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三国第一奇谋!算无遗策却隐没百年,郭嘉诸葛亮都自愧不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3 03:29 1

摘要:他对面的灰袍人默然良久,枯瘦的手指在膝上缓缓敲击,忽然嗤笑一声:“郭奉孝机变无双,却英年早逝;诸葛孔明治国之才,然北伐无功;司马仲达老谋深算,偏偏晚节不保...皆非完璧。”

(一)

“先生以为,当世智谋之士,孰可称魁首?”茶烟袅袅中,那青衣文士轻叩桌案,目光如炬。

他对面的灰袍人默然良久,枯瘦的手指在膝上缓缓敲击,忽然嗤笑一声:“郭奉孝机变无双,却英年早逝;诸葛孔明治国之才,然北伐无功;司马仲达老谋深算,偏偏晚节不保...皆非完璧。”

“莫非这天下,竟无一人能入先生法眼?”

灰袍人仰首饮尽杯中残茶,眸中忽绽精光:“某漂泊半生,遍览典籍,访求遗编,倒是在襄阳故纸堆中觅得一人。此人之智,堪称谋士之极,却名埋青史百余年...”

(二)

建安七年的深秋,襄阳城西二十里处的鹿门书院枫红似火。一个青衫少年蹲在溪边,正对水中倒影比划着沙盘阵图。

“徐庶!又逃课!”身后传来老先生的怒喝。

少年慌得跳起,怀中竹简哗啦散落水中。他顾不得收拾,拔腿便跑,腰间玉佩与剑鞘相击,发出清越声响。十七岁的徐庶身形已见挺拔,眉目疏朗,一双眼亮得惊人,纵是粗布青衫也掩不住通身的机灵气。

这般聪颖的少年,却是书院最令人头痛的学生——他过目成诵,却厌恶经学;酷爱兵策,却不肯循规蹈矩。母亲为他缝制的儒巾总歪戴着,束发常插着根枯枝当作簪子,说是“效仿隐士风范”。

是夜,徐庶跪在母亲面前。油灯摇曳,映得妇人鬓角星霜俱现。

“元直啊...”母亲叹息着摩挲他的发顶,“你父早亡,我们母子相依为命。你自幼聪慧,三岁能诵诗,七岁通算数,乡里都道徐家要出个治世之才。岂料你专好剑术兵戈,如今竟被书院逐出...”

徐庶垂首不语,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他何尝不愿苦读经书考取功名?但每当捧起圣贤书,总觉胸中有什么在躁动——那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渴望,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挥洒才智。

“儿愿游学四方,访求明师。”他忽然抬头,目光灼灼,“当今天下群雄并起,正是男儿用命之时!岂可终生困守书斋,做个寻章摘句的老雕虫?”

母亲怔怔望他良久,两行清泪无声滑落。她颤着手从箱底取出一柄短剑:“此剑你随身带着。徐家世代文臣,唯你祖父曾任护军校尉。他临终言道,徐家终要出个经纬天地之才...”

徐庶郑重接过短剑。剑出半鞘,寒光映亮他年轻的脸庞——那上面既有书生的清傲,又有游侠的悍勇,两种气质奇妙地交融着。

(三)

徐庶离了襄阳,一路北上。时值乱世,流寇蜂起,他仗剑而行,倒几次三番救旅人于危难。某日过新野地界,忽见山道烟尘大作,数十悍匪正围攻一列车队。

“好贼子!”徐庶纵身下马,剑光如匹练卷入场中。他年少气盛,只顾向前拼杀,不料斜刺里突来冷箭,正中左肩。

正危急时,忽闻破空锐响——三支羽箭连珠而至,精准射倒贼首。余匪发一声喊,顷刻散尽。

徐庶忍痛抬头,见山坡上立着个布衣男子。那人约摸二十五六年级,面容清癯,双目湛然若神,掌中长弓犹自嗡鸣。

“多谢壮士相救...”徐庶话未说完,忽觉天旋地转。

再醒来时,已置身草庐之中。箭创处敷着草药,清涼沁人。那布衣男子正在炉前煎药,见他醒了,微微一笑:“在下诸葛亮,字孔明。壮士好身手,可惜寡不敌众。”

徐庶面上一热:“襄阳徐庶,多谢孔明兄救命之恩。”他细观诸葛亮,但见其人身长八尺,风姿特秀,虽居陋室而气度雍容,言谈间自有令人心折的魅力。

二人秉烛夜谈,竟至天明。论及天下大势,诸葛亮取出一幅绢图:“此亮所绘九州兵要图,凡关隘险塞、粮产兵备,皆在其上。”徐庶观图大惊,其中所载机要,竟比官制舆图详尽十倍。

“孔明兄真奇才也!何不出山辅佐明主?”

诸葛亮摇扇轻笑:“凤非梧桐不栖。刘景升冢中枯骨,曹孟德麾下谋士如云,孙仲谋偏安一隅...且待时机罢。”

徐庶在诸葛亮处盘桓旬日,白日共研兵法,夜间观星推演。他天资本高,得此良师益友,如旱苗得雨,许多以往苦思不解的难题豁然贯通。分别那日,他执诸葛亮之手慨然道:“他日若遇明主,必当荐兄大才!”

诸葛亮却摇头:“元直兄性如烈火,智计百出而欠些沉稳。此去若投明主,须记得刚极易折的道理。”言毕赠他一方锦囊,“危难时可开此囊。”

(四)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征。刘表惊忧而亡,次子刘琮举州投降。刘备率军民南奔,在当阳长坂被虎豹骑追击,危在旦夕。

此时徐庶已投刘备帐下年余。他设疑兵、布伏阵,屡挫追兵,被刘备拜为军师中郎将。然曹军势大,数千残兵被围在景山谷中,箭尽粮绝。

“军师!张将军重伤,赵将军被困东南山麓!”传令兵满身是血跌进帐中。

徐庶沙盘前霍然转身。三十岁的他经战火磨砺,眉宇间稚气尽褪,唯余沉毅冷厉。甲胄下的青衫早已换成绯色官服,唯有腰间仍系着母亲所赠旧玉佩。

“取我剑来。”他声音沙哑,“主公率百姓先行,庶自引一军断后。”

刘备急拦:“不可!元直乃吾股肱,岂可轻掷?”

正争执间,忽闻谷外鼓声大作。一骑绝尘而来,呈上帛书:“曹营程昱来信!”

徐庶展信观之,面色骤变——信中竟附着他母亲亲笔手书!原来曹操早探得徐庶至孝,特意派人颍川掳来徐母,逼其作书招子归降。

“元直吾儿:闻汝辅刘玄德,甚慰。然曹公奉天子以令诸侯,实乃正统。儿当明顺逆,勿以母为念...”字迹确是母亲手笔,唯墨迹深淺不一,显是强忍悲愤所书。

徐庶持信之手剧颤。帐外杀声震天,帐内灯火明灭照着他苍白的脸。一边是待他恩重如山的主公,数千将士百姓性命;一边是白发老母身陷敌营...

“主公...”他忽然撩袍跪倒,喉头哽咽,“庶本颍川寒士,蒙主公不弃,委以重任。今老母被执,方寸乱矣...乞请...乞请辞去。”

刘备怆然扶起他:“母子乃天性,元直勿以为念。”当下吩咐安排车马,欲送徐庶北归。

徐庶叩首泣别,方出营门忽又折返。他从怀中取出诸葛亮所赠锦囊:“亮之才胜吾十倍,主公可往襄阳访之。”又解下腰间玉佩,“若见家母,以此物为证...”

残阳如血中,徐庶单骑北去。身后是飘摇的汉帜,生前是孤悬敌营的老母。马背上的谋士背影挺得笔直,唯有风中传来压抑不住的泣声。

(五)

曹营中,徐母见儿子来降,勃然大怒:“愚儿!不明大义,徒伤母心!”竟夺剑自刎。徐庶抱尸痛哭,目眦尽裂,从此在曹营缄口不言。曹操惜其才,仍厚待之,却在不得其一策一计。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欲迁都避锋,独徐庶出列阻谏:“关羽虽勇,然东吴孙权岂容其坐大?王上可遣使联吴,则荆州之危自解。”——这是他归曹后首次献计。

曹操从之,果有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

夜色深沉,徐庶独坐帐中摩挲母亲遗剑。案上摊着最新战报:汉中王刘备兴兵伐吴,诸葛亮苦谏不从...

他忽然剧烈咳嗽起来,指缝间渗出血丝。多年郁结于心,早损了肝脾。恍惚间仿佛回到鹿门书院,母亲正灯下缝衣,轻声问:“元直啊,今日又学了什么?”

“学了...学了如何做一个不孝之子...”他在空账中喃喃自语,泪如雨下。

铜镜中映出早生华发的谋士——此生他献过最毒的计,救过最狠的人,负过最重的恩。智谋能折冲樽俎,却换不回最想守护的一切。

(六)

青龙二年,诸葛亮北伐中原,屯兵祁山。忽报魏军都督司马懿派来使者。

汉帐中,鬓发皆白的蜀汉丞相屏退左右,独见来使。那青衫文士摘去斗篷,露出一张沧桑瘦削的面容。

“孔明兄...别来无恙?”

诸葛亮羽扇骤停,失声惊呼:“元直!”

故人重逢,执手相看泪眼。徐庶从怀中取出半块玉玦——正是当年分别时所佩信物:“魏主曹叡疑司马懿有异心,特遣庶为监军。明日对阵,司马懿欲诱丞相入葫芦谷...”

诸葛亮颤声问:“元直何故泄此机密?”

“非为汉室,非为魏王。”徐庶抬眼,目光穿透帐门望向北方,“庶一生所学,终要择一明主而事。司马仲达鹰视狼顾,非善与之辈;曹氏猜忌宗亲,国祚难久...”他忽然深深揖下,“唯望丞相他日克复中原,在庶母坟前焚一纸捷报。”

诸葛亮扶起老友,忽觉掌心被塞入冰涼之物——竟是那半块玉玦。

“庶今日来此,已抱死志。”徐庶微笑,“司马懿多疑,必已察觉异样。望丞相...”话未说完,帐外忽然杀声大作。

徐庶疾步出账,但见魏军火把如龙,已将汉营围得铁桶相似。司马懿立马高坡,冷笑声声:“徐元直!主公待汝不薄,安敢通敌!”

徐庶反身对诸葛亮最后拱手,忽然朗声长笑:“司马仲达!汝与程昱设计害我母亲,当真以为某不知么?”言毕夺过身旁士卒长枪,竟单人匹马直冲敌阵!

诸葛亮阻之不及,唯见那青衫身影没入千军万马之中,如石沉大海...

(尾声)

多年后,一白发老者徘徊在颍川荒郊。他在一处孤坟前停下,焚化一卷北伐捷报。

青烟袅袅中,老者从怀中取出锦囊。诸葛亮临终前遣人送还的旧物,内中绢帛早已泛黄,唯墨迹依然清晰:

“元直兄亲启:亮知兄至孝,然曹孟德枭雄之辈,徐母必不肯屈。若事急,可诈降归曹,潜身待时。天下三分之势已成,亮当竭力匡扶汉室,待中原有变,兄可为内应...兄才胜亮十倍,唯性情过刚,须效水德之柔,以韧克刚。”

落款处却添了一行新墨,显然是诸葛亮病重时所书:

“又及:亮穷毕生之力,终未能克复中原。方知智谋终有尽时,唯忠义不朽。兄之忍辱,尤胜亮之尽瘁。”

老者抚碑恸哭。荒原上长风呼啸,卷起灰烬漫天,如乱世中无数谋士未酬的壮志,飘散在历史长河之中。

那坟前碑文简单:

徐母之墓

不孝子元直立

来源:得暖自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