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系列之159:武汉电视机总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4 06:30 1

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

【编者按】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招牌。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快速推进,一处处经典的工业建筑被拆除,一座座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厂房被夷平,武汉市的大工业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历史正在离我们远去,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记忆正在离我们远去。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记得“大武汉”曾经如此辉煌的历史吗?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哪里去找寻历史上的“大武汉”的踪迹?

——周国献

武汉电视机厂装配车间(来源:《武汉工业百年》)

武汉生产电视机的历史挺坎坷的。

据《武汉市志·工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记载,湖北广播器材厂1958年开始试制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后随工厂下马而停产。1969年7月,武汉变压器厂按上海产的104型机结构试制,随后组建电视机生产车间,生产915型14英寸武汉牌黑白电视机。

当年湖北省给予30万元专项投资支持,并纳入工业品生产计划。是年制成70台,到1973年7月,共生产1055台。

武汉电视机厂生产流水线之一(来源:《中国企业登记年鉴·武汉专辑》)

1973年8月,以电视机车间为基础,在武昌中北路组建武汉无线电四厂,后改名武汉电视机厂。

次年元月915型机定型,投入小批量生产,并发展到915-3型。因电子管机耗电量大,体积笨重,逐步被晶体管和集成块机所代替,到1978年共生产6389台后被淘汰。

1975年,武汉电视机厂开始研制晶体管莺歌牌黑白电视机。1978年7月定型投产的B-121型机为莺歌牌12英寸黑白电视机。从此武汉牌商标被废弃。

武汉电视机厂生产流水线之二(来源:《中国企业登记年鉴·武汉专辑》)

1980年又在B-121型机的基础上试制出B-122和B-123型机,采用日立公司的集成块、晶体管和阻容器件。后来又创产了B-124和B-125型集成电路机。

1983年开始试制14英寸黑白电视机,先后开发了141、142、143、145四个系列7种型号的黑白电视机,采用日本东芝和胜利公司的集成块,全面执行国际安全标准(IEC),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当年电视机厂还送货上门1100多台电视机,协助天门县拖市公社创办了21个电视村,受到农民的称赞。

武汉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来源:《中国企业登记年鉴·武汉专辑》)

1983年前,电视机厂累计亏损385.6万元,1983年扭亏为盈,当年实现利税218.29万元。

1984-1985年,投入1742.6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引进了彩电生产流水线等设备,新建了8000平方米的装配大楼,组建了“三包”技术服务的摩托车队。

1985年元月,引进日本胜利公司全套散件组装的14英寸C37-1彩色电视机投放市场。11月,18英寸遥控彩色电视机试产成功。

二十世纪80年代武汉电视机厂生产的“莺歌”牌电视机(来源:《武汉改革开放30年鉴》)

截止1985年,武汉电视机厂有职工101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0人;占地面积1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636平方米;拥有3个生产车间、2个分厂、1个贸易公司;固定资产原值814万元;1985年实现利税1061万元。

武汉电视机厂的主要产品为莺歌牌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年生产能力各15万台以上。1985年黑白和彩色电视机产量共18万台。1984年,142-V机获武汉市优秀新产品奖;1985年,145机获武汉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45-V机获武汉市优质产品称号;同年6月,莺歌牌黑白电视机被选为湖北省地产优秀消费品。

武汉电视机总厂大门(周国献2017年5月拍摄)

据搜铺网报道,“莺歌”电视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渐渐被猛烈的市场浪潮所吞没。其后几次试图重启“莺歌”品牌,都未能如愿。2002年,电视机厂已彻底关张,老厂区由武汉工业控股集团托管。

武汉电视机总厂车间大楼(周国献2017年5月拍摄)

2017年5月作者前往拍摄时,武汉电视机总厂早已停产,8000平方米的装配大楼已废弃,不得而入。多数厂房大门紧锁,部分厂房出租给汽车维修企业等私营企业经营。

.

武汉电视机总厂(周国献2017年5月拍摄)

.

.

.

武汉电视机总厂部分厂房出租给汽车维修中心经营(周国献2017年5月拍摄)

.

.

武汉电视机总厂废弃的建筑(周国献2017年5月拍摄)

.

武汉电视机总厂配电房(周国献2017年5月拍摄)

2019年7月,作者再次前往拍摄时,境况跟两年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此前曾经路过该厂,看到有人在钻探。

武汉电视机总厂(周国献2019年7月拍摄)

.

2025年9月作者再次专程前往探访时,该厂厂房基本还在,只是拆除了一栋靠近黄鹂路的楼。

武汉电视机总厂大门,厂牌已摘除(周国献2025年9月拍摄)

大门口的厂牌已摘除,有三只鹅在看门。

武汉电视机总厂旧址(周国献2025年9月拍摄)

靠近大门口的车间大楼仍出租给汽车维修企业经营:

.

.

.

.

.

.

野生的灌木丛疯长。

靠近黄鹂路的一栋楼拆了(如下二图):

.

.

下面这个房间第一次打开了,角落里有废弃的“武汉市电视机厂档案管理网络图”和“保密守则”,应该是该厂的档案室。

武汉电视机总厂档案室(周国献2025年9月拍摄)

.

.

“武汉市电视机厂档案管理网络图”和“保密守则”(周国献2025年9月拍摄)

.

.

(说明:此贴为重新整理发布,2019年7月22日原贴手机端已不可见。)

.

武汉的近代工业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工业遗址。“这些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无法磨灭的基因,必须得到保护与传承。”(《武汉近代工业史》(上下卷))

武汉市的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是中国诸多工业城市的一个缩影。正如以色列摄影家纳达瓦·坎德(Nadav Kander)在接受关于他的长江摄影专题的专访时所说:“在经历一段拍摄后,我逐渐感受到这个国家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当它以惊人的速度飞跃时,也在不断毁坏着自己的根基。”城市急切地想要发展,却忽视了历史传承,忽视了城市的个性,迷失了自我。

在城市急速发展的关口,为一个城市的工业遗产留存影像记录迫在眉睫。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并拍摄武汉工业遗产保护题材,2014年定下摄影专题的题目《大武汉》,并开始有计划地重点拍摄武汉工业遗产,共拍摄了涵盖清末、民初和解放初期的三百多处武汉市老工业旧址。项目初期,以宽幅接片方式拍摄老工业旧址废墟为主,通过比较一致的摄影语言去呈现这些城市发展中的疤痕和印记,强化“大武汉”的悲壮感;后来扩展到事无巨细对武汉市和湖北省各地市现有工业遗产的抢救性记录。

失去的已经无可挽回,但现存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作者希望通过拍摄和发布“大武汉系列”,引发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武汉工业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行动。回望过去,让我们看清来时的路。我无力阻挡城市改造的步伐,但我至少可以用我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为日后寻回失去的城市影像和情感记忆提供参照。

——周国献

.

特别声明:

1.本头条号“黑镜头”发布的图片,除非特别注明,均为周国献原创作品,转载请勿声明原创,并请注明出处及保留作者姓名,否则视为侵权。

2.“大武汉系列”中偶尔会在各种志书等资料中翻拍部分老照片,因原刊载老照片的书籍大多没有注明照片作者,在头条文章里只能注明图片来源是哪一本书籍,无法为原作者署名,敬请谅解!若有异议,请随时通过留言等途径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

1.安装今日头条App(已安装的请忽略);

2.打开今日头条App,或者通过分享的“黑镜头”头条文章进入今日头条App。

然后,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关注“黑镜头”头条号:

(2)方法二:在今日头条首页搜索栏键入“黑镜头”,点搜索按钮,再点菜单栏中的“用户”选项,找到“黑镜头”头条号用户(昵称存在同名情况),认准如下“黑镜头”LOGO,再点关注。

谢谢大家!

.

来源:黑镜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