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佐|清明节: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21:21 2

摘要:近年来,网络空间里涌现出一些有关清明节的“新奇说法”,诸如“清明节前后不宜问好”“70 岁以上老人不应参与扫墓”等观点,一时间引发广泛热议。对此,全国妇联副主席、历史民俗领域的权威专家蒙曼教授明确发声,指出此类说法系近几年无端兴起的误传,甚至带有恶作剧性质。

清明节: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作者 王开佐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谱系中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宛如一部镌刻着民族记忆与情感的宏大史诗。

近年来,网络空间里涌现出一些有关清明节的“新奇说法”,诸如“清明节前后不宜问好”“70 岁以上老人不应参与扫墓”等观点,一时间引发广泛热议。对此,全国妇联副主席、历史民俗领域的权威专家蒙曼教授明确发声,指出此类说法系近几年无端兴起的误传,甚至带有恶作剧性质。

传统习俗的真相

清明节的起源,深深植根于古代的寒食节与上巳节,犹如一棵参天大树,从古老的岁月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其核心习俗主要涵盖扫墓祭祖与踏青赏春两大方面。

扫墓祭祖,无疑是清明节最为庄重肃穆的活动,宛如一座情感的桥梁,连接着今人与祖先,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敬祖怀宗的优良传统。每一次虔诚的鞠躬,每一束敬献的鲜花,都饱含着后人对先辈的无限敬仰与深切缅怀。而踏青赏春,则恰似一首灵动的春日赞歌,展现了人们对大自然蓬勃生机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珍视。在明媚春光中漫步,感受着微风拂面、万物复苏,人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轮回与延续。在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中,并不存在所谓“清明节前后不能问好”或“70 岁以上的人不能扫墓”的说法。事实上,清明节是一个兼具庄严肃穆与欢乐祥和氛围的独特节日,人们在庄重祭祖之余,亦能尽情享受春天赐予的美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网络误传的危害

网络上这些毫无历史依据的“新说法”,犹如潜藏在文化土壤中的蛀虫,悄然对传统文化造成误解与误导。它们以讹传讹,在信息的快速传播中不断发酵,甚至可能被别有用心的外在势力恶意利用。例如,一些别有用心者可能借助这些不实说法,歪曲清明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误导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试图从文化层面削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认同感,进而颠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精神。这警示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应保持理性的思维和批判性的眼光,切勿盲目跟风,避免成为未经证实信息的传播者。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我们理应秉持敬畏之心,传承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让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同时,也需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与需求,进行适度创新。

以网络祭祀为例,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无法亲临墓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便捷且环保的祭祀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创建虚拟纪念馆,为逝者献上鲜花、书写寄语,以跨越时空的方式寄托哀思。这不仅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能有效避免传统祭祀方式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植树绿化亦是一种富有时代意义的创新举措,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种下树苗,寓意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的传承。通过这种方式,既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又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了力量。

此外,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可以更加丰富多彩,融入时代元素。例如,举办以清明节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通过诗词朗诵、传统技艺展示等形式,深入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志愿者关爱孤寡老人、清扫社区环境等,将清明节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精神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使节日更具时代感与活力。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不仅是人们缅怀先人的特殊时刻,更是亲近自然、感悟生命的契机。我们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清明节的习俗,拨开网络误传的迷雾,不被虚假信息误导。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与发展,让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在每一个清明节,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式缅怀先人,珍惜当下,展望未来,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绵绵不绝、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王开佐,笔名晨影,1952年生于甘肃古浪。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经济管理师。1972年入伍立功,后投身石油企业,定居河北唐山,任职多部门。2012年退休。曾为《中石油报》特约通讯员,发表数百篇作品。业余爱好:阅读、写作、摄影、锻炼、游玩,偶有文章在《丰融春秋》公众号发表。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