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梨树县的黑土地上,有一位用半生时光守护非遗的艺术家——赵丹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梨树二人转)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30年如一日扎根民间艺术,从舞台新星到剧团掌舵人,从抢救传统到创新表达,用坚守与魄力让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二人转,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彩。
在梨树县的黑土地上,有一位用半生时光守护非遗的艺术家——赵丹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梨树二人转)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30年如一日扎根民间艺术,从舞台新星到剧团掌舵人,从抢救传统到创新表达,用坚守与魄力让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二人转,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彩。
1980年出生的赵丹丹自幼随母学戏,与二人转结下不解之缘。1995年,她考入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正式踏上传承之路。少女时期的她坚信“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每天苦练“唱、扮、舞、说、绝”五大基本功,汗水浸透练功服是家常便饭。17岁那年,她凭借单出头《杨排风》在吉林省第一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上技惊四座,一举夺得个人表演一等奖,从此在二人转领域崭露头角。
2009年,赵丹丹被评为吉林省二人转“四大名旦”,多家院团向她抛出高薪橄榄枝,但老领导一句“家乡舞台虽小,却是你功成名就的热土”,让她毅然选择留守濒临解散的梨树剧团,接任团长一职。
刚接手剧团时,面对10余万元债务、演职人员人心涣散的困境,赵丹丹没有退缩。她带领团队辗转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开拓演出市场,风餐露宿是常态。条件艰苦时,大家一起吃盒饭;经费紧张时,便挤在大客车上住宿。她坚持“基本功即演员生命”的理念,只要没有演出任务,她每晚都会在团里指导青年学员复排剧目、打磨动作细节。全团演职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登台率达到了100%,培育出国家一级演职员7名、二级演职员12名,剧团重焕生机。
在守护剧团的同时,赵丹丹更深知传承的核心是留住“根”。她启动非遗保护工程,走遍周边市县寻访老艺人,收集整理梨树二人转手抄文本1791部、老照片1000余张,还搜集到20余件传统道具服饰、10余册相关书籍。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更多人看见,她打造二人转主题文化展廊,系统展示这门艺术的发展历程。2014年,在赵丹丹的不懈努力下,“梨树二人转”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不是守旧,创新才能让艺术活起来。赵丹丹大胆推行“二人转+”模式,将传统艺术与时代主题结合,创排廉政教育、红色文化、“三农”题材等现实剧目130余部,深受群众欢迎。她表演的《香妃梦》和导演的《双菊花》斩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她的原创吉剧《狼妻》《古韩州传奇》也多次拿下省级大奖,让二人转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有了更鲜活的时代表达。
为了让二人转走出国门、走向年轻群体,赵丹丹不断拓宽传承边界。近年来,她带领剧团远赴法国、德国、爱尔兰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将黑土地的民间风情带上国际舞台,让海外观众感受中国非遗的魅力。面对新媒体浪潮,她又开通剧团官方抖音、快手账号,直播演员练功和剧场演出实况,成功吸引大批年轻观众,让二人转实现“破圈”传播。2024年,梨树剧团升格为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剧院,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
“二人转这门艺术,需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是赵丹丹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从舞台上的青涩演员成长为非遗传承的领路人,用匠心守护传统,用创新拥抱时代。如今,这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仍在为二人转的传承奔走,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继续绽放芳华。近日,赵丹丹入围2025年第三批“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建议人选。
来源:吉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