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晨七点,张玉红照例翻开那本磨得发旧的笔记本,写下今天的调解安排:“上午去老王家看看漏水解决没,下午帮刘婶家换灯泡。”这是她加入内蒙古阿尔山市“雪城义警”的第六个年头,这样的本子已经写满了6本,每一页都记着家长里短的小事。从邻里拌嘴到产权争议,从家庭矛盾到公共
小本子里的“大民生”
早晨七点,张玉红照例翻开那本磨得发旧的笔记本,写下今天的调解安排:“上午去老王家看看漏水解决没,下午帮刘婶家换灯泡。”这是她加入内蒙古阿尔山市“雪城义警”的第六个年头,这样的本子已经写满了6本,每一页都记着家长里短的小事。从邻里拌嘴到产权争议,从家庭矛盾到公共事务,这本日记如同一个微缩的“人间剧场”,折射着边境小城的烟火百态。张玉红说:“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给‘雪城’调出一抹暖色。”
一本日记:写满1460天的“平安密码”
在张玉红的“调解日记”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藏着基层治理的智慧。2021年,某小区因供暖费分摊引发群体矛盾,她在日记中画下“关系图”,标记出12户居民的核心诉求,连续21天逐户走访,最终以“阶梯分摊方案”化解僵局;2023年,两位独居老人因楼道杂物堆放争执不下,她写下“以情破局”四个字,带着义警队员帮老人整理物品,还腾出一间储藏室供两家共用。
“调解不是终点,而是新关系的起点。”张玉红坚持为每起纠纷标注后续回访计划。六年来,她的日记里累计写下“已调解”832次,而“未放弃”的案例跟踪记录更长达百余页。这份执着,让阿尔山边境管理大队民警感慨:“她解决的不仅是矛盾,更是人心。”
双重身份:“调解员”与“暖心人”的使命
在伊尔施镇居民眼中,张玉红是“穿红马甲的知心大姐”。她的工作半径远超调解桌——孤寡老人家的门铃旁贴着她的电话号码;残障人士的轮椅扶手上挂着她的便民服务卡;放学路上的孩子们会冲她的红马甲喊“张阿姨好”。
每周三,她带着“雪城义警”队员开展“敲门行动”:给卧床老人洗头理发、替外出务工家庭代缴水电费、陪留守儿童过生日。79岁的独居老人刘奶奶攥着她的手说:“这些‘红马甲’比亲闺女还亲!”六年间,这支队伍累计服务弱势群体超3000人次,将“一个人的温暖”变成了“一座城的温度”。
一片赤诚:从“知心大姐”到平安共同体
张玉红的故事,是“雪城义警”六年成长的生动注解。2019年,阿尔山边境管理支队联合群众组建治安联防协会时,首批报名的75人中就有她。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至1000余人,覆盖全市4个街道、7408.7平方公里。
在街头巷尾,“红马甲”们既是治安巡逻员、护校安园员,也是矛盾调解员、应急响应队。他们曾顶着暴雪连夜清理主干道,保障救护车通行;曾为寻找走失游客,打着手电搜遍白狼峰;更在六年中协助化解矛盾纠纷4200余起,辖区治安案件同比下降67%。阿尔山市委政法委负责人评价:“雪城义警”用‘微治理’托起了‘大平安’。”
微光成炬,温暖一座城
翻开张玉红最新的“调解日记”,扉页上写着一行小字:“做好小事,就是大事。”六年来,她和伙伴们用脚步丈量出18万公里巡逻路,用真诚搭建起300余场“居民议事会”,更用坚持让“有事找义警”成为这座边城的温暖共识。
正如张玉红常说的那句话:“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愿意把别人的难处放在心上。”在祖国北疆的这座小城,这群“红马甲”正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默默绽放,守护着阿山4.2万居民岁月静好的春天。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