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文明 | 黄兴:《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纂与编委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06:06 1

摘要:长期以来,编纂一套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是中国科技史学者共同的心愿。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于1987年酝酿,后被列为中国科学院“八五”计划重点项目,截至2011年,共出版了26卷。这套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团结全国科技史研究力量,凝聚

长期以来,编纂一套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是中国科技史学者共同的心愿。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于1987年酝酿,后被列为中国科学院“八五”计划重点项目,截至2011年,共出版了26卷。这套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团结全国科技史研究力量,凝聚一百多位学者之心血共同撰写,是中国学界60多年来完成的一部系统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巨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以下简称《大书》)是由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任总主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汇集了全国科学技术史专家,署名的参与编写人员多达137人,历经20年编著而成。该套书是中国学界60多年来完成的一部系统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巨著,对于阐释中国文明和科学技术传统,以及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早在20世纪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创建之初,很多学者就有志于编写一套中国古代科技史丛书。随着研究成果的积累,以及学科力量的壮大,从1987年起,对如何编写《大书》展开了具体筹划,最初计划规模为30卷。1991年《大书》的写作被列为中国科学院“八五”计划重点项目,截至2011年,共完成26卷。此后,《中外科技交流卷》(2卷本),《典籍概要卷》和《教育、机构和管理卷》均因故放弃,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在《大书》启动,筹备之初,杜石然先生有擘划之功,并担当了!《通史卷》的主编。《大书》列入中国科学院“八五”计划重点项目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了由42位科技史专家组成的编委会,设立常务编委会和编撰办公室,聘请科学界38位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做顾问。常务编委会主任陈美东先生竭尽心力,直至2008年底积劳成疾,不幸病逝。陈先生病重期间,于2006年将《大书》收尾工作交由常务编委戴念祖主持。以金秋鹏为主任、周嘉华等为副主任的编撰办公室在日常事务和联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书》各组织机构及参与人员如下(以姓氏笔画为序):

顾问:王大珩、王佛松、王振铎、王绶琯、白寿彝、孙枢、孙鸿烈、师昌绪、吴文俊、汪德昭、严东生、杜石然、余志华、张存浩、张含英、武衡、周光召、柯俊、胡启恒、胡道静、侯仁之、俞伟超、席泽宗、涂光炽、袁翰青、徐苹芳、徐冠仁、钱三强、钱文藻、钱伟长、钱临照、梁家勉、黄汲清、章综、曾世英、蒋顺学、路甬祥、谭其骧。

主编:卢嘉锡。

编委会委员:马素卿、王兆春、王渝生、艾素珍、丘光明、刘钝、华觉明、汪子春、汪前进、宋正海、陈美东、杜石然、杨文衡、杨熺、李家治、李家明、吴瑰琦、陆敬严、罗桂环、周魁一、周嘉华、金秋鹏、范楚玉、姚平录、柯俊、赵匡华、赵承泽、姜丽蓉、席龙飞、席泽宗、郭书春、郭湖生、谈徳颜、唐锡仁、唐寰澄、梅汝莉、韩琦、董恺忱、廖育群、潘吉星、薄树人、戴念祖。

常务编委会:

主任:陈美东。

委员:华觉明、杜石然、金秋鹏、赵匡华、唐锡仁、潘吉星、薄树人、戴念祖。

编纂办公室:

主任:金秋鹏.

副主任:周嘉华、杨文衡、廖育群。

工作人员:王扬宗、陈晖、郑俊祥、徐凤先、康小青、曾雄生。

编委会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将全国科技史学术力量团结在一起。按照中国科学院的要求,《大书》各分卷主编均由该领域权威专家担任,代表着国内研究的最高水准。分卷主编倾心主持研究和撰写工作,或集自身数十年之学术积淀,独立完成全书编纂,或邀请本领域内各方向专家合作撰写(表1)。

2008 年,中国科学院及所属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共同组织《大书》编纂结题会议。院党组副书记方新主持会议,与会者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教授、数学研究所李文林教授和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由戴念祖研究员作结题报告。会议充分肯定《大书》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它是历经近20年的集体创作成果;是20世纪几代科技史工作者的研究结晶;也将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长河中承前启后的学术界标。《大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已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数学卷》、《科学思想卷》、《水利卷》分别获得我国史学最高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的一、二、三等奖。《大书》为读者,特别是国内读者理解中国科学技术传统,乃至中华文明史提供了一套权威的学术读本。(图1—图9)

图1 《中国科学技术史》结项会议(戴念祖供图)

图2 戴念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结项会议上汇报(戴念祖供图)

图3 李学勤与戴念祖在结项会议上交流(戴念祖供图)

图4 《辞典卷》出版后编委会合影(郭书春供图)

图5 郭书春、冯立昇、张凡向吴文俊赠送《数学卷》并与吴文俊夫妇合影留念(郭书春供图)

图6《数学卷》获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等奖奖章与证书(郭书春供图)

图7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同志在颁奖会上接见郭书春

图8 张青莲院士为《化学卷》写的报奖推荐信(周嘉华供图)

图9 张青莲院士为《化学卷》写的报奖推荐信(周嘉华供图)

本文摘编自《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9卷 增刊(2020年):6-10,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黄兴,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

今日荐读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是几代中国学者的愿望。1956年,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就曾专门开会讨论过编写问题;197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再次开会讨论。几经波折,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科学出版社联合组织、时任院长卢嘉锡担任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终于在1987年启动编撰工作,被列入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其出版规模之大、专家水平之高、成果影响之广,堪称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之作,与李约瑟著作交相辉映,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书",全书26卷已正式出版。

本文作者简介

黄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骨干;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德国马普学会科技史研究所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国家图书馆名家讲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0套“考古公开课”“解码科技史”主讲嘉宾。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优秀学术成果提名奖,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项。

来源:科学人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