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官狄仁杰为何能让百官敬畏?不是靠品阶,是这两样硬实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3 17:51 2

摘要:在古代官场,品阶往往是衡量官员地位的硬指标,正三品官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可狄仁杰偏偏打破了这个常规。提及古代侦探,人们会想到柯南、福尔摩斯,却不该忘了咱们中国的狄仁杰。他断案如神,“元芳,你怎么看” 的热梗更是让他火遍网络。可让人疑惑的是,按官职品阶,狄仁杰不

在古代官场,品阶往往是衡量官员地位的硬指标,正三品官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可狄仁杰偏偏打破了这个常规。提及古代侦探,人们会想到柯南、福尔摩斯,却不该忘了咱们中国的狄仁杰。他断案如神,“元芳,你怎么看” 的热梗更是让他火遍网络。可让人疑惑的是,按官职品阶,狄仁杰不过正三品,为何办案时大小官员都对他恭敬有加、心存忌惮?这背后,藏着远超品阶的权力与担当。

要解开这个疑惑,就得先弄明白狄仁杰头上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个看似拗口的官职。要是简单理解,这头衔等同于宰相。《新唐书・狄仁杰传》里明确记载他曾 “拜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放到武则天执政时期,这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就是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的变体,谁当了这个官,就意味着跻身宰相行列,所以狄仁杰也被尊称为 “狄阁老”。

唐朝的官制体系,绕不开三省六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原本三省的最高长官 —— 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才是宰相,他们集中在政事堂办公,政事堂会议就是协助皇帝治理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新唐书》里说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要事,其任重也”,可见宰相权力之大。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在封建社会里一直是个难题:皇帝既得让宰相帮忙处理朝政,又怕宰相权力太大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于是唐朝皇帝想出个办法,拉其他官员一起参与政事堂会议,给他们安上 “同中书门下三品” 或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的头衔,让他们也拥有宰相的权力。武则天称帝前,就以皇太后身份总揽朝政,对一些官职名称做了修改。光宅元年(684 年)九月,她把中书令改成内史,侍中改成纳言,左右仆射改成左右相,“同中书门下三品” 变成 “同凤阁鸾台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就成了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三省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 里的 “同三品”,就是说这些参与政事堂会议的官员,和三省长官享有一样的权力、地位和待遇。

这么一看,狄仁杰的地位就很清楚了。虽说都是正三品,可人家是能参与全国最高决策的实权宰相,管的是全国的大事。而像刺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上州,刺史一人,从三品,职同牧尹”,主要负责地方监察,和狄仁杰比起来,权限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所以刺史见到狄仁杰,恭敬地喊一声 “阁老”,一点都不奇怪。

当然,光有高位还不够,狄仁杰能让百官敬畏,更靠的是他自身过硬的能力和刚正不阿的品性,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三大功绩上。

首先是公正断案。唐高宗李治时期,狄仁杰担任大理丞,这个职位负责审理案件。他刚正不阿,一年内就把大量积压的案件处理得干干净净,这些案件牵涉到 1.7 万人,最后却没一个人喊冤,狄仁杰也因此名声大噪。

他的公正,不只是自己严格遵守律法,更在于敢冒着触怒皇帝的风险直言进谏。有一次,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侍郎范怀义不小心砍了皇帝祖坟的柏树,唐高宗李治气得火冒三丈,让狄仁杰审理此案,还明确要求判二人死刑。可按照唐朝的法律,这俩人的罪行顶多是免除官职。狄仁杰如实把判决结果上报,李治一看就炸了锅,觉得狄仁杰不给自己面子。可狄仁杰不管皇帝多生气,只坚持陈述律法规定和案件事实,李治气得差点把他赶出去。

关键时刻,狄仁杰毫不畏惧,说:“犯颜直谏自古就是难事,但臣不这么认为。要是面对桀、纣那样的暴君,确实难;可要是遇到尧、舜这样的明君,就容易多了。如今臣庆幸遇到了明君,不怕因为进谏而死。现在皇上非要杀这两个人,那法律还有什么权威性可言?百姓又该怎么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又会怎么看待因为一棵树就杀两位将军的皇上呢?” 这番话让李治冷静了下来,仔细一想,觉得狄仁杰说得有道理,最终权善才、范怀义得以保住性命。

后来狄仁杰担任侍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对于那些靠阿谀奉承、仗着皇帝宠爱就滥用权力的官员,他毫不留情地弹劾。就连李治的宠臣王本立,狄仁杰也没放过。王本立仗着皇帝的偏爱,为所欲为,朝廷上下敢怒不敢言。狄仁杰查明他的罪行后,坚决要求定罪,李治一开始还想包庇,可狄仁杰据理力争,反复劝说,最后王本立还是被依法处置了。这件事之后,朝廷里的官员都对狄仁杰佩服得五体投地,没人再敢轻易违法乱纪。

其次是举贤荐能。现在我们常用 “桃李满天下” 形容老师培养的人才多,其实这句话用在狄仁杰身上也再合适不过。武则天称帝后,狄仁杰依然深受重用,当了宰相后,更是成了朝廷的 “中流砥柱”。但狄仁杰很清楚,治理好一个国家,靠一两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要有一大批贤才。

他向武则天推荐了很多有能力的人,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了唐朝的栋梁之材。比如对大唐政治格局影响深远的张柬之,还有清廉正直的桓彦范、姚崇、敬晖、袁恕己等人。桓彦范、姚崇后来成了唐代的中兴名臣,姚崇更是在唐玄宗开元时期担任宰相,为 “开元盛世” 的出现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有一次,契丹入侵,武周的军队打了败仗,很多将领被俘,朝廷一下子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困境。就在这时,狄仁杰提议免除李楷固、骆务整的死罪,让他们领兵抗击契丹。武则天一开始还有些犹豫,毕竟这俩人之前是俘虏,可她信任狄仁杰的眼光,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后来李楷固、骆务整果然不负众望,立下了战功。在庆功宴上,武则天亲自给狄仁杰敬酒,夸赞他知人善用。

最后是破除迷信。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很容易相信鬼神之说,有些官员还借着迷信搜刮百姓钱财,狄仁杰却始终保持清醒,坚决反对这些荒唐事。

660 年,皇帝李显和皇后武则天一起去汾阳宫游玩,让狄仁杰负责行宫布置和沿途的各项事务。按照原定路线,皇帝一行要经过妒女祠。相传这个妒女祠供奉的是春秋时期介子推的妹妹,说她嫉妒心特别强,要是有穿着华丽衣服的女子经过,就会引来雷电风雹袭击。随行的官员怕惊扰了皇后的凤驾,就想修一条绕开妒女祠的驰道。狄仁杰知道后,极力反对,说:“天子出行,有风神清扫道路,雨神洒洗路面,一个小小的妒女怎么敢作祟?” 就这样,一场劳民伤财的徭役被避免了。

688 年,狄仁杰担任江南道巡抚大使。当时江南地区的百姓特别迷信,修建了很多不合礼制的 “淫祠”,一些官吏就借着百姓的迷信心理,以修建祠堂为名大肆搜刮钱财,百姓苦不堪言。狄仁杰了解到情况后,上奏朝廷,请求拆毁这些淫祠。最后,一共拆毁了 1700 多所,只留下了供奉夏禹、吴太伯、季扎、伍员这四位贤人的祠堂。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迷信之风。

久视元年(700 年)九月,狄仁杰因病去世,享年 70 岁。武则天听到这个消息后,痛哭流涕,感叹道:“朝堂空矣!” 还下令废除朝会三天,以此表达对狄仁杰的哀悼。后来,每当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武则天总会忍不住感叹:“上天把我的国老夺走,怎么这么早啊!”

狄仁杰之所以能让百官敬畏,不是因为正三品的品阶,而是因为他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背后的宰相实权,更是因为他公正断案、举贤荐能、破除迷信的功绩和刚正不阿的品性。在古代官场,品阶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敬畏,但只有真正为百姓做事、为国家担当的人,才能赢得长久的尊重,狄仁杰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后人明白,权力和地位只是表象,真正的影响力,来自于内心的公正与担当。

来源:嘉哥说历史

相关推荐