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飞亮相的这款新型战机,已经被不少外媒称为:“歼-50战机”。
沈飞亮相的这款新型战机,已经被不少外媒称为:“歼-50战机”。
这款战机的出现,在国际军事圈里掀起了不小波浪。
尤其是,美国军方专家们的密切观察。
上世纪50年代,我们连一架像样的飞机都造不出来,只能靠仿制苏联米格-15。
那时候的口号是:
“先仿制,后改进,再设计”。
到了80年代,歼-7、歼-8等飞机虽然能飞了。
但跟美国的F-15、F-16比起来,差距不小。
到了90年代,咱们开始引进苏联的苏-27,然后有了自己的歼-11。
“会模仿,但创新不够”。
再往后到2000年代,歼-10横空出世。
这,可是咱们自主研发的第一款真正现代化的战斗机。
虽然,还有不少国外技术,但至少是自己设计的了。
这就像是从“山寨机”升级到了自主品牌。
接下来的歼-20,更是一个大跨越,中国进入了“五代机俱乐部”。
但说实话,那时候美国人看歼-20,心里可能还在想:
“哼,不就是学我们F-22的吗?”
但这次的“歼-36”和“歼-50”就不一样了。
“歼-36”的设计思路,美国人还能理解。
因为他们自己的NGAD项目,在外形和理念上与之相似。
而“歼-50”则完全不同,它采用了许多美国人都没想到的设计理念。
现在能看出一个最明显的特点——这个歼-50比歼-36小了一大号!
大块头遇上小个子这个体型差异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有明显证据。
你看试飞的时候,歼-36是由歼-20伴飞的,而且歼-36明显比歼-20大得多。
就像成年人站在小学生旁边那种感觉。
专家估计,歼-36的最大起飞重量能达到50吨以上。
这已经快赶上轰炸机的水平了。
而歼-50呢?
它试飞时是歼-16伴飞的。
从照片上看,两者差不多大小,估计最大起飞重量在30到40吨之间。
简单说,如果歼-36是大胖子,那歼-50就是中等身材。
“大马拉大车,小马拉小车”,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工具。
这种大小战机搭配,使用的思路其实不新鲜。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空军就有“高低搭配”的思路,重型的F-15负责远程制空,轻型的F-16负责近距格斗和多用途任务。
苏联也是如此,有大型的苏-27,也有中型的米格-29。
再早些时候,二战中德国就有大型的Bf-110双发战斗机和小型的Bf-109单发战斗机,分别用于长途护航和近距离格斗。
歼-36体型大,很可能是作为“超远程打击平台”。
就像你家里的大号SUV,适合长途旅行,装载能力强。
这种大家伙能装更多油料和武器,飞得更远,打得更狠。
它可能主要用于远海防御,执行远程巡逻、打击任务。
如果发生台海冲突,歼-36能在东海上空盘旋更长时间,震慑周边潜在干涉者;
而如果驻日美军基地发射导弹,歼-36能远程拦截,不让导弹进入我国领空。
而歼-50体型适中,可能更灵活机动。
就像家里的紧凑型轿车,灵活好开,适合近距离作战。
它或许专注于空战和精确打击,在战场上"游击"作战。
如今的中国空军,正从赶上来转向“走前面”,从模仿转向创新。
歼-50比歼-36更轻巧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思考方向——它很可能是一款“六代舰载机”。
最引人注目的设计,要数歼-50上那个能“变形”的尾翼了。
据观察,歼-50似乎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水平尾翼。
这种尾翼能够竖起来,变成垂直尾翼。
这听起来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在航空工程上确实是可行的。
平时飞行时,尾翼是平放的,保持良好的隐身性能;
需要降落时,尾翼一竖,立刻变成刹车板,帮助飞机减速。
这种“会变身”的尾翼,对舰载机来说简直太重要了!
要知道,航母甲板长度有限,舰载机降落时必须在很短的距离内停下来。
普通陆基飞机降落时有3000米跑道慢慢刹车,而航母甲板只有三百来米长。
如果歼-50,真的是六代舰载机。
那意味着中国航空工业完成了一次罕见的“弯道超车”。
从历史上看,军事装备发展通常是“跟跑—并跑—领跑”的过程,很少能直接实现跨越式发展。
歼-50的战斗性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那独特的机翼设计了。
这款战机,采用了所谓的“兰姆达翼”,也就是咱老百姓一看就明白的“人字翼”设计。
这种设计,可不是为了好看。
而是为了让战机既能在低速状态下灵活转弯,又能在高速状态下迅猛前进。
这个“人字翼”设计,乍一看就像人伸开双臂的样子。
但它的科学道理很深。
在低速飞行时,这种设计能提高战机的升阻比——简单说就是让飞机在消耗同样能量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升力。
这对于空战中的盘旋、爬升、俯冲等动作至关重要。
同时,歼-50的机翼后掠角较大,这又有什么好处呢?
这能有效降低,高速飞行时产生的激波阻力。
咱们打个比方,就像游泳时,你手掌平着拍水阻力大,斜着切水阻力小一样的道理。
歼-50这种设计表明,它比歼-36更注重近距离战斗能力。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空战不是都靠导弹远程点名了吗?
为啥还要管近距格斗?
这就要从历史教训说起了。
1960年越南战争中。
美军的F-4“鬼怪”战机,光顾着装高科技导弹,结果近距格斗能力差,被越南的老旧米格战机打得灰头土脸。
带着百万美元的高科技导弹,结果打不过五十年代的老古董。
1982年福克兰战争中。
英国的“海鹞”战机,靠着超强的低速机动性,硬是打赢了性能更先进的阿根廷“幻影”战机。
再先进的武器也不能丢了基本功。
从最初只能照抄苏联米格-15的歼-5,到如今能自主设计歼-20、歼-36、歼-50这样的先进战机。
这背后是几代航空人的心血和汗水。
如果歼-50真是一款舰载机,那它的设计思路就太聪明了!
量体裁衣,看清了自家院子有多大,再决定种啥树。
航母,就像是战机的停车场。
但这个停车场可不是啥车都能停的。
咱们的航母,无法起降50吨重的大家伙。
就连美国那些“巨无霸”航母,也做不到这点。
航母的甲板就那么长,弹射器的力气有限,拦阻索能承受的冲击也就那么大。
这就像家里的电梯有载重上限一样,超重了电梯就不干活了。
所以,歼-50保持在30-40吨的体重,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歼-50的设计者,似乎想明白了一件事:
既然舰载机重量有限制,那么空战距离必然受到约束。
既然,长跑比不过对方,那不如练好短跑和格斗。
歼-50采取的策略就是——既然飞不远,那就把近距离格斗能力练到极致!
海战的规律是:“先制空,后制海”。
二战中的中途岛海战、珊瑚海海战等都证明了这一点。
未来的海战可能是这样的场景:
双方航母编队隔着上千公里对峙,谁能先控制天空,谁就能让自己的反舰导弹顺利发射并命中目标,同时阻止对方的导弹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像“歼-50”这样的新一代舰载机,主要任务就变成了:
击落敌方舰载机,夺取制空权;
摧毁敌方的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
拦截敌方的反舰导弹。
谁先把对方的眼睛蒙住,谁就能轻松赢得比赛。
舰载机就是要负责“蒙住”敌人的眼睛。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最新的F-35C舰载机虽然具备多用途能力,但其设计重点仍是空战和隐身性能。
而中国的“歼-50”,如果想在未来海战中发挥关键作用,也应该专注于提升空战能力。
而不是纠结如何携带更多反舰导弹。
来源:斋小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