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4月4日,一段由俄罗斯军事电报频道“Fighterbomber”发布的视频引发国际关注。画面显示,在美国阿拉斯加州附近的国际空域,一架美军F-35A隐身战机与俄军苏-35S战斗机发生近距离对峙,同时俄军图-95MS战略轰炸机亦现身该空域。俄国防部随后确
当地时间4月4日,一段由俄罗斯军事电报频道“Fighterbomber”发布的视频引发国际关注。画面显示,在美国阿拉斯加州附近的国际空域,一架美军F-35A隐身战机与俄军苏-35S战斗机发生近距离对峙,同时俄军图-95MS战略轰炸机亦现身该空域。俄国防部随后确认了这一事件,称苏-35正在为图-95MS执行护航任务。
视频中,F-35A以隐身姿态逼近图-95MS,而苏-35S迅速调整位置,与F-35A形成“并排飞行”态势。两架战斗机最近距离仅数百米,在高速机动中险些进入目视接触范围。尽管双方未发生碰撞,但此类近距离飞行被军事专家视为“高风险动作”,极易因气流扰动或操作失误导致事故。
此次对峙不仅是战术层面的交锋,更凸显美俄主力战机的性能差异:
1. F-35A的优势:作为五代机,F-35A凭借隐身能力和先进传感器,可在远距离锁定目标。然而,此次事件中其隐身特性可能因俄军苏-35S搭载的“雪豹-E”雷达部分抵消,该雷达具备探测低可观测目标的能力。
2. 苏-35S的“贴身战术”:俄军四代半重型战机苏-35S以超机动性见长,擅长近距离格斗。通过逼近F-35A,俄方或意图压缩美军隐身优势,迫使其暴露在传统雷达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图-95MS轰炸机的出现并非偶然。这款可搭载核武器的战略平台频繁现身阿拉斯加,既是对北美防空系统的试探,亦是对美国战略威慑的回应。
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已成为美俄博弈的热点区域。2024年以来,俄军在此的活动频率显著增加:
2024年2月:北美防空司令部通报俄军6架战机同时进入该区域,创下近年纪录。
2024年10月:俄军苏-35曾以“尾流干扰”战术迫使美军F-16短暂失控,引发美方强烈抗议。
中俄联合巡航:2024年7月,中国轰-6K首次现身阿拉斯加,与俄军形成联合施压态势,加剧美国防空压力。
这些行动遵循“擦边不越界”的策略——俄军利用国际空域合法性,通过极限机动展示武力,同时避免直接冲突。
此次对峙背后,隐含多重战略目标:
1. 俄军的“存在感”塑造:通过抵近美国本土,俄罗斯意在打破北约东扩带来的地缘压力,重申其全球军事影响力。
2. 实战化数据收集:F-35A与苏-35S的近距离接触,为双方提供了罕见的数据采集机会。俄军或借此研究隐身战机的红外特征与电子信号,美军则可评估苏-35S的机动极限。
3. 北极战略布局:随着北极冰层融化,阿拉斯加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北冰洋的枢纽,战略价值陡升。美俄在此的军事活动,实为争夺未来北极航道控制权的预演。
军事分析人士指出,此类事件或长期持续,但需警惕“技术意外”升级为危机:
战术层面:美军可能加强F-22部署以应对苏-35,而俄军或将升级图-160等战略平台配合行动。
规则博弈:国际社会亟需完善“空中相遇规则”,尤其在无人机介入的背景下(如2023年美俄无人机冲突),传统应对机制已显不足。
阿拉斯加上空的“贴面舞”,既是冷战式威慑的延续,也是新形态混合战争的缩影。当隐身战机与超机动平台在北极寒风中交错,美俄的战略博弈已从传统领空延伸到技术、规则与心理的多维战场。如何平衡威慑与克制,将成为考验两国智慧的下一个命题。
来源:A独舌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