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7日,小米公司发布声明称,近期网络流传的“SU7遭保险公司拒保”“出险率是同价位车型数倍”等消息均为不实谣言,并已向公安机关报案。这场争议背后,究竟是车主真实遭遇,还是针对新势力的蓄意抹黑?
小米SU7被传“拒保”风波:一场有组织的谣言战?
4月7日,小米公司发布声明称,近期网络流传的“SU7遭保险公司拒保”“出险率是同价位车型数倍”等消息均为不实谣言,并已向公安机关报案。这场争议背后,究竟是车主真实遭遇,还是针对新势力的蓄意抹黑?
事件核心:伪造文件与官方辟谣
据小米声明,其合作的五大保险公司(人保、平安、太平洋、阳光、国寿财险)均确认从未发布过针对SU7的拒保通知,网传文件被证实为伪造,且格式、用章均不符合行业规范。目前SU7投保服务正常,车主可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完成投保。
针对“保费暴涨”传言,保险公司表示,新能源车保费普遍高于燃油车,但具体金额需根据车主历史出险、违章记录评估,并非针对单一车型。例如,上海地区新能源车年均保费比燃油车高约21%,纯电车年均多出1687元。
谣言动机:竞争黑手还是流量炒作?
此次事件并非小米首次卷入保险争议。2024年初,一份显示SU7顶配车型保费36.14万元的保单引发热议,小米当时回应称“价格随意填写,仅为测试流程”。两次事件均以“伪造文件”为核心,且传播时间点敏感——SU7正值交付爬坡期,3月销量达2.9万辆,全年目标35万辆。
业内人士分析,新能源车因技术复杂、维修成本高,保费天然高于燃油车,但小米作为跨界新势力,更容易成为攻击目标。若放任“拒保”谣言扩散,可能影响消费者购车信心,甚至引发退单潮。
行业困境:新能源车险的“三重矛盾”
1. 技术不透明:车企与保险公司数据未打通,电池、智驾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维修定价缺乏标准;
2. 成本转嫁:部分车企为压低售价,未将高额保费纳入用户购车成本考量;
3. 用户认知偏差:消费者误将“智驾辅助”等同于“自动驾驶”,事故率攀升推高整体保费。
以特斯拉为例,其2023年出险率较传统燃油车高18%,导致Model 3年均保费达8,200元,比同价位燃油车贵2,300元。
消费者如何避坑?
1. 核实信息渠道:投保前通过保险公司官网或官方App查询,勿轻信社交平台截图;
2. 理性看待保费:新能源车险价格受车型、地区、个人驾驶记录等多因素影响,横向比价更客观;
3. 关注车企服务:部分品牌推出“保费补贴”政策,可与4S店协商购车方案。
结语
这场“拒保”闹剧,本质是新能源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缩影。对消费者而言,购车时需认清“高保费”是行业共性,而非品牌缺陷;对车企来说,则需加强用户教育,透明化技术风险。毕竟,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事实——与其被假文件牵着走,不如多看看官方通报。下次刷到“惊天大瓜”,不妨先问一句:证据呢?
来源:记录生活的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