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外部,中国的原子弹试爆成功震撼了世界;在内部,一场宫廷政变正悄无声息地进行着,其主角是看似平庸的勃列日涅夫,而被赶下台的,则是执政长达11年的赫鲁晓夫。
1964年的秋天,苏联政坛暗流涌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悄然拉开序幕。这一年,对于苏联而言,是充满变数的一年。
在外部,中国的原子弹试爆成功震撼了世界;在内部,一场宫廷政变正悄无声息地进行着,其主角是看似平庸的勃列日涅夫,而被赶下台的,则是执政长达11年的赫鲁晓夫。
政变前夜:风平浪静下的暗流
赫鲁晓夫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政治生涯会在如此平静的一天画上句号。1964年10月,一个看似寻常的日子,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在此之前的一个月,一通神秘的电话打破了赫鲁晓夫家的宁静。
电话那头,一名自称是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前警卫长的男子,声称有重要情报要汇报,关于一场针对赫鲁晓夫的高级官员阴谋。
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起初以为这是场恶作剧,但在对方的坚持下,他还是选择了见面。这名男子透露,包括勃列日涅夫、谢列平、波德戈尔内等在内的多位高级官员,正在密谋推翻赫鲁晓夫。
然而,当谢尔盖将这一消息告知父亲时,赫鲁晓夫却难以置信,他甚至亲自向米高扬和波德戈尔内求证,得到的却是轻蔑的笑声。
政变策划:平庸者的逆袭
勃列日涅夫,一个在苏联政坛并不显眼的人物,却成为了这场政变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败和盲目信任。
勃列日涅夫曾是赫鲁晓夫的部下,被提拔至中央任职,但赫鲁晓夫始终认为他缺乏主见,易受他人影响。然而,正是这位看似平庸的领导者,联合了同样对赫鲁晓夫不满的波德戈尔内、谢列平和波利扬斯基,组成了“反赫鲁晓夫联盟”。
他们利用休假期间,在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以野餐和聊天的名义,试探并拉拢中央委员会成员和各州党政领导人。同时,通过策反克格勃头子谢米恰斯内伊和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确保了军队和特务机构的支持。
这一系列操作,使得勃列日涅夫等人在政变前夜,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力量。
改革失败:赫鲁晓夫的孤家寡人
赫鲁晓夫的失败,并非偶然。他在农业、工业和党的领导机构上的改革,均遭遇了重大挫折。农业改革上,他盲目推广玉米种植,忽视实际情况,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民众生活困苦。
工业改革上,他试图精简中央管理,扩大地方预算权,却因旧势力强大而朝令夕改,得罪了众多部委人员。在党的领导机构上,他提出干部轮换制度,却因此失去了老干部和新干部的支持。
更为严重的是,赫鲁晓夫为了掌控军队,大肆削减军费,裁减军队,触犯了军人的利益。这一系列政策失误,使得赫鲁晓夫在苏联政坛逐渐孤立无援。当他沉浸在火箭发射的成功中时,勃列日涅夫等人已经悄然布下了政变的网。
黯然下台:政坛巨人的落幕
1964年10月12日,赫鲁晓夫还在海边度假,享受着难得的宁静。然而,他并不知道,一场针对他的政变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当火箭发射成功的消息迟迟未至,他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
随后,他接到了苏斯洛夫的电话,以农业计划草案出现问题为由,催促他立即返回莫斯科。
赫鲁晓夫虽然心生疑虑,但还是选择了相信。然而,当他抵达莫斯科时,却发现整个机场空无一人。他被迅速接往克里姆林宫,迎接他的不是欢迎的掌声,而是冰冷的会议室和一张张冷漠的脸。
在会议上,勃列日涅夫等人轮番对赫鲁晓夫进行批判,指责他的政策失误和领导无能。
赫鲁晓夫试图辩解,但他的声音很快被淹没在指责声中。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在米高扬的劝说下,他选择了辞职,结束了自己长达11年的执政生涯。
两天后,他的辞呈被正式批准,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新一任第一书记。
结语:历史的选择与个人的命运
赫鲁晓夫的下台,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个人命运的转折。他的改革虽然旨在推动苏联的发展,但却因操之过急和忽视实际情况而遭遇失败。他的盲目信任和缺乏政治敏锐性,使得他在政坛上逐渐孤立无援。
而勃列日涅夫的成功,则得益于他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和巧妙的政治手腕。这场宫廷政变,不仅改变了苏联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两个人的命运。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