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养育成功的孩子,家长要学会这6个方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08:41 1

摘要:真正成功的教育,从来都不是靠突击补习或严厉管教,而是藏在日常相处的细节里。

如何教育孩子?

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家长便扮演起了第一任老师的角色。

但家庭教育,也是需要技巧的。

见过很多父母,在引导孩子的路上,可谓是绞尽脑汁却又跌跌撞撞。

有的孩子很聪明,却不懂感恩。

还有很多的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挫折……

怎样才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呢?

李玫瑾老师曾说:

“种树的人都知道,根扎得深才能扛得住风雨。”

真正成功的教育,从来都不是靠突击补习或严厉管教,而是藏在日常相处的细节里。

想要养育成功的孩子,家长要学会这6个方法!

01

好性格,比教知识更重要

虽然说:

性格没有好与坏之分。

但成长的路上,不同的性格,却会影响孩子的心态和选择。

李玫瑾认为:

“性格决定命运,比成绩单重要得多。”

就像卢梭在《爱弥儿》里写的那样:好的教育应该像种庄稼,先改良土壤再播种。

让孩子养成积极的性格。

当直面考验的时候,孩子就会保持乐观的一面,具备越挫越勇的毅力。

作为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呢?

①拒绝懒惰,每天给孩子安排固定家务。

②遇到问题时,先问孩子:“你觉得怎么办?”

③允许孩子“犯错”,避免盯着缺点不放。

④把“你真棒”,换成“你是怎么做到的?”

在日常的互动中,让孩子变得更加坚毅,让孩子敢于去试错,等等。

02

别当直升机,要做脚手架

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某学生考上大学之后,因为缺乏自理能力,所以选择了休学。

为何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呢?

多半是因为,家长过度宠溺孩子造成的。

李玫瑾老师曾提醒家长:

“替孩子扛下所有的风雨,等于剥夺他们生存的本事。”

做真正聪明的家长。

就要拒绝做直升机式的投喂,而是要做脚手架,给孩子助力却不影响孩子的成长。

就像老鹰教雏鹰飞翔,先示范再放手。

这样的前提下,孩子方能变得独立,才能提升抗压能力。

03

少说大道理,多讲小故事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跟孩子讲了一大堆的道理,结果孩子完全听不进去。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做呢?

李玫瑾老师发现:

那些能记住父母教诲的孩子,往往是通过具体事例而非抽象说教。

举个例子来说。

想让孩子变得诚实,不如讲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

让孩子在小故事中,去感受诚实的魅力,让孩子去感同身受,才是最好的引导方式。

空洞的说教,孩子多半无法理解。

但具体的事例中,孩子往往能知道原因、看到结果,从而产生启发。

04

允许孩子,去做“喜欢”的事

爱因斯坦曾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具体如何理解呢?

如果说知识是船,那么想象力就是掌握方向的帆。

所以家长朋友们,不要用自己的方式,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就像李玫瑾老师曾强调的那样:

“看似无用的玩耍,藏着最珍贵的成长密码。”

如果你,还无法明白这个道理。

不妨看看一组实验对比,可能会让你有所启示:

两组孩子拼乐高,A组按说明书操作,B组自由发挥。

一个月后,B组孩子的的创造性,明显要比A组的高出很多。

05

让家庭,变成情绪的避风港

李玫瑾老师做过统计:

在温暖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少有抑郁的现象。

如果你想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那么就要让家庭成为孩子情绪的避风港。

家长不妨牢记泰戈尔的一句诗: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当孩子出现“怪异”的举止时,请多一些耐心和智慧,不要盲目给孩子施压了。

06

家长,要做好榜样的作用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

李玫瑾的观点,或许会让人豁然开朗:

“优秀学子的家庭,家长自己往往保持着学习的习惯。”

家长朋友们,你意识到了吗?

孩子,就是成人的镜子,一言一行中都有家长的影子。

就像谷爱凌妈妈陪练滑雪。

而她自己,先考取了滑雪教练证。

就像是医生的孩子,往往爱看科普书;老师的孩子,往往自带“小老师”的气质。

而这种现象,恰恰是耳濡目染的力量。

写在最后

李玫瑾老师常说:

“好父母不是天生的,而是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的。”

做聪明的父母。

不妨放下焦虑,用耐心去浇灌。

那么你将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都有自己的绽放方式。

与万千家长共勉!

来源:教育锦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