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的禄劝县乌东德镇风声如涛,黑泥水井村旁的山坡上,张成宇老人颤巍巍地擦拭着花岗岩墓碑。“苏先生,我们来看您了。”老人轻声说着,将一束野山茶摆在刻着五角星的墓碑前。这座历经90年风雨的红军墓,在2024年春天有了正式碑铭。
清明时节的禄劝县乌东德镇风声如涛,黑泥水井村旁的山坡上,张成宇老人颤巍巍地擦拭着花岗岩墓碑。“苏先生,我们来看您了。”老人轻声说着,将一束野山茶摆在刻着五角星的墓碑前。这座历经90年风雨的红军墓,在2024年春天有了正式碑铭。
青石崖下的生死托付
“那天,祖父跑回家时,裤脚都沾着血。”张成宇抚摸着家族珍藏的樟木箱,里面静静“躺着”3枚锈迹斑斑的银元。1935年5月,19岁的张朝元为红三军团担任向导时,绝不会想到这段际遇将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在汤德村党史陈列馆,泛黄的《张仲典回忆录》手稿里记载着那个惊心动魄的黎明:当年,张仲典、张朝元父子在村口巨石后面发现受重伤的苏姓红军时,这个江西籍战士左腿伤口已见白骨。“他的军装口袋里还装着半本《共产党宣言》,说等伤好了要回瑞金教书。”张朝元曾这样跟孙辈说。
在给红军做向导带路的过程中,张朝元目睹了红军帮助穷苦百姓的桩桩事迹,深知红军是一支为穷人谋福祉的正义之师。他和父亲张仲典看着眼前这位年纪尚小又身负重伤的红军战士,心中满是同情,当即便决定每天给这位战士送饭。
在送饭的日子里,张家父子得知,这位红军战士读过书、识得字,出于敬重,他们便称呼其为 “苏先生”。日子一天天过去,苏先生的伤势渐渐好起来。有一天,他满怀感激地对张家父子说:“现在大部队已经走远,我一时半会儿也没办法追上部队,这段日子多亏你们对我悉心照顾,等我的伤彻底好了,我帮你们干农活,也算略表我的感激之情吧。” 张仲典赶忙安慰他说:“苏先生,你就安心养伤,等伤好了再说这些,咱们有啥就给你吃啥,可别想太多了。”
跨越90年的清明约定
谁也没想到,伤势渐好的苏先生惨遭地主毒杀了。当张朝元像往常一样送饭去时,发现红军战士苏先生已经没了气息。他将这一噩耗告诉父亲,张仲典听后长叹:“苏先生是牺牲在这里的,等我百年后也葬在这儿吧,今后你们记得连苏先生一起祭扫啊!”
“每年清明垒石头时,父亲总说‘这是咱们张家的根’。”张成宇的长子张建国如今负责守护墓园。记者跟随他穿过茂密的云南松林时,发现沿途树干上仍可见模糊的斧刻痕迹——这是当年张家为苏先生送饭留下的路标。
乌东德镇党史办负责人翻出1952年的审讯记录说:“地主毒杀红军苏先生后,张家人连续7年匿名举报,最终让凶手伏法。这些银元、药碾子,还有苏先生用树枝在磨坊墙上写的‘革命必胜’,都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
长征期间,红三军团途经乌东德镇的达作卧、大松树、汤德、新村4个村委会,足迹遍布10多个村小组。红三军团的一个加强营,从洪门渡成功渡过了金沙江。一路上,红军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如同播撒希望的火种一般,将革命的理念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同时,红军战士们关心和帮助穷苦群众,与他们同甘共苦,赢得了乌东德镇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深深的爱戴。而乌东德镇群众也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他们不惧危险,冒着风险也要为红军带路,帮助受伤的战士。
如今,90年的时光已成为过往,但红军的故事依旧在乌东德镇群众中口口相传。红军和乌东德镇群众之间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地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熠熠生辉,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着、传颂着。
新墓碑上的旧时光
2024年新立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红军战士苏先生之墓”几个鎏金大字在细雨中格外醒目。乌东德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修缮墓园时,施工队特意保留了下葬时的门板残片,焦黑的木纹里藏着90年的守望。
新立石墓碑当天是清明,30名红军后代从江西瑞金赶来。苏家第三代苏卫国抚摸着墓碑哽咽:“爷爷参加长征时我才2岁,今天终于能喊一声‘爷爷我们回家了’。”山风掠过林海,将人们的低语送往金沙江畔。
夕阳西下时,张成宇摸出个布包,里面是祖传的草药方。“当年治腿伤用的血竭藤,我还种在后山。”老人望向江对岸的洪门渡口,那里正驶过一艘满载柑橘的货轮,鲜亮的橙色仿佛要染透整个江面。
这座没有生辰卒年的墓碑,此刻却比任何史书都更鲜活。九十载春秋流转,当初巨石下的低声呻吟已化作新时代的奋进号角。当最后一缕余晖掠过墓碑上的五角星,前来祭扫的人群中,有个系着红领巾的男孩正把野花编成花环祭上,这或许就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传承。(昆明日报 记者罗昆娅)
来源:昆明信息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