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癌症并非绝症!40年肿瘤医生说出肺腑之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20:13 1

摘要:可事实并非这样,一位看了四十年肿瘤的老医生说过一句话:“癌症,不是判死刑,而是一次人生的大转弯。”这句话听起来让人心头一颤,却也让许多人重燃希望。

一个人被告知“癌症中晚期”,亲友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大限已至。

可事实并非这样,一位看了四十年肿瘤的老医生说过一句话:“癌症,不是判死刑,而是一次人生的大转弯。”这句话听起来让人心头一颤,却也让许多人重燃希望。

街坊里常有这样的议论:“某某查出癌晚期,不出几个月肯定不行了。”这种传说让很多病人和家属不敢正眼面对。但世界上有大量实例,中晚期患者依旧带病生存十年甚至二十年,生活质量比想象中要好得多。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并不是“命硬”的神话,也不是什么“偏方”的奇迹,而是医学进步和生活方式调整叠加在一起的结果。真正难熬的往往不是病情,而是人们心里那堵墙。

一些病人得知诊断后整夜失眠,什么都不敢吃,觉得自己是个“活计时炸弹”。这反倒加快了身体崩溃的速度。相比之下,那些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同时不盲从偏方的人,日子就能过得更像平常人。

很多人搞混了一个概念,以为“晚期”就是“没办法了”。其实医学上把肿瘤发展分为多个阶段,晚期只是说明肿瘤范围较大或有转移,并不等于完全丧失机会。

有的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病人,带着稳定的肿瘤过了许多个春节;有的人虽然病灶无法完全清除,但通过控制手段,和糖尿病、高血压差不多,成为“带瘤生存”。

这就像车子刹车坏了,不代表整辆车没法开,只是需要频繁检查、谨慎驾驶。医学已经把癌症逐渐变成一种慢性病,关乎“长期管理”,而不是简单的“生或死”。

在一位肿瘤医生眼里,真正威胁患者的,不止是肿瘤本身,而是伴随而来的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精神防线”。过度恐惧会让免疫系统一落千丈,有人查出后,不是病拖垮,而是焦虑压垮了身体。心态稳住,身体才有机会发动自身的防御力量。

第二道坎是“身体消耗”。肿瘤病人常出现体重骤减,不是胖子瘦点无所谓,而是机体丢失了其他病人赖以抵抗的“备用粮仓”。这时候合理营养和活动,比任何虚无缥缈的“补药”更靠谱。

第三道坎是“错误认知”。不少人一听“晚期”就急火攻心,乱投医,明明能靠正规手段控制,却被推入江湖骗术的陷阱。曾经有人花光积蓄买些对路边鸡鸭都没用的标榜神药,耽误了时间,最后才明白错付青春。

这三道坎往往比肿瘤本身还要致命。

与癌共处不是传说

有人问,真能和中晚期癌症共处吗?现实中的答案已经给出。有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中晚期病人能存活超过五年,还能正常生活,甚至有人带病退休后兜兜转转,活过了同龄无癌人。

秘诀在哪?并不是“必须治愈”,而是“学会管理”。医疗手段在帮忙压制肿瘤的时候,患者要学会和疾病“共处”:合理吃饭,保持一定活动,培养让自己开心的兴趣。当身体和心理形成平衡,肿瘤就很难再“翻江倒海”。

一个典型的现象是,有的晚期病人爱照顾花草,几十盆植物成了他每天的牵挂。这种被寄托的生活目标,本身就是免疫系统的强心针把活下去变成有意义的事,就是比药物更长久的力量。

四十年前,癌症几乎就是绝望的代名词。如今,越来越多医生强调:癌症已经不等于宿命。国家层面对癌症防控投入不断加大,筛查、早诊早治逐步普及,药物与技术日益优化。

在一些肿瘤的治疗中,患者带病十年,已经不再是新闻,而是一种常态。人们和癌症的关系,正在从“生死搏斗”变为“长跑对手”。

这个转变带给社会的意义,也在于提醒我们:不要被“晚期”两个字吓退。只要有科学的态度,有坚持生活的勇气,就算带着肿瘤,也能活出烟火气。

很多人害怕癌症,其实害怕的是失去对生活的掌控。但真正的智慧是承认现实,同时允许自己过好每一天。癌症不再是绝症,而是一张提醒人生的成绩单,提醒人们去珍惜当下,去寻找值得坚持的东西。

活下去不是光靠医生的努力,还需要病人自己找回那股愿意生活的劲头。毕竟,生命真正的奇迹,往往来自“心不放弃”。

大家怎么看待“带瘤生存”?有没有身边的故事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生命韧性?

参考文献:
[1]高晶,刘冰,赵晓霞,等.我国城市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的变迁与趋势[J].中华肿瘤杂志,2022,44(2):113-120.
[2]何川,李进.中国癌症防控策略的进展与挑战[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14):1063-1067.

声明:以上内容为健康科普知识分享,非诊疗建议,请勿替代医生面对面的专业判断。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本文旨在传播健康理念,部分案例为社会常见现象的概述,非个案记录。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来源:小医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