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国拥有全球41%的工业机器人,为啥还能保证69%的劳动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7 20:15 1

摘要:别人家换机器是裁员,中国换机器是扩招。全球工业机器人41%都落在中国,结果不仅没失业潮,劳动参与率还稳居69%。这操作,连印度都看不懂。这背后,是巧妙布局?还是制度底气?

别人家换机器是裁员,中国换机器是扩招。全球工业机器人41%都落在中国,结果不仅没失业潮,劳动参与率还稳居69%。这操作,连印度都看不懂。这背后,是巧妙布局?还是制度底气?

从2013年起,中国就开始“批量上机器人”。到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达到30.3万台,装机总量超过29万台,占全球比重超四成,稳坐全球第一。而这一串数字背后,最让人惊讶的不是中国有多少机器人,而是人怎么还没被“机器赶走”?

中国制造业的“机器换人”,换的不是“岗位数量”,而是“岗位性质”。在珠三角、长三角几大制造高地,大量重复性岗位确实被机械臂替代,比如焊接、搬运、喷涂这些高危又低效的工种。

但同时,新的岗位快速冒头——机器操作员、维护技工、系统集成人员、编程技师、视觉识别调试工程师,这些名字听着高端,实际上正是产业工人的“2.0版”。

用数据说话更有分量。人社部发布的职业紧缺名单里,“工业机器人运维工程师”“系统集成师”等职业长期位居前列。一个中级机器人工人月薪能拿7000元起步,高级工程师直奔2万元。这不是“失业潮”,而是“结构涨薪潮”。

为什么能做到?一是工种结构可调,中国制造门类全、环节多,不是“一下就全靠机器人”的逻辑,而是“机器干累的,人干精的”。二是产业布局有梯度,珠三角率先自动化,内陆沿用传统方式,不是“一刀切”,而是“分区换”。

再看案例:宁德时代、比亚迪、美的、格力这类智能工厂,机器人作业线每分钟产能翻倍增长,人却没减少,反而增加了设备维护与系统监管岗位。像富士康在郑州智能手机产线投用机器人后,工人转岗为“设备管理师”和“数据标注师”,转型路径清晰,不留空挡。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中国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广东技工、江苏高职、浙江产教融合基地,每年输出几十万懂技术的蓝领人才。这些人不是“被动留下”,而是“主动上岗”,是“机器人用得顺”的前提。

这就解释了一个矛盾:中国机器装得多,工人却越用越多。全球都怕机器人,中国却用机器人扩了就业。这背后,不是奇迹,是制度、结构与产业调度能力的总成。

机器人不是“万能钥匙”,但在中国,它成了“人力再配置”的扳手。关键在于:中国不仅把机器摆上去了,更把人安排进来了。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渗透不仅限于高端制造,像家具厂、纺织车间、食品包装、医药灌装这些原本不那么“技术味儿”的领域,现在也被拉入自动化大潮。这种渗透力,催生出一整套庞大的“人机生态链”。

据统计,仅工业机器人一项,中国目前就存在至少250万个相关岗位缺口,覆盖设备调试、系统维护、程序开发、安全监控等多个层级。传统工人不是被“踢出工厂”,而是“拉进机房”。

为什么能拉得动?因为中国不仅造机器人,还会培训人。人社部、教育部每年认定新职业与技能标准,并同步推出教材、实训基地、认证机制。

从江苏无锡的职业技能大赛,到河南郑州的“工业智能工匠计划”,从广州市政府给培训企业发放补贴,到深圳直接拿资金支持企业改造升级,政企合力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吸收通道”。

再说数字经济。中国这几年靠直播、电商、物流、云仓干出了一个新型就业平台。数据显示,数字经济领域已直接吸纳2.4亿人就业,光电商客服、仓储配送、内容运营这三项,就支撑了过亿岗位。这是“机器人不能干、人来补”的最好例证。

也就是说,当中国制造用机器人提速,中国就业靠数字平台接盘,这种“双轨道吸纳”机制,是缓冲技术冲击的最强保护层。即便一线岗位减少,也能在系统中迅速再安排、再分配,不让“掉下去的人没地站”。

再加一句,机器人发展快的国家很多,但把机器人用来稳就业的,中国是独一份。西方国家换机器是为了降本裁员,中国换机器是为了升效提岗。这种系统性应对,不是喊口号,而是靠体制整合、政策激励和产业协同一块推进。

机器人不只是干活的,它是产业升级的“放大器”、岗位裂变的“催化剂”、就业系统的“承重梁”。中国能驾驭它,不是因为它温顺,而是中国系统强悍。

同样是面对机器人,印度那边的故事却完全不同——机器人对中国是工具,对印度则像定时炸弹。

一旦机器人在印度实现中国式的普及,那对印度制造业将是很大的打击。根据麦肯锡和伯恩斯坦的模型测算,如果印度的机器人密度达到中国当前的392台/万人水平,其制造业就业岗位将减少高达72%。这个数字不止是岗位流失,更意味着整个制造产业链的崩盘。

而这个链条崩不崩,关键不在机器人,而在人。首先,印度的劳动力结构高度分层。只有12%的劳动者接受过正规职业技能培训,绝大多数人靠“边做边学”。当产业链一旦自动化,没有技术门槛就无法上岗,剩下的人全都被“排除在外”。

第二,是政策掣肘。《工业争议法》规定,任何百人以上企业若要裁员,必须向政府申请许可。这种法规设计初衷是“保护劳动者”,但结果却变成了“禁止企业转型”。自动化就意味着裁人,裁不了人,企业也就不敢换设备、不敢换流程,最后形成“双输”:人没保住,产能也落后。

第三,是经济结构。印度服务业占GDP 55%,但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客服、外包、接线等岗位。AI一旦普及,这些岗位最先被波及。以印孚瑟斯为例,这家印度最大外包企业2024年第一季度就裁员近万人,其中大部分岗位被AI系统接管。伯恩斯坦报告指出,印度每年将因此流失350亿美元的外包订单。

制造业撑不住,服务业又被AI压,印度当前的失业率已高达7.2%,若机器人广泛替代,其失业率将突破14%,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劳动冲击区。

更关键的是,印度没有中国那种“政策-产业-培训”三位一体的调节机制。机器人上来了,没人接得住;人掉下去了,也没人托得住。这才是根本问题。

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发展及就业影响研究-人民论坛-2024-05-16

“机器换人”,换出就业新空间-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12-10

来源:探史笔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