏雨、夏天闷热,赵一荻学着当地妇女烧柴做饭,手指被熏得发黑。

到了1959年,两人才被迁到台北近郊的招待所,虽然条件好了些,却仍要受“访客需报备、外出有人随”的约束。

当时张学良常坐在窗边看山下的行人发呆,有时候一坐就是大半天。

1960年夏天,张学良借口“采购日用品”,第一次独自走到山下的集市。

虽然木材行老板认出了张学良,却不敢多问,只默默给他介绍不同木料的质地。

而从那以后,他就每隔几周就去一次,看工人锯木头、刨木板,有时会蹲在地上画简单的房屋草图。自然,这些细节,都被随侍的人员记在报告里,送到了蒋经国手中。

所以当张学良提出“自己出资盖房子”时,蒋经国并没有感觉意外。

“张先生的心意我明白,盖房子的事,我需要回去和相关部门商量。”

其实张学良心里清楚,此事需请示蒋介石,因为对于他这个“软禁者”,每一个生活变动都牵动着老蒋敏感的神经。

当张学良提出这个请求后,有期待但也没有抱多大希望。

谁知一周后,蒋经国再次来访答复:“可以盖,但地点要选在北投,由官方协助规划,费用您自理。”

闻听此话,张学良松了一口气,北投虽离市区远些,却有温泉,适合养病,也是不错的地方。

于是,他立刻拿出积攒多年的稿费和亲友接济的钱,托人买了木料和砖瓦开始盖自己的房子。

而开工那天,张学良还是特意换上新做的衣服,站在空地上看工人打地基,赵一荻在一旁给他递水,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盖房子的半年里,张学良几乎亲力亲为,每天都去工地。

对于房子的规划,他亲自设计每一个细节:

书房的窗户——要朝南,这样冬天能晒到太阳;卧室的门要宽些,方便日后行动不便时进出;院子里留一块空地,打算种上从东北带来的榆树苗。

诚然,这些事情很快传到蒋介石耳中,他沉默良久才发话:“让他盖吧,只要安分就好。”

或许蒋介石心里清楚,张学良早已没了当年的锋芒。二十五年的岁月,这位曾经手握重兵的少帅,如今最大的心愿不过是有个自己的家而已。

1962年春天,张学良终于盖好了自己的房子。两层的红砖小楼,院子里种着栀子花和榆树,书房的书架上摆满了他收藏的古籍和字画。

就在搬家那天,蒋经国特意赶来祝贺,并且还带来了礼物。

“张先生,这房子住得舒心就好。”

张学良点点头“多谢经国先生费心,往后总算有个安稳住处了。”

果不其然,这座小楼成了张学良和赵一荻的“避风港”。他们在这里读书、练字、养花,偶尔接待经批准来访的亲友,日子过得非常惬意。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张学良心里的“家”,不仅是这栋小楼,更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东北故土。

1990年,张学良恢复了自由,当时有记者问起盖房子的往事,张老淡定回答:

“那年我六十岁,总觉得该有个自己的家,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住房子。经国先生帮了我,这点我记着。”

可以说对于张学良来说,那栋房子不仅是一个住处,更是他被软禁岁月里,一次对“尊严”的无声争取。

因为他不想做任人安排的“囚徒”,而想做能为自己的生活做主的普通人。

如今,北投的那栋红砖小楼仍在,院子里的栀子花每年春天都会盛开。

如今回想一下,蒋经国当年的那句“我回去商量”,何尝不是对张学良的尊重,也是一份难得的人情味。

来源:寻史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