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四川省委老干部局领导的重视、协调和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配合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干部史料研究会会长范文带领吉晓江、杜建英、张玉凤、董志民、姜汕六人,开启了在红色川东第一站,寻访南下父辈足迹的采访活动,为完成研究会“走遍四川省辖21个市(州)”的采访规划,又迈
行红色川东、寻父辈足迹(二)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史料研究会赴万源采访记
● 转载于:杜建英 南下四川
在四川省委老干部局领导的重视、协调和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配合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干部史料研究会会长范文带领吉晓江、杜建英、张玉凤、董志民、姜汕六人,开启了在红色川东第一站,寻访南下父辈足迹的采访活动,为完成研究会“走遍四川省辖21个市(州)”的采访规划,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川东日出,万源先红。万源位于四川的最东北部,地处汉江和嘉陵江的分水岭,是四川可以最先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万源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此行采访不可或缺的一站。
2025年3月27日,我们刚到万源高速路出口,万源市老干部及活动中心领导早已在此等候,让我们又一次充满惊喜和感动。
万源市健在的南下老革命极少,已经联系的老革命因身体欠佳,临时取消了采访,遗憾之余默默祝福老革命早日康复。
研究会除了采访健在的老革命,记录他们的南下口述史,收集他们的手印、寄语、录制视频,作为弥足珍贵的史料来填补革命史、军事史的空白,时代传承下去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参观四川的红色教育展览馆。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吸取史料专业研究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全面、客观、真实、精准地了解各个时期的革命史,提高自身的学习和借鉴能力。
在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留影
冒着凛冽的寒风,万源市老干局黎晓路局长,活动中心周其新主任,市史志中心祝传茂副主任,原市广播局副局长、史料专家王发祯,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馆长张兴智陪同我们来到位于万源市红军公园的“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参观访问。
在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留影
后排左起:张玉凤、吉晓江、杜建英、黎晓路(中共万源市委老干部局局长)、范文、董志民、张兴智(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馆长)、王发祯(万源市广播电视局原副局长)
前排左起:祝代茂(万源市党史办副主任)、姜汕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艰苦、战绩最辉煌”的“万源保卫战”而建。已经成为“仰红军业绩、缅先烈遗志,陶革命情操,育高尚品格”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身着军装的女讲解员的讲解,饱含深情,专业规范的讲解,把我们带到九十多年前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讲解员在为大家讲解中
红四方面军,是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1932年,红四方面军指挥员徐向前、李先念等人,率领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陕西边境地区,建立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并迅速建立了24个苏维埃县。
1933年,蒋介石集结四川军阀20万大军,以刘湘为总指挥,分六路围攻川陕苏区。这时红军只剩下万源这唯一的一座县城,红军已经无路可退。
1934年夏天,红四方面军利用万源城东北花萼山、城西南玄祖殿、城东南大面山等地的地形优势,进行了两个月的生死决战,最终彻底击溃了刘湘的“六路围攻”,沉重打击了四川军阀,保卫了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发展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这场战役不仅是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的重大转折点,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的生死,川陕苏区的存亡,而且关系到整个工农红军的命运,中国革命的前途。正如徐向前元帅说:“这是关系川陕革命根据地生死存亡的一次决战,不拼命不行啊!”
讲解员在为大家讲解国家一级文物“石水缸”
“石水缸原本是新店乡一个酿酒作坊的,当年,红军驻扎在这里,便借用过来,用于平日里盛水。而当时红军装备非常落后,缺少枪支弹药,很多战士上阵杀敌用的都是长矛大刀。上阵前,战士们就在这口石水缸上磨刀。几个月下来,就留下了26道深深浅浅的豁口。”
馆内主要陈列万源保卫战中红军遗存的各类文献资料、武器弹药、石刻标语等珍贵文物和辅助陈列品1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石水缸”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高约1米,长约4米多的水缸,记录了战士们在战斗前,把它作为杀敌前的磨刀石,致使缸边沿留下了26个波浪起伏的凹槽。缸外壁上有红三十三军政治部号召“工农弟兄们,只有坚决同发财人作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而雕刻的标语。水缸象征红军精神永存。
史料研究会一行在认真聆听讲解
陈列馆通过沙盘展示、灯箱布景、摄影绘画、图表统计、文字解说等艺术组合,生动地再现了在硝烟滚滚、战火连天的残酷战斗中,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8万红军将士与刘湘20余万国民党川军血战万源的历史场景。让我们了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万源保卫战中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精神和巨大牺牲,体会到幸福来之不易及我们肩负的使命。
参观结束已是下午五点半,来不及休息,我们来到万源市老干局办公室召开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领导有万源市老干局黎晓路局长,活动中心周其新主任,市史志中心祝传茂副主任,原市广播局副局长、史料专家王发祯,老干局干部王薇。座谈会首先由研究会会长范文介绍《父辈的南下》第一辑的主旨和内容,她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我们为什么做,做了什么,今后怎么做等。PPT传达出宏大的主题,生动的事例,翔实的资料,让各位领导赞叹不已。黎晓路局长感动为《父辈的南下》一书辛苦工作的南下二代,表达了她的慰问与敬意,为采访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她介绍了老干局工作的职责和范围,介绍了万源县健在的南下离休干部的基本情况,提出要加强对南下专题的关注和研究,安排了万源史料专家王发祯做专题发言。
长期研究万源红军历史,编著出版了几本书,已经80多岁的王发祯老人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万源县建国后党史资料(第一辑)》书赠送给研究会。
书中有解放军进驻万源和南下干部接管万源的记载:“1949年12月29日,解放军某部军事代表团团长、政治部主任孙宝山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营,从陕西省镇巴县出发,进入万源县城,进驻县政府。未损一人一马,未耗一枪一弹,宣告万源正式解放。全城民众悬挂红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迎接解放军。各机关法团随即造具各种清册,办理移交手续。”
1950年1月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万源县城防司令部,司令员宣相同、政治委员贺仁(因),发布第1号令:成立万源县临时人民县政府,并任命杜兴中为临时人民县政府县长。”1月24由川北区人民公署委派的新县长高林青到达万源,25日正式成立“万源县人民政府”。
王发祯说,高林青是山西浮山人,他带着八个人来到万源县,成立了县政府以及县工委(县委),高林青兼书记和县长。后来又陆续来了很多南下干部,接管万源县各个单位,开展征粮剿匪,土地改革等工作。
书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六十一位来自南下工作团(老区),四野,二野四十八师一营、二营,十八兵团的南下干部和军人的姓名和所属单位及部队。这本记载了万源县解放时期建政的第一手南下历史资料,我们如获至宝,兴奋激动,不虚此行。
史料研究会会长范文向老干局捐赠图集
万源市史志中心回赠图书
南 下
会上,范文会长向老干局赠送《父辈的南下》纪念图集,万源市史志中心回赠《英雄万源》《红色丰碑》《张开基传》等书。最后合影留下美好时刻。
万源参观和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采访组深深感受到了来自中共万源市委老干局、市委史志中心、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关爱。由衷地感谢为南下干部史料研究会所做的一切!
撰稿:杜建英
编辑:张三汾
审核:范文
来源:云深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