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学良身上的故事不止有西安事变,那年四月初的贵阳机场,画面其实挺朴素。蒋介石刚才还在饭桌上招呼,气氛不紧张。王家烈一脸老实地跟着送行,飞机在那儿等着,张学良忽然嘴快一句:“你坐过飞机没有?”王家烈憨憨笑答:“没坐过呢。”没想到张学良又补上一句:“那就上我的飞机
张学良身上的故事不止有西安事变,那年四月初的贵阳机场,画面其实挺朴素。蒋介石刚才还在饭桌上招呼,气氛不紧张。王家烈一脸老实地跟着送行,飞机在那儿等着,张学良忽然嘴快一句:“你坐过飞机没有?”王家烈憨憨笑答:“没坐过呢。”没想到张学良又补上一句:“那就上我的飞机,我带你在贵阳上空绕圈!”现场有点戏剧化,不像军人之间的常规礼仪,更多是带着点顽皮。王家烈上了飞机,心里像过山车。他哪里想得到,这趟“体验”最后变成了安排转职?张学良调出蒋介石的命令,一纸调令从贵阳飞向武汉,有点像军阀时代的花样辞职。人情与权力互换,其实没谁柔软过。
历史不是镜子,它偶尔给你一面令你失笑的棱镜。比如袁世凯做大总统时,广西都督陆荣廷安排升旗放炮,然后自己带着文武官员去恭贺。袁世凯也没多客气,立刻送上一顶“宁武将军”的帽子。这种互相捧场的场合,你说是假热闹,还是官场规矩?其实谁心里不清楚呢,升官并不见得就有鸟事可做。
有时人才真的不是“茅厕里拣到的”,陆荣廷创办模范营,营长是马晓军,他是广西唯一的日本士官学生。这样一出,旧军里“绿林好汉”鄙夷得很,说那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军队用起新法,旧势力心里其实有点拧巴。马晓军带着那批陆军学生,多少让广西旧军感到身份尴尬,真有点“新瓶装旧酒”的意思。
考核也不走寻常路,陆荣廷有绝招,考核军官先请吃饭,桌上放一个大纸炮。喝到兴起,轰隆一声,谁丢了杯子谁落选,看得出他不用规矩选人。还是那句顺口溜,民间说得直白:“非龙即马,不平则鸣,非游即巡。”到现在你去查广西军队重要岗位,没几个不是“龙”、“马”、“游”、“巡”背后的根子。想想头脑清醒的人能轮得到升官么?多半都是不惊不乍的存在。
民国人物中的形象刻画,有时夸张到近乎荒诞。陆荣廷丹凤眼、卧蚕眉,被说与关羽像,号称“帝君下凡”。一边是民间神化,一边其实早年混江湖。他曾混进“三点会”,也就是洪门。台主问:光绪能杀吗?答能。陆荣廷能杀吗?答还是能。你说这是反清复明的忠义?还是江湖规矩的野性?反正哪个都沾点边。
“神枪手”说陆荣廷教子女媳妇练枪,每周比赛,中了红心奖励五块钱。要是射偏了,罚下厨做工三天。家法带点游戏色彩,但想想枪走偏了非三天不够,陆家的子女怕不是人人都会“神枪手”?
广西这一带军队打仗也没多少动听的话。林虎的大将黄业兴,每次攻城不喊口号,直接告诉兄弟们:“你睇!几多当铺,打入去任你们发财!”听着粗俗,却真能激起干劲。其实用利益驱动,往往比精神鼓舞更有效。
有段时间,黄绍竑主持广西,搞了个植桐行动,每人每年要种十株桐树,还纳入考核。公务员要带头,还建了专门的桐场。你说这像政绩工程吗?他倒觉得桐能致富,带动产业。其实也没见最后广西因桐树发财,倒是那些年公务员都成了种树能手。
军阀间亲家关系杂乱,陆荣廷与广东龙觐光是亲家。护国战争时,龙觐光路过广西,被部将黄自新扣了。黄自新出示信件劝龙济光反袁独立,龙觐光答复“鄙人同意”。黄自新一看,差点以为“卑鄙的人才同意”,场面一度剑拔弩张,还是被解释清楚才放人。这中间的误会,难说有没有一点故意制造悬念。
胜利的场面有时空洞,有时真实。讨袁胜利后,陆荣廷在八桂厅请客,席间赋诗:“北伐雄师共枕戈,旌旗云涌渡湘河。复回民国初尝志,八桂厅前奏凯歌。”这诗未必能流传,情感是真实的。其实看他后来遭遇,如果再赋诗估计都没那气势。
抗战期间,白崇禧请乔大壮当参议,仅仅写文稿。白崇禧看不顺眼改动了几个字,乔大壮严厉批驳:我管文字你管作战,互不干涉。白崇禧一时间哑口无言。职场分工,不是不能越界,但有些底线,就算是权力人物也不轻易跨过。
陈炳焜和李耀汉是亲家,李给陈送烟枪,这烟枪还能抽出宫商角徵羽那些声。陈临死前交代家人,烟枪很名贵,说是亲家爷送的。抽烟还能听音乐,难怪家传几代。说到民间小物件,历史书里未必有记载,偏偏这些留下的琐事比军政要务耐人寻味。
陆荣廷做土匪的时候,下中越边境专抢法国军队,少有为难百姓。定了三条规矩,不抢中国人,不抢穷人,不抢驻地附近的人。说是有道义,可谁能保证没违过?这些传说里——规矩的界限都是模糊的,一时兴起,谁还在意底线。
一次,法国领事特地送陆荣廷一条上等猎狗,心里想着:陆喜狗,礼物送得贴切吧。几天之后再问,陆答:“好是好,就是皮子厚了点。”领事还在纳闷,其实猎狗已经成了桌上的菜。狗的命运与人一样,难说哪里是福气。
做小官时,外出剿匪,老百姓都躲着,陆荣廷见桥下藏个小孩,打了三枪没响。自此觉得娃娃有大贵气,领回做干儿子,取名“矮大少”。民间故事总喜欢为人物加点传奇色彩,比如枪没响,难道就注定贫儿翻身?
白崇禧用兵有谋,被称“小诸葛”,著作好多种。其中游击战纲要、战法演变也算军界范本。不过几十年后过来批评他的战法套路也有不少,有人说太灵活,有人说其实不过尔尔。总归每一代人用兵之法都各有争议。
民权主义那块,孙中山说给邹鲁讲民权主义,邹鲁晕乎。孙拿起笔全部划掉,说话直白:“学理虽深,人人能懂。”邹鲁都理解不了,难免有点糊涂。说到理解,其实谁能真的掰清楚三民主义背后的学问呢?
黄埔军校初建,伙食费都是临时凑的。廖仲恺每天凌晨才回家,说账都要等军阀们抽鸦片后才能谈。你问为何要晚归?喝鸦片烟的主儿最傲慢。“烟烧完,才能说事”,这话你信不信都得听。
滇、粤、桂联军反攻广州那阵,打着孙中山旗号,广州涌现十三个总司令。官比兵多,兵又比枪多——脚趾都比枪弹还多。哨兵换岗,换人不换枪。荒诞到极致,其实挺有讽刺意味。
广东陈济棠反蒋,先让哥哥陈维周四处看风水,挑龙穴吉地葬母,意图改变气运。又听江湖术士之言,联盟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反蒋。结果广东空军被蒋收买,一夜投奔南京。等陈济棠反应过来,才发现所谓的“机不可失”,本就是人心难测。
那些年民国军政,进退成败从不书面按章,兴许每一步都藏着没说透的算计。不管是升官、辞职,还是家族纠葛,处处是混乱和巧合。
常有人说历史是无数偶然的堆积,可若深入细节看,每件事都有理不清的复杂。你以为已看到真相,转念未必,大人物的得失算计,全能变成一纸命令,或者一声炮响,也许就像飞机上那一圈,飞了还不知终点是哪。
谁的故事能说清楚?谁又能保证解析得完美?其实众多细节混在一起,难免有前后矛盾,也许一切本该就是杂乱无章。
这篇民国世相,权力、机缘、误会、家传小物件、规则边界、局势逆转……反正你看完,也未必能一言定论。
来源:越过山丘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