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木雕馆 | 匠心与木纹交织出“新年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18:37 1

摘要:历经数月升级改造,重新对外开放的北安木雕馆焕发生机。这是一次从“陈列”到“体验”,从“保存”到“生长”的转变。非遗传承不再是纸面上的名词,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共鸣的鲜活存在。

走进北安木雕馆,犹如推开一扇通往时光与匠心交织的门。傍晚时分,灯光次第亮起,柔和而精准的光束从展灯中流淌出来,轻轻覆盖在一件件木雕作品上。

历经数月升级改造,重新对外开放的北安木雕馆焕发生机。这是一次从“陈列”到“体验”,从“保存”到“生长”的转变。非遗传承不再是纸面上的名词,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共鸣的鲜活存在。

老场馆改出新活力

“您看这组‘十二生肖’,是用传统浮雕技法一点点凿出来的,但在配色上,我们加入了年轻人喜欢的撞色元素。”在潮玩展区,李宝峰正热情地向一群年轻人讲解,李宝峰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安木雕第四代传承人。他身着素色布衫,语气温和,手中托着一只木雕摆件,灯光洒下,木纹如水波般流动。

改造后的展馆,真正实现了“古今对话”。传统展区中,《松鹤延年》屏风庄重典雅,每一刀都是岁月的沉淀;而仅几步之外的文创区,木雕书签印着现代手绘插画,潮玩展台上陈列着巴掌大小的卡通木雕摆件。几个孩子正踮起脚尖,目不转睛地挑选属于他们的“第一件木雕”。

“以前展品摆得密,灯光也偏暗,好东西显不出神韵。”李宝峰谈起改造前的木雕馆,不禁笑着摇头。此次升级,馆方特地请来了专业的展览设计师,重新规划展线与空间,利用率提高了30%。新增的专业展灯不仅照亮作品,更如同“为木雕打上了一道高光”,令每一处刀工的节奏与力道清晰可见。

更令人惊喜的,是场馆功能的延伸。角落里的长桌成了手作体验区,孩子们可以在导师指导下刻出人生的第一道木纹;墙上的电子屏幕循环播放木雕技艺纪录片,从选材、画稿、凿粗坯到修光、打磨,全程真实可感。木雕馆不再是一座“只可远观”的静默殿堂,而成为可沉浸、可体验、可学习的文化客厅。

快节奏里的慢功夫

木雕艺术,这一源于民间、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它巧妙利用自然之材,通过匠人之手,将一块块普通的木头雕琢成实用与美观兼具的艺术品,实现了实用价值、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的完美融合。

“80后”的李宝峰,自幼受父亲熏陶,长大后便走上了木雕制作之路。2013年成立北安木雕工作室,2017年成立峰雕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从一个人的工作室,逐渐发展到16人的创作团队。

多年来,上千把刻刀在他手中磨损报废,换来了百余件获奖作品。近年来,他创作的《红色印记》《禾下乘凉梦》《天使之剑》等作品,获得国内外木雕艺术设计奖30多项。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李宝峰依然每天雷打不动工作10小时。李宝峰说:“制作木雕的过程不仅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耐心与创新的挑战。”从选择合适的木材开始,到精细雕刻出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匠心独运。

他还新计划把乡村振兴、手机直播、电商快递这些新时代元素刻进木纹里。面对机械化冲击,李宝峰坚持手工制作,他认为机器一分钟能刻百刀,但刻不出木头的心跳。

事实上,木雕馆的焕新,只是北安非遗保护的一个缩影。在这座小城里,7项省级非遗、12项黑河市级非遗,正以不同的方式“活”在当下——满族刺绣传承人走进社区开设培训班,北安泥塑技艺融入中小学美育课堂……传统技艺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新的方式,逐渐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老手艺融入新生活

“保护,不是把老手艺锁进柜子,而是要让它重新融进生活。”近年来,当地为37名非遗传承人建立个人档案,提供传习资助;利用3D扫描、高清影像等数字化手段保存珍贵技艺,实现“永不褪色”;还建立起5个非遗传习基地和1个省级非遗工坊,让手艺人有了扎根的土壤。

就像木雕馆中新设的交流区,每月都会举办非遗沙龙和技艺研讨会。上个月一场“非遗灵感市集”,吸引了超过两百人现场体验,更令人欣慰的是,参与者很多是年轻人。

闭馆前半小时,高中生王萌仍在文创区的展柜前流连。她最终选中一支木雕钢笔,笔杆上是精细雕刻的松枝纹样。“以前总觉得非遗是教科书里的东西,离我们很远。”她说:“今天亲手刻了一枚书签,才明白这一刀一念,都是功夫。”她的手机里存着十几张与木雕的合影,准备发一条朋友圈,“安利”给同班同学。

李宝峰站在不远处,静静望着女孩认真的侧脸。这让他想起展馆升级时的初衷——“我们不仅要展示作品,更要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种子。”如今,木雕馆不仅承办展览展演、文化讲座,还成为周边七所中小学的课外实践基地。

在更广阔的北安非遗图景中,这样的“种子”正在多元生长——37个非遗项目中,既有七十岁老艺人一生坚守的古法技艺,也有“90后”传承人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构的新表达。

夜色渐深,木雕馆中最后一盏灯即将熄灭。在短暂昏暗的一瞬,玻璃展柜中的木雕牡丹仿佛仍在光影之间轻轻绽放。老手艺与新舞台的相遇,正悄然书写更多有关传承的温暖故事。它们不高声喧哗,却如木香般,静默弥漫,生生不息。

来源:黑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