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旗下的投资机构早在2024年末便持有3342亿美元现金储备,并在关税政策出台前连续九个月净卖出股票,成功规避了市场暴跌。这一系列动作引发外界猜测:巴菲特是否通过政治渠道提前获知政策动向?特朗普家族与资本巨鳄之间是否存在“互利收割”?
2025年4月第1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股市恐慌性抛售。
与此同时,一则宣称“巴菲特支持特朗普关税政策”的虚假视频在社交媒体传播,随后被特朗普本人转发,但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紧急辟谣。
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旗下的投资机构早在2024年末便持有3342亿美元现金储备,并在关税政策出台前连续九个月净卖出股票,成功规避了市场暴跌。这一系列动作引发外界猜测:巴菲特是否通过政治渠道提前获知政策动向?特朗普家族与资本巨鳄之间是否存在“互利收割”?
1. 合谋的诱惑:信息不对称与利益输送
历史上,政治权力与资本合谋的经典案例屡见不鲜。例如,19世纪末美国“镀金时代”的铁路大亨通过游说国会获取土地特许权,而现代游说集团则通过政治献金影响立法。此次事件中,若巴菲特真能提前获知关税政策细节,其减持行为将构成典型的内幕交易。
然而,现有证据显示,巴菲特的避险策略更多基于公开信息与历史经验:他在2024年多次批评关税政策是“战争行为”,并援引1930年代《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教训,指出贸易战将损害全球经济。
2. 资本的政治避险逻辑
资本对政策的敏感性远超普通投资者。伯克希尔2024年财报显示,其持有的BNSF铁路公司、精密铸件公司等业务均受关税直接影响,迫使巴菲特提前调整仓位。
这种“未雨绸缪”并非依赖内幕消息,而是基于对特朗普政策倾向的公开分析——例如,特朗普曾公开推崇19世纪高关税政策,并试图效仿《丁利关税法案》。资本巨头通过分析政治人物的历史行为与经济理念预判风险,正是其市场优势的体现。
3. 权力的资本化:政策工具的双向利用
特朗普政府将关税作为政治博弈工具,既为兑现竞选承诺,也试图重塑全球供应链。然而,这类政策往往伴随市场剧烈波动,为资本提供套利空间。
例如,2025年3月美联储因关税引发的滞胀预期,将货币政策从加息急转为降息,导致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而伯克希尔通过持有现金与防御性资产逆市上涨20%。这种“危机套利”虽不违法,却凸显政治决策与资本流动的深度绑定。
1. 信息透明的灰色地带
尽管伯克希尔否认与特朗普团队存在沟通,但资本巨头与政界的隐性联系难以完全切割。例如,特朗普家族旗下地产集团与华尔街投行长期存在商业合作,而巴菲特曾多次参与白宫经济顾问会议。
此类非正式网络可能形成“政策预期共识”,虽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内幕交易,却加剧公众对权力-资本共谋的疑虑。
2. 制度漏洞与监管挑战
美国《证券法》对“重大非公开信息”的界定存在模糊性。若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试探性放风”(如特朗普在社交媒体释放政策信号),资本方据此调整仓位是否违规?
2025年美股暴跌期间,散户投资者因信息滞后损失惨重,而机构投资者凭借算法与政治情报分析率先逃离,进一步暴露市场公平性缺陷。
1. 资本权力的再中心化
巴菲特等“避险赢家”的存在,反映了全球化退潮下资本权力的再集中。当政治动荡成为新常态,拥有信息与资源垄断权的巨头可通过“危机套利”扩大优势,而中小投资者则被迫承担政策试错成本。
2. 民主制度的信任危机
公众对“精英共谋”的想象,本质是对代议制民主失能的焦虑。若政策制定被视为服务于特定资本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将加剧社会分裂。例如,特朗普关税政策虽以“保护美国工人”为名,但最终推高通胀,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下降。
政治与资本的互动既是现代经济的基石,也是社会矛盾的焦点。要打破“合谋收割”的恶性循环,需强化政策透明度、完善内幕交易监管,并通过税制改革缩小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重建“权力服务于公共利益,资本承担社会责任”的契约,方能在动荡时代维系经济系统的合法性。
来源:夜雨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