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灰菜,在农村常被叫做“灰灰菜”,是藜科藜属的草本植物,也是农田里极为常见的杂草。实际上,灰菜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细分下来种类繁多,其中灰绿藜、小藜、藜、红心藜(杖藜)这4种最为常见。可以说藜属于灰菜的一种,但灰菜并不单纯指代藜,还可能是小藜、灰绿藜等。
灰菜,在农村常被叫做“灰灰菜”,是藜科藜属的草本植物,也是农田里极为常见的杂草。实际上,灰菜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细分下来种类繁多,其中灰绿藜、小藜、藜、红心藜(杖藜)这4种最为常见。可以说藜属于灰菜的一种,但灰菜并不单纯指代藜,还可能是小藜、灰绿藜等。
接下来,一起认识这4种灰菜,看看它们在各地分布的情况,说不定它们也曾出现在你的视野里 !
灰绿藜:盐碱地中的“多面手”
灰绿藜(Oxybasis glauca (L.) S. Fuentes, Uotila & Borsch)隶属苋科红叶藜属,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植株不高,最高能长到40厘米。其茎形态多变,或平卧于地,或向外倾斜生长,茎上带有条棱,并分布着绿色或紫红色的色条。叶片形态跨度较大,从矩圆状卵形至披针形均有,质地肥厚。叶片顶端要么急尖,要么呈钝状,基部逐渐变窄,边缘带着缺刻状牙齿。叶片上面没有粉质,触感平滑,下面则布满粉质,呈灰白色,部分还稍带紫红色;叶片的中脉清晰可见,呈黄绿色。
灰绿藜兼具两性花与雌花。数朵花通常聚集成团伞花序,在分枝上进一步排列成穗状或圆锥状花序,这类花序常有间断,且一般比叶片短。花被裂片呈浅绿色,质地稍肥厚,大多没有粉质,形状为狭矩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雄蕊的花丝不会伸出花被,花药则为球形。其果皮呈膜质,颜色黄白。种子呈扁球形,每年5 - 10月,灰绿藜迎来花期和果期。
灰绿藜分布范围广泛,在南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均有踪迹。在中国,除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外,其他地方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灰绿藜常生长在农田、菜园、村旁、水边等略带轻度盐碱的土壤上,是适应盐碱生境的先锋植物之一。
灰绿藜叶中蛋白质含量丰富,这使其在饲料添加剂和人类食品添加剂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藜:乡野间的绿色印记
藜,一种在农村田野极为常见的灰灰菜。当它尚处幼苗期,叶片鲜嫩,色泽诱人,是备受青睐的美味野菜。不过,一旦植株老化、结籽,口感便大打折扣。
与其他品种的灰菜相比,藜的叶片形态颇具特色,整体偏宽,长宽近乎相等。但随着植株不断长高,顶部叶片逐渐变窄,呈披针形。藜叶背面覆有大量的粉状物,远远望去,白花花一片。
藜的生命力堪称顽强,若不加以干涉,它能轻松长至一米多高。然而,在农田里,为了给农作物腾出生长空间,藜长高后往往就被拔除,难以充分生长。
在农村的路边、沟边,常常能看到长得极为高大的藜。到了秋天,茎秆变得干枯,此时去砍伐,会发现它虽然茎秆粗壮,质地却很轻,且颇具韧性。去年秋日,我回到老家,特意留意了一棵生长多年的老藜。彼时它已枯死,我将其主茎折断,真切感受到它质地轻盈却坚硬的独特特性 。
小藜:探寻它的独特标识
小藜作为灰菜家族的一员,植株高度介于藜和灰绿藜之间,比藜矮小,却比灰绿藜略大。其叶片形态与藜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藜,小藜叶片更为狭长,且叶片裂片清晰。特别是在靠近叶柄处,两侧裂片近乎对称分布,极具辨识度。
小藜植株较为低矮,资料记载,其生长高度通常在20 - 50厘米。它的茎秆直立,带有绿色条棱。值得一提的是,与部分同类植物相比,小藜茎秆上的分枝相对较少 ,让整株植物看上去更为简约。
红心藜:别样多彩的灰菜
红心藜,因其顶部嫩叶呈独特的红色而得名,属灰灰菜的变种。不过,植物学界对于它的分类尚存争议,部分分类体系并未将其单独细分出来。
红心藜幼苗时,顶部嫩叶泛红,随着生长,叶片逐渐转为绿色。它的植株形态、高度与常见灰菜极为相似,同样也是可食用的野菜品类。当红心藜长高长大,茎秆较为坚硬,可用来制作拐杖,因此,它又被形象地称作 “杖藜” 。
以上是四种灰灰菜的简单介绍,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可以在评论区发表一下。
在你的家乡有哪种灰灰菜呢?
本文属科普文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傲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