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少人印象里,“内卷”和“躺平”是水火不容的对立面。但教育本就是充满矛盾的领域,作为常年扎根一线的教师,我们不必一提到“内卷”就紧张,也不该一说起“躺平”就鄙视。
能“卷”会“躺”:教师该有的弹性成长智慧
在不少人印象里,“内卷”和“躺平”是水火不容的对立面。但教育本就是充满矛盾的领域,作为常年扎根一线的教师,我们不必一提到“内卷”就紧张,也不该一说起“躺平”就鄙视。
真正的教育智慧,从不是一味往前冲,而是要在“卷”和“躺”之间找到平衡:该深耕的地方下功夫精进,没必要消耗的地方及时退一步,做个既能向上突破、也能向下沉淀的教育人。
一、“卷”要卷到点子上
教育确实需要付出,但光有一腔热血不够。能长久走下去的教育之路,得靠健康的身体、稳定的情绪和强大的精神支撑——这三样就像教师的“三脚架”,根基稳了,才能扛起育人的担子。
1. 卷健康:为教育攒足“本钱”
之前看到新闻,某中学班主任连续三年带毕业班,每天工作超14小时,结果高考前一周心梗倒在讲台上。这事儿让人揪心,也戳破了不少教师“拿健康换成绩”的困境。
教育不是百米冲刺,是慢功夫的马拉松,没个好身体,再大的教育理想都是空谈。想卷健康,首先得把“身体放第一位”刻在心里。就像特级教师于漪,每天早上都坚持散步40分钟,她说“教师肩上扛着几十个家庭的希望,肩膀得硬朗”。
其实不用特意挤时间,工作间隙就能护身体:改作业改到颈椎酸,就放下红笔站起来扭扭腰、做做颈椎操;对着电脑做课件眼睛累,就起身倒杯水,看看窗外的树、天上的云;下班后约同事打场气排球、篮球,或者自己去慢跑——出出汗,既能解乏,又能强体质。
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却是在给教育生命“充电”。等你能轻松爬教学楼五楼,能笑着应对学生的突发状况时就会发现,这份由内而外的活力,本身就是给学生最好的示范。
2. 卷情绪:做课堂里的“定海神针”
教育的核心是唤醒灵魂,可要是教师自己情绪失控,不仅会让学生失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力也会打折扣。
卷情绪,关键要学会“不被小事激怒”。资深班主任李镇西有个“三分钟法则”:碰到学生吵架、上课出状况,先深呼吸三分钟再处理,这期间他会在心里默念“事情会过去,错了能改正”,让理性压过冲动。
情绪稳定不是憋着不发火,而是给自己留“缓冲带”:把学生的顶撞当成他成长的机会,把家长的误解当成沟通的起点,把工作压力变成反思的动力。
平时也能刻意练:每天睡前花十分钟写“情绪日记”,记记今天哪些事让自己没稳住,要是重来会怎么做。慢慢就会发现,很多焦虑都是自己“想太多”——怕公开课搞砸、怕学生考不好、怕领导不认可。
教育就像种庄稼,得有耐心施肥除草,急着拔苗只会适得其反。当你能笑着对学生说“没关系,咱们再来一次”,这份从容,比讲多少大道理都管用。
3. 卷精神:让教育有“温度”
打磨精神内核,得先想明白“教育到底是为了啥”。要是不再把“教出多少高分学生”当唯一目标,而是琢磨“怎么让每个孩子变更好”,教育的格局就打开了。
北师大教授林崇德说“教师的精神高度,决定学生的成长高度”。这份高度,就体现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允许学生犯错,接受他们成长慢,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
精神要强大,还得不断更新自己。有位农村老师,每天坚持读一小时书,三十年写了上百万字的教育笔记。他带的学生未必都是学霸,但都懂“要一辈子学习”的道理。
卷精神不是要追求多崇高,而是保持“教育者的在场感”:备课时多想想怎么联系生活,改作业时多留意学生的小进步,和家长聊天时多传递点善意。你自己活得充实通透,教出来的教育自然有温度。
二、“躺”要躺得有分寸
教育的智慧,不光在于“该做什么”,更在于“不该做什么”。在成绩、班级管理、行政任务这些事上适当“躺平”,不是不负责任,而是拒绝没必要的消耗,让教育回到本来的样子。
1. 躺成绩:别被分数绑住
教学成绩就像体检报告,能看出问题,但不能定义学生的成长。躺成绩,首先要跳出“唯分数论”。
可以给学生做个“成长档案袋”,记记他们的小进步:从不敢发言到主动举手,从字写得乱到写得工整,从爱推卸责任到懂得担当。这些看不见的成长,往往比分数更能影响他们的人生。
不纠结那一分两分的差距,才能看到分数之外的风景:课堂上突然冒出来的好想法,课间学生凑一起讨论问题的热闹,放学时孩子笑着说“今天真开心”。
躺成绩,还要接受“学生不一样”。教师的本事,不是让所有学生都考高分,而是让每个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放下“必须考高分”的执念,教学反而会有更多可能。
2. 躺管理:给学生留自主空间
躺班级管理,关键是“别管太死”。陶行知先生提倡“小先生制”,让学生轮流管班级,在解决矛盾中学会沟通,在组织活动中培养责任感。
真正的班级管理不是“控制”,而是“培养”:教他们懂规则,练他们会自治,让他们在试错中学会对自己负责。
还要接受“班级不完美”:班级日志里难免有迟到记录,卫生角偶尔会有纸屑,自习课可能会有小声聊天。这些都不是坏事,反而能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一起讨论怎么少迟到,让值日生反思怎么保持整洁,让小组定个讨论规则。
不追求“零失误”的表面完美,才能腾出精力关注更重要的事:学生会不会合作,懂不懂尊重,愿不愿意为集体出力。
3. 躺任务:守住课堂的“主阵地”
见过一位老师的日程表,上午应付检查,下午参加培训,晚上填各种报表,真正备课的时间不到半小时。这种被非教学任务占满的状态,正在磨掉教育的活力。
躺行政任务,要学会“排优先级”。接到任务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对学生成长有帮助吗?能提高教学质量吗?必须我来做吗?
那些走形式的报表、重复的会议、没意义的活动,该拒绝就拒绝,该简化就简化,把时间留给备课、改作业、和学生聊天。
教育的核心永远在课堂,在和学生交心的瞬间,任何脱离这个核心的任务,都该重新掂量。而且只要你在教学上有想法、育人有方法,就有底气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教师的专业尊严,从不是靠“啥都答应”换来的,而是靠守住教育本质赢来的。
三、能上能下,才是真智慧
教育从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卷”和“躺”的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学生需要时往前站,消耗太大时往后退;专业上不停进步,浮躁面前保持清醒。这种能上能下的弹性,才是教师最宝贵的品质。
其实“卷”和“躺”不是对立面,而是教育智慧的两面:对教育本质“卷”,是为了对形式主义“躺”;对学生成长“卷”,是为了对功利评价“躺”。
“能上能下”的本质,是清楚自己要什么、该放什么。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活成别人眼里的“优秀”,而是守住自己的初心。
当你能骄傲地说“我的学生今天比昨天更懂礼貌”,比说“我班考了年级第一”更有底气;当你能坦然说“这个任务我做不了”,比硬撑着做完更显专业;当你能健康工作三十年,比短期内出成绩更有教育价值。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找到“平衡”:该投入的地方全力以赴,没必要的地方淡然转身,做个既能抬头看远方,又能低头踏实走的教育人。
愿我们都能赢在长久的教育生涯里,安在内心的从容里,最终在教育这片土地上,和学生一起收获成长的满满幸福。
来源:杨麦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