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西里约葡中双语高中—— “汉语真的是一门很美丽的语言”

B站影视 2024-12-04 06:43 2

摘要:当地著名的瓜纳巴拉海滩前,一处漂亮的黄色小楼外墙上,用葡语写着“若阿金·戈麦斯·德·索萨葡中双语高中”。院子里,两名工人师傅一整个下午都在忙忙碌碌,先是在墙上打草稿,然后一点点用颜料上色,到下午太阳落山时,一人多高的纪念图案已经绘制完成。上面,有中巴两国国旗元

课堂上热情洋溢的孩子们。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刘少华 摄

学生们正在临摹唐代壁画。

乔建珍(右)给学生发放汉语水平考试证书。受访者供图

范贝西(左)和方海鲲,两人都是中国文化爱好者。

范贝西正在带学生们学习汉字。

里约葡中双语高中,校园主体是一座百年老建筑。

齐宇鸣为中国朋友手写了一封信。

巴西里约热内卢州,小城尼泰罗伊与里约热内卢市隔海相望,大桥相连。

当地著名的瓜纳巴拉海滩前,一处漂亮的黄色小楼外墙上,用葡语写着“若阿金·戈麦斯·德·索萨葡中双语高中”。院子里,两名工人师傅一整个下午都在忙忙碌碌,先是在墙上打草稿,然后一点点用颜料上色,到下午太阳落山时,一人多高的纪念图案已经绘制完成。上面,有中巴两国国旗元素,写着大大的“十周年纪念”。

校园里,师生们都在期待着庆祝的时刻。

这是巴西境内第一所以葡萄牙语、中文和英语3种语言教学的公立高等中学,2014年成立,2015年2月正式启动,由里约热内卢州政府和河北师范大学共同创办,以理工科,尤其是数学教育为特色。10年来,学校招生人数达1100多名,150多名师生先后到中国参加足球夏令营、“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培训项目等活动。

望着学校的角角落落、一草一木,学校创始人及中方负责人乔建珍感慨不已。

她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总归要有人‘种树’。10年时间,我们培养了那么多喜欢中文、热爱中国文化的学生。如今,这些学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

从无到有建设一所学校

时隔多年,乔建珍还记得,当年创办这所学校时,里约州政府特别支持,几经讨论,“选了挺有名的一座古建筑给我们当教室”。这座古建筑,始建于1849年,曾是巴西帝国时期最后一位王室公主伊莎贝尔的住所,后渐衰败,历经修缮。三层小楼面朝大海,十分别致。

创办这所学校,是一次双向奔赴的旅程。

2013年,时任巴西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乔建珍,接到里约州教育厅的邀请,探讨如何将中文课程纳入里约州公立教育系统“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学(Dupla Escola)”的项目。

对乔建珍来说,创办学校是一生的心愿。她和记者分享,自己出身教育世家,曾祖父、祖父都曾办过学校,家里到现在已经连续五代都有老师了,“但是完全没想到会在巴西实现梦想。”

对于这次合作,时任里约州教育厅厅长威尔逊非常重视,和乔建珍一道带队进行了详细考察。2013年10月,威尔逊一行前往中国,在河北师范大学详细了解了师资、就业去向、课程设置等情况,并下定决心开展合作。

在里约州政府和河北师范大学大力支持之下,乔建珍和同事们经历了一所学校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每天戴着安全帽下工地,看平面图和各种布置,在不能动老建筑原有结构和建材基础上,一点点完成了翻新。”乔建珍回忆。

“总感觉,这里与中国有着奇妙的缘分。”施工即将结束之际,工人们居然在学校里找出一块中文的石碑,经过辨认,来自当年一个在巴西经营的华人企业。而在学校落成之后,当地友校还专程送来了一对在中国烧制的大花瓶,以表达对学校的支持。

然后就是招募师生。第一年,只需要20多名老师,但报名的有200多人;只有72个学生名额,但报名的多达600人。10年来,供不应求也成了学校的常态。

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比如,乔建珍很坚持,一定要办一所全日制学校。在巴西,绝大多数学校每天只有半天课,她觉得这样不够。对于这个理念,里约当地政府也选择了接受。但在当地没有相关经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如何定教学大纲?

“一开始,我们就按照国内的课程来设置,但是因为课程太多,有点‘水土不服’。所以这10年来,我们一直在摸索本土化这条路子,在当地已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课程设置,用本土老师进行本土化教学。”乔建珍说。

就这样,直到今天葡中双语学校一直采用全日制教学。尽管每天从早上7时持续到下午5时的课程对巴西孩子来说有些繁重,但在一届届毕业生的优异成绩证明下,每年报考该校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

当地家庭也尝到了甜头。因为学校名额有限,每年报名都必须要刷掉大部分孩子。乔建珍记得,一名家长因为看到大女儿在学校的表现,坚持要将小女儿也送进来,于是报名时干脆在学校门外搭起了帐篷,直到等来了名额。

为学生们创造机会到中国学习,成为学校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有一个场景,深深烙印在了乔建珍脑海中。2015年8月,“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第一次在巴西举办,比赛结束后当场宣布了获奖名单,其中第一、二名可以去中国比赛,第三、四名可以去观摩比赛,所有获奖者均来自这所学校。“忽然之间,几个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就能去中国了,过去想都不敢想。学校师生们都很激动。”

由于连续几届都有数十名学生考入里约州立大学等巴西著名高校,这所学校在2022年9月巴西教育部基础教育发展指数评估中获得里约热内卢州第一的排名。

因材施教的中国文化课堂

教室里,正在上一门唐代壁画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壁画是什么吗?”来自中国的老师王婷问。

一个巴西学生回答:“知道,我在教堂里面见过。”

“很好,那你见过中国的壁画长什么样子吗?”听到这里,学生们一起摇了摇头。

从一个个小问题出发,中国唐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怎样,唐代壁画有哪些特点,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文物长什么样……王婷一点点进行着讲解。

讲完后,王婷给大家发了纸、笔、颜料以及唐代壁画的临摹小样。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趣,这个下午接下来的时间,他们在白纸上描出侍女、骆驼、将军等不同的形象,然后一点点上色。很多学生的美术功底不错,尽管第一次见到唐代壁画,但画得有模有样。

尽管年龄不大,但此前王婷已经在缅甸和巴西一所孔子学院分别教过书,一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今年9月份来到了里约葡中双语高中。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她感觉到了学生们对学习汉语的热情。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刻苦学习,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获得去中国参加夏令营或者到河北师范大学等中国大学留学的机会。

除了壁画,王婷等老师们还开展过八段锦、剪纸、国画、传统服饰等多种中国文化课的教学。为此,老师们每次回国,都得专门在行李箱里塞很多教学工具带回巴西使用。

在对比过不同国家的学生后,王婷感觉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巴西学生天性热情,但坐不太住,单纯灌输式的教学容易适得其反。而把他们叫到黑板前写写画画,每个学生都热情踊跃地报名。

已经举办四届的“巴西中学生足球夏令营”,正是这所学校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通过夏令营,学校已经选送了一百多位师生到中国交流,举行足球友谊赛、体验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但参加这个夏令营的选拔条件,不光需要球踢得好,还对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有要求。

乔建珍还记得,当年一开始招的学生里,有个叫桑托斯的男孩,他来自贫民窟,很喜欢踢球,但不爱读书。她就以到中国参加足球夏令营为激励方式,规定必须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二级考试,才能进行正常足球训练。结果,这个男孩开始苦学中文,唯恐争取不到参加足球夏令营的机会。2016年,桑托斯踏上了中国之旅。

没想到,当初只是想通过上学拿政府救助金的桑托斯,从此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后来,他到了一家中国企业工作,过上了十分体面的生活。

“我们的目的不是足球,而是借助这样一个巴西孩子们都喜欢的项目,把大家团结起来,把准时、守纪、勤奋这些我们认可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他们。”乔建珍说。

巴西师生们的热爱溢于言表

“好看吗?”见到本报记者,身着蓝色唐装的巴西老师范贝西(Fabricio),用一口流利的中文炫耀起了自己的衣服。“100多块钱,我在北京买的。”

课堂上,范贝西的教案上摆满了道具。他拿起一双袜子,问:“这是什么?”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们,先是怯生生,后来齐刷刷地喊出了:“袜子!”

然后,他一一拿起裤子、帽子、腰带……教室里,不断传来学生们朗读的声音。大家大声喊出一个个汉语词汇,一遍遍地重复着。

范贝西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溢于言表。2018年,他前往河北师范大学学习中文。此后,更是多次前往中国学习与生活。他告诉记者,这些经历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比如,在天坛游览时,他坐了整整一个下午,感受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始终有着浓浓的兴趣。

唯有热爱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乔建珍评价,在范贝西这里,讲述中国故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每年一度的“中文日”上,范贝西教出来的孩子们,往往一出手就让人觉得“地道”,有人包包子,有人会推拿,还有人说起传统文化头头是道。

学校门口的瓜纳巴拉海滩,更是在端午节成了龙舟赛的赛场。在范贝西和其他文化课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自己画设计图、做木工、描彩绘、制作龙头……最终,一场龙舟赛让大家玩了个痛快。

巴西当地师生们的创举,时不时让中方老师们感到很惊讶。用乔建珍的话说,“学校里全员参与讲述中国故事”。在课程比例越来越大的文化课上,从哲学到宗教,从汉朝到唐朝,没有他们不涉足的领域。为了讲好楚河汉界,大家自己做棋盘;为了讲好中医,学生们不知从哪里找来了足底按摩浴盆;“中国日”系列工作坊,学校师生全员参与……

5年前来到这里工作的副校长方海鲲(Flavia)告诉记者,学校师生让她感到惊喜。“这里的学生非常喜欢学习中文,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极大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很有趣,这让我的工作动力十足。”

“汉语真的是一门很美丽的语言。”16岁的卡约·米兰达告诉记者,其实一开始父母并不支持自己来学中文,但他自己真的很喜欢,找到了很多乐趣。

同样已经学了一年半中文的安娜·路易斯·拉莫斯则认为,“今天我们要通过中文了解世界上很多真正重要的事情”。对于学习中文,她动力十足。本报记者采访这天,她正在和卡约·米兰达一起学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校园里,传来两人的歌声。她说,自己正计划着参加“汉语桥”比赛。

多年来,在巴西举行的“汉语桥”比赛上,这所学校的学生们表现优异。不少学生通过“汉语桥”,获得了前往中国的机会。

高中二年级的蒂亚戈为自己起了个中文名,齐宇鸣。就在校园里的石凳上,记者目睹他手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中国朋友:你好!我叫Thiago,中文名字是齐宇鸣,16岁,是巴西里约葡中双语高中学生,我学习汉语两年了,非常希望去中国留学。在我印象里,中国历史悠久、热爱和平、充满活力。我的梦想是暑假去中国参加河北师范大学夏令营,也欢迎你来巴西,我的朋友。”

在中文帮助下改变命运

中文改变了很多学生的人生轨迹,甚至帮很多家庭走上了摆脱贫困的路。

“巴西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达到了空前高度,许多中国企业纷纷来到巴西投资,这也给我们学校的学生带来了许多改变人生的机会。”范贝西告诉记者。

事实的确如此,截至2023年,中国连续15年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而巴西长期以来也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这些年,中文在巴西的用处越来越大。如今,很多中资企业在巴西投资,当地大街上随处可见来自中国的汽车、手机、生活用品等。2022年,里约市市长签署了议会通过的一项法案,将每年9月28日设立为“中文日”,并作为里约市的官方节日写入日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与巴西文化也不断交融。比如,孩子们会在当地的母亲节时,用中国的剪纸向母亲表达爱意。

乔建珍还清晰记得,2014年学校刚成立时,恰逢金砖国家峰会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当时,有不少外围活动都找不到合适的翻译人员。“我当时就对大家说,一方面岗位这么稀缺,另一方面失业人员却那么多,所以我们真的要用中文教育,帮助学生们多一个谋生的手段。”

学习中文,成为很多学生和家庭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

在校期间,学校组织的“巴西中学生足球夏令营”和巴西“汉语桥”中学生获奖选手赴华交流,也让很多孩子第一次从贫民窟走向世界。

更令乔建珍自豪的是,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有的继续进修,有的成为里约热内卢州中小学中文教师,有的选择去中国留学深造,还有一些学生得到了去中资企业工作的机会。

这里的学生们,对中国和中国老师也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巴西孩子特别懂得知恩图报,我们这里只要有活动,无论多远他们都来捧场。毕业生们经常回来,给后面的学生们讲,中文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当年种下的种子,如今已经开花结果。“有些学生跟我说,老师你当年无私地帮助了我们,今天我们要把这件事接力做下去。”

站在中巴建交50周年的时间点上,望向未来,乔建珍觉得充满希望。

“我来到里约热内卢那年是47岁,那时候我看着巴西孩子们,心里想今天他们可能17岁,三十年后就是我现在的岁数,到时候他们中能有一批‘知华友华派’,推动中巴关系良性发展、中巴文化双向奔赴吗?”乔建珍说。如今,她骄傲地认为,十年之后,学生们的表现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记者 刘少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04日 第 05 版)

来源:海外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