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小米汽车事故:警惕智能驾驶行业的“三鹿奶粉时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09:11 1

摘要:我恰好在场,心里笃定老翟会谈到诸如企业遭遇大环境不佳、出现亏损、不得不裁员,又或是技术迭代跟不上时代步伐之类的状况。

1

今天反思小米汽车事故之前,我先说一个词汇--行业系统性风险。

2024年12月份,我去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参加一个活动,听到G7的老翟分享了这个概念。

有人问老翟,在经营企业历经的这些年里,你最惧怕的事情究竟是什么?

我恰好在场,心里笃定老翟会谈到诸如企业遭遇大环境不佳、出现亏损、不得不裁员,又或是技术迭代跟不上时代步伐之类的状况。

没想到老翟没有谈企业自身的风险隐患,而是说了一个我没有听过的词汇--行业系统性风险!

啥是行业系统性风险?

老翟举了两个例子。

案例一:十几年前,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事件,仅仅这一家奶粉企业出现问题,却致使广大公众和消费者对整个国产奶粉行业的质量丧失信心,进而大规模转向购买海外进口奶粉品牌。这便是典型的行业系统性风险表现,一家企业的污点让整个行业蒙尘,遭受信任危机,市场格局就此改写。

案例二:2024年,某油罐车运送食用油一事,经媒体大肆渲染发酵后,公众对食用油行业的用油安全普遍产生怀疑,不再予以信任。原本稳定的行业生态被打破,各个企业都面临公众形象受损的困境,哪怕自身并无违规操作,同样难以独善其身。那段时间,很多合规的食用油企业,也被公司质疑,进而不敢轻易食用。

老翟也担心,汽车&交通运输行业出现某个极端事件,哪怕是个别企业的问题,但会导致行业内所有企业都被笼罩在阴霾之下,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2

现在,小米汽车事故引发的后续连锁反应,印证了老翟当初的担忧。

先简单概括下事件背景: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开启 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行驶时,因施工改道驶入逆向车道,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预警并开始减速。驾驶员在1秒后接管车辆,但3 秒内即发生碰撞并且起火,汽车车门没有开启,最终导致3名驾乘人员因车辆爆燃身亡。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以及其创始人雷军被广大网友口诛笔伐。同时,关于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行业发展前景,引发了诸多质疑和争议。

目前,这件事情现在还在调查中,包括微博大V赵宏民在内的业界人士都呼吁网友冷静,不要在未知真相的前提下谩骂攻击。我认同赵宏民的呼吁,不过这件事情即便后续调查结果证明小米汽车无责,可依然会致使公众对全国范围内的自动驾驶、智能驾驶技术产生极度的不信任与质疑。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公众不止是对小米汽车的质疑和不再信任,而是对整体国产新能源汽车智驾能力的不再信任。

这个就是系统性风险。也就是说,因为某一家企业的问题,会让整个行业发展遇阻。

可以预见,小米汽车事故后,国内所有研发自动驾驶(含高阶智能驾驶)的企业都将被迫采取更审慎的技术路线:为确保绝对安全,企业可能增加硬件冗余和算法测试周期,导致研发成本大幅度上升,产品迭代速度放缓。

这种集体转向安全优先的策略,虽短期内保障了用户权益,但也带来了新的矛盾——技术创新节奏被彻底打乱,行业可能陷入“安全VS效率”的两难困境。

千万不要觉得我的预测杞人忧天,在我周围已有极端声音主张取消自动驾驶技术或者智能驾驶,禁止智能汽车上路或者停止生产智驾汽车。

2025年4月6日下午,我还看到一条名为#多地高速设勿用智驾路牌#的微博话题广泛讨论。这明明是老新闻,却被拿出来当作新热点传播,也从某个层面反映了当下公众的担忧心理。

这些社会现象,显然就是系统性风险带来的余波体现。

3

再来举个我身上的案例。

这个清明假期,我开着理想L6(激光雷达版本)去了保定旅游,就像平时一样,条件允许我就会开启NOA,开启NOA之后理想汽车会默认亮起一组小蓝灯。

在以往跑高速公路时,众多理想车主们看到同样开启着小蓝灯的同款车时,心里都清楚,这意味着对方已经启用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或者NOA,有时候我会摁下喇叭打个招呼,彼此心照不宣、会心一笑。

然而,此次小米汽车事故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究竟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这次我驾车行驶在路上,遇到理想汽车时,极少再看到那代表智能驾驶开启的小蓝灯亮起了。

没有亮起小蓝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有使用智驾功能,一种是启用了智能但是不开启小蓝灯。

这一细微却极具标志性的变化,反映出当下的现实:人们不再像从前那般信任,甚至都不敢轻易去信赖市面上所有的智能驾驶、辅助驾驶以及自动驾驶功能了。

再来补充个细节。这段时间,我在保定市区开着理想NOA穿城而过时,有好几次,被隔壁或者后车的汽车狂按喇叭,滴个不停。

我的汽车玻璃密封性很好,但或许是心虚,我感受到他们仿佛在说:“你这个傻X,不要命了吗,还用智能驾驶功能。”

4

这段时间,我和很多业界人士交换了看法,我也看了很多网友针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评论。

我越来越担心,我们的智能驾驶行业因为这次系统性风险发酵,会迎来“三鹿奶粉时刻”。

小米汽车事故后续所波及的范围,远远超出小米汽车这一家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其影响的深度与广度,怎么预估都不为过。

不管是华为还是比亚迪,不管是蔚来还是小鹏,都无法避免被这一波行业系统性风险所影响。这段时间,上微博或者视频号看看吧,其他宣传智驾的企业,也被网友广泛质疑。

这种消费者信任层面的崩塌,对于整个行业的打击是深远的。毕竟,一旦消费者失去信心,市场需求必然随之锐减,行业发展势头也将急转直下,后续想要重建信任、重启增长引擎,难度可想而知。

要知道,我国的智能驾驶行业,涵盖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诸多方面,历经多年发展,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好不容易取得显著进步,甚至在部分成果上已然超越了美国的特斯拉以及谷歌公司的自动驾驶产品。

然而,小米这一起事故却如同巨石投湖,让公众的信心产生巨大波澜。未来,包括小米在内,关于智驾驾驶的开发可能会大幅度放缓甚至按下暂停键。

4月份马上要发一系列新车了,我们可以关注下相关企业的宣传口径,关乎“智驾”“L3”“NOA”这些概念,100%会大幅度缩减。

5

最后反驳下那个观点:“干脆禁止智能驾驶或自动驾驶汽车,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我想说,这条观点是极端错误的。正因目前智能驾驶还不够安全,我们的重点就应该让它变得更安全,而不是取消它。

当下,智能驾驶技术相当不成熟,主流企业都存在过分宣传的嫌疑。但是从长远来看,智能驾驶乃至以后的全自动驾驶,绝对要比人类驾驶安全。

现阶段,我们应当吸取教训,鼓励相关企业提升安全能力,比如安装激光雷达、更多传感器和摄像头,优化算法。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优化道路交通环境。

这才是我们该做的工作,而不是用取消来替代改进。

来源:丁道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