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文之妙,在于以凝练文字承载深厚哲思。以下三篇经典,或谈处世之智,或论修身之要,或述家国之情,篇幅虽短却字字珠玑。若能烂熟于心,不仅可助文思泉涌,更能在生活中寻得行事准则。
古文之妙,在于以凝练文字承载深厚哲思。以下三篇经典,或谈处世之智,或论修身之要,或述家国之情,篇幅虽短却字字珠玑。若能烂熟于心,不仅可助文思泉涌,更能在生活中寻得行事准则。
一、《论语·学而》(节选,孔子及其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大意是:
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实践,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吗?”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敏捷,说话却谨慎小心,主动靠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修正自己的言行,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于世(有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事准则),四十岁时遇到事情能不困惑,
五十岁时能懂得上天赋予的使命,六十岁时能听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地做事,却不会超出规矩的界限。”
知识点:
1. 为人处世的三重境界:开篇“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分别从“治学”“交友”“待己”三个维度,勾勒出君子的基本面貌,简单三句话,却道尽处世的平和心态。
2. 好学的核心标准:“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打破“好学=死读书”的误区,强调“行动力”“慎言”与“向贤者学习”,为“如何成为好学之人”提供了清晰路径。
3. 人生成长的参照系:“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等句子,不仅是孔子对自身成长的总结,更成为中国人衡量人生阶段的经典标尺,既暗含“终身成长”的理念,也给人以踏实前行的指引。
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原文(节选核心段落)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大意是: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那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转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一样,高踞在酿泉边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是最大的,所以给自己取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下降,石头裸露出来,这是山间的四季景象。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液清冽;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面前的,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们跟随着。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的欧阳修。
知识是:
1. “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从“环滁皆山”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像“镜头切换”般展现景物,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是描写山水风光的绝佳范例。
2. “与民同乐”的情怀:文中反复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的快乐并非独乐,而是“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这种跳出个人得失、心系民生的胸襟,让文章超越了单纯的“山水游记”。
3. 流传千古的意境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早已跳出原文语境,成为“表面做一件事,实则另有深意”的代名词;“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等句子,以极简文字勾勒出山间朝暮的灵动之美,极具感染力。
三、《六国论》(苏洵,节选核心段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大意是: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病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
用土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会亏损,这是灭亡的途径啊。有人问:“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大概是因为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全自己。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之外,(还通过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把秦国通过贿赂得到的土地,和通过战争胜利得到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
诸侯通过贿赂失去的土地,和因为战败失去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战争上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点土地。
子孙后代看待这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把它拿出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之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他的土地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很清楚了。
到了灭亡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确实有道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
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为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和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国和赵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不派刺客去秦国,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知识点:
1. 开门见山的论证逻辑: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核心论点,随后分“赂秦者亡”“不赂者因赂者亡”两层展开,层层递进、论据扎实,是议论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的典范。
2. 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苏洵写《六国论》,并非单纯评论历史,而是借“六国赂秦而亡”的教训,讽谏北宋朝廷“以钱帛赂辽、西夏”的国策,这种“以史为鉴”的写法,让文章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意义。
3. 形象生动的论证手法:用“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形容诸侯割地的轻率,用“抱薪救火”比喻“赂秦”的危害,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论证更有说服力,也让文字更易记诵。
这三篇古文,各有侧重却同为经典:《论语·学而》以简短语录,道尽治学、处世、成长的基本准则;
《醉翁亭记》以山水游记为壳,藏着“与民同乐”的赤子之心;
《六国论》以史论为骨,彰显“以史鉴今”的思辨智慧。
它们不仅是文字的瑰宝,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人生锦囊”。
读到这里,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三篇文中,哪一个观点让你最受触动呢?
——全文完
文/樱桃小嘴
再次感谢朋友们支持!
欢迎评论区说出您的感想!
来源:樱桃小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